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纯纯的江南人士,看到红烧肉,也是要流几分哈喇子的(所以这菜不是毛爷爷老家独一份吧)。红烧肉的故事,从一个到上海学小提琴的妹纸说起。
中间讲到妹纸妈妈觉得自己很没用“我只尽到一个妈妈的责任,却不能为老人家尽孝,觉得自己很没用”,然后哭了,场面相当“感人”。我突然间觉得,美食纪录片何时变成社会纪录片了?莫非《舌尖II》从第4集开始讲人文情怀了?吃货们得多郁闷呢(我算n/1个吃货吧)。
据说《舌尖I》是按照BBC的操作拍摄的。又据说BBC的纪录片拍摄,是要做受众调查的,根据反馈数据,再操作。比如:主要人物在镜头前说话5分钟后,哪怕内容再精彩,镜头也必须切换到其他景物了,否则,抓不住受众的注意力了。
《舌尖II》继续效仿BBC吧。不过,红烧肉的故事,感觉拖沓了,为了引出“红烧肉”这道菜,导演做了好多铺设,最后讲到小提琴妹纸妈妈来到上海后,也学会几道当地菜,其中一道就是“红烧肉”。哎,总算真正主角出场了。
如果有个吃(受)货(众)单从红烧肉这段开始看,也不给TA栏目名提示,估计误以为是一般的纪录片吧。
也没啥高大上的见解,看了《舌尖II》第5集预告片,感觉还会从一大段人的故事引出美食,走来另一集励志的人物风光美食纪录片。
题外话:大陆落后香港多少年来着?求高人解答。
最赞回应
一个家庭为子女付出很多很多,这个是中国社会的常态,但是这跟美食有关系么?吃红烧肉能拉提琴拉的更好?还是这妈做的饭,会提高音乐素质?美食可以有故事,但是不能这么硬来。
一个家庭为子女付出很多很多,这个是中国社会的常态,但是这跟美食有关系么?吃红烧肉能拉提琴拉的更好?还是这妈做的饭,会提高音乐素质?美食可以有故事,但是不能这么硬来。
我觉得是价值观不同了,老一辈的人估计是很认同的他们就是这样为祖国献了青春献子孙。为孩子更加掏心掏肺掏空身体,他们很满足这种自我牺牲中的自我满足。但年轻一代完全不同了,他们更关注自己的感受,已经不愿意为了孩子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准。所以再看这种为了孩子牺牲一切根本不会被打动,而因此降低了美食的部分毫无疑问让一切都变得无趣自然被批。自古套路得人心,但是套路也是要与时俱进的。
第一部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是舌尖上的感动中国,第三部是舌尖上的广告中国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