《给简的信》
这是戈达尔与戈兰针对简·方达访问河内的照片拍成的影片。1972年,河内政权利用美国的反战运动,邀请许多名人访问河内,进行统战战略。戈达尔刚和简·方达拍过《一切安好》,却在本片中对方达及许多政治社会的意识形态大加批判,全片长45分钟,以巴黎《快报》刊登的简·方达在河内参访照片为讨论题材。全片只有戈达尔和戈兰的对话旁白,无任何拍摄的动作影像,仅偶尔出现一些越战、美国总统或《一切安好》的静照。此片引起若干争议:它算不算电影?还是幻灯秀前的座谈会或演讲?
为什么选简·方达为对象?显然戈达尔和戈兰为了方达营造出的进步明星、反战偶像的膨胀心理而据此讨论政治、社会的意识形态。
根据罗维明的评述,当时简·方达的形象如下:
1她是明星、演员;
2她是好莱坞栽培出的明星、演员;
3好莱坞一向支持美国政治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4她应支持好莱坞、美国的意识形态;
5她访问河内是违反好莱坞、美国的意识形态;
《给简的信》(1972)是戈达尔对简·方达走访北越劳军的新闻图片进行严厉批判的论文式电影。6她是一个反叛、进步分子①。①罗维明:《电影神话》,104页,台北,远景出版公司,1982。
这张照片以仰角拍摄,左边可见简·方达的半侧面,她占了画面的五分之三,正在和一个戴着斗笠的北越农民(背面)谈话。她和农民之间的远处有另一农民在看他俩交谈,面孔较为模糊,戈达尔、戈兰二人批判这张照片的讯息:
1简·方达访问河内,应以河内为目的,但此照片却以她为目的。
2她的脸只是一个好莱坞女明星的空白面孔。
3反之,真正痛苦的越南百姓,不是背对照相机,便是面目模糊地处于远处一隅。
4北越百姓虽面目模糊仍可看见其沧桑的神情,与简·方达之平静形成对比。但照片本末倒置,仍以她为重心。
5仰角为奥森·威尔斯和艾森斯坦塑造权威角色的镜位,此照无疑放大了方达的地位①。①罗维明:《电影神话》,105页,台北,远景出版公司,1982。
如此颠覆剖析这张照片的意义,戈达尔用的是巴特符号学的策略和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霸权的理论。
《给简的信》是戈达尔和戈兰批判知识分子和革命关系的论文。他俩检讨分析了简·方达的表情,甚至解释她是模仿她好莱坞的明星爸爸亨利·方达,据此也自我检讨,因为简·方达也用这种表情诠释她在《一切安好》中的角色,因此《一切安好》是一部失败之作。
这也是戈达尔和戈兰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一切安好》和《给简的信》在美国大学巡回放映,1972年,“济加韦尔托夫小组”宣告解散。
《法国电影新浪潮》焦雄屏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