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提琴家,这一集还是不错的——吴月珍夫妇关于盘锦蒲笋的故事,产妇的月子餐,西瓜酱——处处透着温情啊~
难道是要跟提琴家的悲催做对比吗?分明有钱还要哭穷
矫情~好不容易拍了红烧肉居然配的是面条?饺子?
导演你是业余的吗?
红烧肉应该配白米饭!!!!!!!!!!
如果没有提琴家,这一集还是不错的——吴月珍夫妇关于盘锦蒲笋的故事,产妇的月子餐,西瓜酱——处处透着温情啊~ 难道是要跟提琴家的悲催做对比吗?分明有钱还要哭穷 矫情~好不容易拍了红烧肉居然配的是面条?饺子? 导演你是业余的吗? 红烧肉应该配白米饭!!!!!!!!!! |
特别反感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爱如烟*月饼)
大一狗表示看到片中富士康里的几万同龄人很心酸(舌尖上的少年)
好看(ahliu)
去死吧傻逼蓝精灵们!(希区柯克)
第一季的成功感觉让团队飘飘然了(李锐)
从舌尖上的中国的评论,看豆瓣那些痴迷东京热的伪...(笑嘻嘻WM)
最赞回应
河南人阿亲 人家喜欢这么搭配
河南人阿亲 人家喜欢这么搭配
最喜欢红烧肉了,舌尖这是在侮辱红烧肉
你让我想到宗教裁判所,原教旨主义?
兼容并蓄,求同存异,没什么不好,文化进程就是融合的进程。
呐,或许可以这么拍——河南母亲看着女儿有出息很高兴,但是自己的心很累,给女儿做了一顿正宗河南菜,边吃边聊家里的事,决定抽空回去看奶奶,女儿说妈妈改良版的红烧肉也很好吃,希望明天可以吃到。
虽然我这是编的,但是现在拍出来的也未必就不是了……
美国鸡尾酒的故事听过吧?上海如果是个杯子,那么人就是其中不同的酒——如果你看不爽就敲掉一块,我看不爽就砸掉一角,杯子是会坏掉的。相反,大家融入其中,才能成就一杯美酒。
我爱上海,希望大家都爱她。
红烧肉配面条和饺子或者馄饨我也不是没吃过,但是红烧肉的的确确就是陪米饭最好吃!!!这是不容改变的,美食本身的属性!!!
我爱红烧肉,希望大家都爱它。
看着自己的家乡美食给拍得不伦不类,很无语……
咩哈哈,LZ好有爱
坐等新一轮南北大战
没啥好战的,大家的家乡美食都很棒,舌尖应该拍出美食应有的最好的样子~
河南本是没有红烧肉的,所以那妈妈做得不好不说还配了面,这才是应该的啊!作为异乡人,多年在外依然留存着自己的风俗,同时也在融入当地的习惯!
这点都忍受不了,那你看到西方地域的「改良」中餐、大话西游的孙悟空怎么就没这么激烈呢?
如果你去河南了,你受得了天天吃面条吗?河南人爱面条你爱米饭有错吗?
如果你做红烧肉,你确定做得和世界上第一碗红烧肉一个味吗?
这里是舌尖上的中国,不是中国的纯正味道。它内涵各种中国人,自然有各种做法。
河南母女来上海,邻居教她们做红烧肉,学得山寨也就算了各人口味不同,而她们对邻居的“回报”则是深夜拉琴扰民。
呵呵~
其实外地人来北上广这种大城市,都不是“为了建设城市”这种学雷锋,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大城市资源多机会多,他们是被这种资源和机会吸引过来的。当然在大城市实现梦想的同时,尊重和融入当地文化,也是成功的扎根,然后成为新一代的城市人。
但是这些人中,也不乏只要城市的资源、却不愿尊重和融入当地文化的,这些人说白了只是把大城市当成一块跳板而已,并不受欢迎。像片里这对母女,明明家境很殷实,在河南至少也是中产,但是出来五年都不肯回去,不会是因为没钱或者说怕影响女儿,只能是本来就亲情冷漠。人家自己家里为了出个演奏家都可以六亲不认,对移居的城市和邻居也不会有什么尊重和融入。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果如此讲究“融合”,那全中国都是一个味道了——上海也有很地道的四川泡菜,怎么不来上海拍泡菜?北京也有很好吃的扣三丝吧,怎么不去北京拍淮扬菜?
如果主角是面条,配红烧肉我没意见——我不懂面条。
问题就是这集把红烧肉做主角,你就是不能配面条!!!就是要配白米饭才正宗!!!
河南母女可以这么吃,但是你美食纪录片不该这么拍!!!
严重同意。
盘锦蒲笋的故事中,吴月珍说:“咱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看这五口人团团圆圆的,不打不闹的多好~钱呢,多点少点都不重要,有人就行。这一家人天天乐呵呵的,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这才是幸福的真谛。
提琴母女,别说你们没时间没机会回去看家人——选择权永远是在自己手上的。
有本事,你成名之后,回自己的家乡办学校,别移民!!!
都五年不回家了,惦记那点河南抻面有毛用。导演想黑河南人就直接黑,不要捎带红烧肉。
主角不是红烧肉啊!是黑那对母女,啊不,是记录现实让我们批判现实啊!LS这也不是黑河南人啊亲!仅是记录我国发生的事实,只是这事实会让诸多明智人看不下去而已!
忍不住要注册上来回应了!
求别黑我们河南人好吗?
我敢说绝大多数河南人都不可能用红烧肉配面条的!!!
红烧肉是一道菜,吃面条要的是浇头好吗!!!我还真没见过河南人拿红烧肉当浇头的,那得多恶心?到底会不会吃啊尼玛!
我只能说这对母女的饮食习惯已经改变了好吗?!!红烧肉,甜的!怎么可能拿来就面条,我想大多数河南人都接受不了吧!!!
在下就是河南人,更是河南信阳人,就是以米饭为主食、不会讲洛阳话的河南人。你们讨qi论shi河南时总是忘了俺们啊,河南老乡也会嘲笑俺们不懂「河南话」。
说了这么多,意思是提琴母女的风俗语言习惯可能有河南人的印迹,但是她就能代表河南人啦?人人大代表也没这么大本事啊?豆瓣怎么也tmd有地域论啦?!
怎么话题转到黑河南人身上去了?不要太敏感吧,前面的讨论没有专门针对河南啊,把那对母女换成陕西人或者其它面食地区的人都一样,我们讨论的是一个美食纪录片该不该尊重一道传统美食的做法以及背景。一道菜做的时候该加什么不该加什么,什么时候吃,怎么吃都是有讲究的,特别是放到家常菜这个篇章里,更应该尊重传统!要不然摄制组根本不用出北京,找几个各个菜系的大厨,直接拉到演播室把菜一做就能拍了。美食是具有一定的地域属性和人文属性的,如果导演想表达地域融合的观点,请在片子里说清楚,不要把上海红烧肉的头衔冠名到一道做法并不地道的菜上。
赞同,不过导演说了是学做的。
用河南人在上海来展示上海菜,导演,果然估你不透
好狭隘
正解。
河南的同志们,不是针对你们啊~哪里都有唯利是图的人~而且我很喜欢吃面条的~还喜欢吃米线~
讨论还是回到红烧肉吧~
选择你选择的,坚持你坚持的,只要不违法,法无禁止则自由,不要弄得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一样,我的你必须尊重,你的也必须尊重我的,但就没想过我尊重别人。
个人觉得这集导演对于美食和人文的结合有些牵强,那是导演的错,感觉拉低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水准。而提琴母女让我们不赞同的奋斗方式和她们吃的难看的红烧肉是一类存在的事实,尤其为了某些目标勉为其难、背井离乡,孩子禁锢着青春母亲淡漠了亲情(当人家没苦衷吗?真够了),是不少国人的自「作」自受,这正是纪录片,记录一个剧变的中国。我们不该攻击那对母女,而是这种现象根源。个人胡乱推测,如有污蔑,就当屁话。
艹,还整到文化融合上去了,不装能死?能不能?
据说因为红烧肉加了大蒜吵的很厉害
就来看看,我反正跟我妈一样第一时间听到大蒜红烧肉直接晕倒的
帝都人表示,做红烧肉确实也没见过放蒜的,好吧,我跑题了
红烧肉必须配米饭啊!!!!!!!!
片子里的红烧肉做法一点都不正宗,红烧肉应该是先用糖炒上色了,再加老抽,葱姜花椒,然后再加开水顿,放盐,收汁。这里面还说是跟上海邻居学的。。。我相当无语
既然拍舌尖上的中国,总希望选取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饮食与方法,反映中国的饮食文化与,这种完全不地道的烧法与个人化的故事是蛮失败的
哎,就知道要有上海的bb出来bb红烧肉。说到上海的红烧肉华东理工的算是很有名的了。虽然我天天吃,月月吃,吃了快两年。但是心里永远不会忘记,总惦记着每次回家母亲做的红烧肉。同样是红烧肉,母亲的做法肯定比不上华东理工的,味道也没有华东理工的好吃,但是为什么我还是这么惦记呢?因为它是家常,是母亲的爱意。。。。。。。。。。楼主因为自己吃的红烧肉和人家做的不同,就bb人家导演没水平,我认为这太正常不过了,上海本地的脑残女基本就这水平,真心鄙视那些骂楼主的人,你们真是不懂上海女人。
吃了两年华理红烧肉的就是不一样呢~
赞的不能在赞了,这集的导演貌似就是上海本地人啊,真是讽刺啊。上海某女导演拍了在上海的河南人做的红烧肉,然后豆瓣上一大堆自称上海人的又给上海红烧肉洗地。真是天意啊。真不知道上海人的港爸、美爹咋么看上海土人做西餐,真是土鳖啊,原始人啊!
呵呵
唉~舌尖应该向大家介绍正宗的上海本帮红烧肉——那我们就省得在这里吵了,是不是?
作为一个相当具有有说服力公信力的媒体,求给红烧肉正名。
我们本就是不放蒜的,本就是该配白米饭的!!!
吃过大蒜头的要记得刷牙子╮(╯▽╰)╭则凑米道吾尼汤伐牢
哈哈哈哈~对额对额~
不放糖不浓油赤酱的红烧肉都是蛮夷
范志红老师教导我们,红烧肉配白米饭餐后血糖升得太快~
呵呵,个一知半解的,看到能黑上海的就兴奋了是吧?
这集的导演是安徽人,只不过嫁了个上海人,所以在片子里渲染的都是“外地人在上海”。
如果是上海本地人,怎么可能对于那碗哪个菜系都不敢认领的红烧肉,反复强调两次“上海红烧肉”?
同意啊同意
握个手,呐呐
哎,真是无语。你认为嫁给上海后她依然是安徽人?那好吧,以你的标准,纯正上海人现在那真是稀有物种啦,数量应该比大熊猫还少吧?一见黑上海就兴奋?你这帽子扣的啊比屁还臭。黑上海和黑所谓纯种上海人,你这两者之间的差别都分不出来,智商真让人着急。上海是纯种上海人的?你这思维简直是放屁。上海可是全国的上海,纯种上海人嘛,哈哈,赶快去找港爹、美爸去。你有没有去找啊?你没去的话,可是要被鄙视的哦!
那嫁给上海人就是上海人了?这个逻辑才有劲咧。为什么就是有这种不刷牙不吃药还往外跑吓人的货色。来上海融入这点完全没学到,还带着口臭的习气。棒油侬帮帮忙哦^_^大蒜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讲。出去被老爷叔刚么爷娘教训多不好,好歹也是识过字的人。
骨子里还纠结自卑出身的,也算是一种悲哀。对于热爱上海愿意融入进来的人们,自然欢迎拥抱~觉得黄浦这条小河浜容不下某些大蒜头的也速速退散。没人强留你,这就是上海。
很简单啊,农村文明讲究血缘繁衍,城市文明讲究文化融入。
大城市里确实大多是移民后代,但是他们成功融入了当地文化,就是城市人。
不肯尊重和融入当地文化,只想着攫取当地资源的人,哪个城市都不欢迎。
话说!我们寝室的河南妹子说她们红烧肉都不放大蒜,配白饭吃的(☆_☆)
感觉没有不尊重上海文化啊*,假如片子里配的是白米饭,肯定还会有人跳出来说烧菜的人不是上海人,再说别人又没有假装是上海人。(我是上海人)
网上有河南网友贴过河南烧法的红烧肉,和上海烧法不同但看着也很好吃,严格来说那位陪读母亲烧出来的东西没有任何一个菜系敢认领,但是导演依然要不懂装懂地强调两遍那是“上海红烧肉”= =|||
赶明儿我去兰州扯两下面团就是兰州拉面,去那不勒斯摊个葱油饼也是意大利批萨了= =
鱼素鸡当年这句话真是说到某些人心坎里
当作人生名言噜
他不就是靠这个名言,贱卖了很多上海利益,才进的ZY么- -
搞得现在的上海班子还在收拾他这句名言留下的烂摊子
河南的一个代表菜信阳菜本没有红烧做法,再往北估计也没有红烧吧。信阳菜有个炖大肉类似于红烧肉,但是不放糖,是红白宴席必备菜,记得小时候只有老头吃,自家做的炸焦还行,流水席大多直接炖五花肉,没人吃所以近年来搞成红烧肉了。
我勒个去求不黑我安徽人……………………
P.S.我家烧红烧肉也是先炒糖色!不放蒜!!!!!
就好像上次那个央视下基层 给那个小孩开后门读区里面最好的小学 这种事真的作对了么?这对于守法的人公平么?
片子就是拍的不同地方饮食文化特色,从第一季就是各地的特色食材特色菜肴,本身就是地域性的,怎么上海和红烧肉两个关键词扯出一个破碎的河南家庭和一个既不河南特色也不上海本帮特色甚至不能算做的好的大蒜红烧肉配面来了,这是对两个地区同时的糟蹋。你打可以拍老上海弄堂阿婆红烧肉,也可以拍有特色的河南创新大蒜红烧肉。导演这样拍就是为了表达提到上海,代表性的是外乡人,是变种的菜肴,提到中国家庭,就必须提这样畸形的状态?
楼上说不扯地域歧视的,你可以推荐摄制组去拍麦当劳肯德基,肯定没有地域差异了,不过照样会有人提说这是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异歧视。
乃好可爱哟~安徽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邓洁究竟是怎么搞的?如此“人才”能拍舌尖?
唉~广大吃货们都很可爱哒~
我们看舌尖不就是为了看看中国各地,我们不知道的地道美食么~吃不到还不能让我们看看啊?
结果拍出这不伦不类的谁要看……欺骗我们感情啊~
回到红烧肉上,我们湖南的红烧肉也很有名好不,凭什么就上海最正宗啦?
话说放酱油的红烧肉都不正宗,应该是靠糖来上色的。。。(在我看来)
PS:红烧肉不配米饭能吃?
河南人吃红烧肉也没搭配面条饺子的好吧~~~~~明明是导演瞎搞啊~!
作为一个小资深吃货~推荐一个做红烧肉的方法~非常简单而且好吃
买好五花肉 切成小块 开火 锅里不放油 直接拿肉下去炒 炒出油
然后比例是1:2:3:4:5依次放入 1醋 2酒(高度白酒)3糖 4酱油 5水
大火烧~炖到肉质松软~~
非常好吃~请小心形象~此做法太容易舔盘~
尼玛,我是河南的,河南人还搭配馒头呢
河南信阳人表示俺这米面馍都吃…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