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如众人所说,明知道长沙已经沦陷,自己又是抗日军属,干嘛还要回长沙啊,湘潭又不是没有地方住…………
抗日军属的身份他们是知道的,所以到了长沙之后特别担心遇到军队,都把脸遮起来。但之所以要回长沙,理由其实很多。举例来说: 第一,离开湘潭是因为湘潭呆不下去。大爷爷的屈服还是次要的,更主要是粮食全被日军运走了,老家人已经自身难保,以十奶奶的性格,绝对不会继续留在老家。何况去湘潭避难,十奶奶本身就不情愿。 二,湘君没有一起去湘潭。上面有人已经说了。 三,十奶奶在长沙几十年,屋子被炸。搬到孙女婿家寄住,她的棺材都搬过来了,这个新家对她而言就是死得其所的地方。最后她在这里上吊。 四,看到湘潭的状况不好,又不知道长沙到底是什么状况,而长沙毕竟是自己家。所以有赌一把的意思。没有料到的是后来想走也走不成了——湘湘妈妈生病曾经说过走,胡长宁说,现在已经走不出长沙城了。胡家人没有军事情报,他们难以像观众一样看清楚形势。所以,他们并不知道回到长沙一定会死。这就好像当初的盛老板,他的长子已经死在上海了,只有次子这根独苗。他心心念念要把次子送出去,但是也没有当机立断。最后没能在大火中保住盛公子。你说盛老板难道不想救儿子?他想啊!但是他也没有那么多准确情报,所以他判断失误了。他还在长沙一步步地关张丝绸铺子。但是这能怪他吗?不能啊。 五,这电视剧是战长沙,他们就得回长沙来。他们在故事里的终点,就在长沙。 六,不写了
奶奶是气愤大爷爷向日本人屈服了吧,胡家人挺清高的其实。而且从后面的剧情看下来,就算留在湘潭了也不是什么好事,日本人最后不还是来屠村了么。只能说乱世凶年,保命不易。
每个在困境中的人都会有侥幸心理,大家都对KMT有信心,觉得鬼子会退兵,心里总有有希望才能活下去。或者换句话说,其实在那场灾难中,跑的人很多,留下的也很多,而我们的故事恰好说的是留下的人。
湘潭也被日军占领了啊,而且湘潭当时胡家面临的压力也非常大,反正都被日军占领了,还是自己家比较好。
那是家之所在啊。老人对故土的牵恋确实是这样的。除去湘君还在长沙之外,我觉得人潜意识里总是觉得在自己的地盘上,事情不会坏到哪里去吧。 你要看二战时那么多聪明绝顶的犹太富豪都没跑掉就知道,有时候人的判断是会出错的,有时候就那么一留恋产业,一相信自己足够有能力避过灾难,或者稍微一错过时机,整个人生就被改写了。
湘君还在长沙,生死不明
我想主要还是湘君还在长沙生死不明,而且奶奶对大爷爷屈服的态度还是有意见的,从后面她宁可全家赴死也不当汉奸的情节也可以看出来。
你说得太对了
到现在为止最喜欢的分析,点赞~
但真的也有犹太人聪明绝顶能看清楚大势的,比如,纳粹1933年一开始在德国得势立刻就跑去英国或者加拿大。有个经济学家叫卡尔波兰尼,早早跑到英国,1935年就写出《论法西斯主义的本质》。这就真是绝顶智慧了。 我觉得遇大事人真是不能犹豫和留恋,趁能跑就赶快跑。
这剧刻意的地方还是有点多,包括这段。这么高分看脸的因素很大。
三奶奶的死也是导火线……
看脸,不是很多人嫌弃杨紫不够漂亮吗?霍的口音出戏吗。
好吧,有点理解她们了,我都快气死了,还回长沙,那为什么不去重庆呢,去顾清明爸爸那避避,
我也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跟湘湘去重庆避难
> 去战长沙的论坛
薛平安之死(眯着眼睛看世界)
最后一集湘湘在院子里接顾清明的那段(Emme)
得有多幼稚,才能说这是部反战片?(自由如风)
只有我一个人认为杨紫既无颜更无演技么?(嘿我是谁)
这片霍建华算男主么,他的意义是什么?(∟²拉格朗日6.5ω)
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看不出来这个剧能达到9分以上(惟执可著)
最赞回应
抗日军属的身份他们是知道的,所以到了长沙之后特别担心遇到军队,都把脸遮起来。但之所以要回长沙,理由其实很多。举例来说:
第一,离开湘潭是因为湘潭呆不下去。大爷爷的屈服还是次要的,更主要是粮食全被日军运走了,老家人已经自身难保,以十奶奶的性格,绝对不会继续留在老家。何况去湘潭避难,十奶奶本身就不情愿。
二,湘君没有一起去湘潭。上面有人已经说了。
三,十奶奶在长沙几十年,屋子被炸。搬到孙女婿家寄住,她的棺材都搬过来了,这个新家对她而言就是死得其所的地方。最后她在这里上吊。
四,看到湘潭的状况不好,又不知道长沙到底是什么状况,而长沙毕竟是自己家。所以有赌一把的意思。没有料到的是后来想走也走不成了——湘湘妈妈生病曾经说过走,胡长宁说,现在已经走不出长沙城了。胡家人没有军事情报,他们难以像观众一样看清楚形势。所以,他们并不知道回到长沙一定会死。这就好像当初的盛老板,他的长子已经死在上海了,只有次子这根独苗。他心心念念要把次子送出去,但是也没有当机立断。最后没能在大火中保住盛公子。你说盛老板难道不想救儿子?他想啊!但是他也没有那么多准确情报,所以他判断失误了。他还在长沙一步步地关张丝绸铺子。但是这能怪他吗?不能啊。
五,这电视剧是战长沙,他们就得回长沙来。他们在故事里的终点,就在长沙。
六,不写了
奶奶是气愤大爷爷向日本人屈服了吧,胡家人挺清高的其实。而且从后面的剧情看下来,就算留在湘潭了也不是什么好事,日本人最后不还是来屠村了么。只能说乱世凶年,保命不易。
每个在困境中的人都会有侥幸心理,大家都对KMT有信心,觉得鬼子会退兵,心里总有有希望才能活下去。或者换句话说,其实在那场灾难中,跑的人很多,留下的也很多,而我们的故事恰好说的是留下的人。
湘潭也被日军占领了啊,而且湘潭当时胡家面临的压力也非常大,反正都被日军占领了,还是自己家比较好。
那是家之所在啊。老人对故土的牵恋确实是这样的。除去湘君还在长沙之外,我觉得人潜意识里总是觉得在自己的地盘上,事情不会坏到哪里去吧。
你要看二战时那么多聪明绝顶的犹太富豪都没跑掉就知道,有时候人的判断是会出错的,有时候就那么一留恋产业,一相信自己足够有能力避过灾难,或者稍微一错过时机,整个人生就被改写了。
奶奶是气愤大爷爷向日本人屈服了吧,胡家人挺清高的其实。而且从后面的剧情看下来,就算留在湘潭了也不是什么好事,日本人最后不还是来屠村了么。只能说乱世凶年,保命不易。
湘潭也被日军占领了啊,而且湘潭当时胡家面临的压力也非常大,反正都被日军占领了,还是自己家比较好。
湘君还在长沙,生死不明
我想主要还是湘君还在长沙生死不明,而且奶奶对大爷爷屈服的态度还是有意见的,从后面她宁可全家赴死也不当汉奸的情节也可以看出来。
那是家之所在啊。老人对故土的牵恋确实是这样的。除去湘君还在长沙之外,我觉得人潜意识里总是觉得在自己的地盘上,事情不会坏到哪里去吧。
你要看二战时那么多聪明绝顶的犹太富豪都没跑掉就知道,有时候人的判断是会出错的,有时候就那么一留恋产业,一相信自己足够有能力避过灾难,或者稍微一错过时机,整个人生就被改写了。
抗日军属的身份他们是知道的,所以到了长沙之后特别担心遇到军队,都把脸遮起来。但之所以要回长沙,理由其实很多。举例来说:
第一,离开湘潭是因为湘潭呆不下去。大爷爷的屈服还是次要的,更主要是粮食全被日军运走了,老家人已经自身难保,以十奶奶的性格,绝对不会继续留在老家。何况去湘潭避难,十奶奶本身就不情愿。
二,湘君没有一起去湘潭。上面有人已经说了。
三,十奶奶在长沙几十年,屋子被炸。搬到孙女婿家寄住,她的棺材都搬过来了,这个新家对她而言就是死得其所的地方。最后她在这里上吊。
四,看到湘潭的状况不好,又不知道长沙到底是什么状况,而长沙毕竟是自己家。所以有赌一把的意思。没有料到的是后来想走也走不成了——湘湘妈妈生病曾经说过走,胡长宁说,现在已经走不出长沙城了。胡家人没有军事情报,他们难以像观众一样看清楚形势。所以,他们并不知道回到长沙一定会死。这就好像当初的盛老板,他的长子已经死在上海了,只有次子这根独苗。他心心念念要把次子送出去,但是也没有当机立断。最后没能在大火中保住盛公子。你说盛老板难道不想救儿子?他想啊!但是他也没有那么多准确情报,所以他判断失误了。他还在长沙一步步地关张丝绸铺子。但是这能怪他吗?不能啊。
五,这电视剧是战长沙,他们就得回长沙来。他们在故事里的终点,就在长沙。
六,不写了
你说得太对了
到现在为止最喜欢的分析,点赞~
每个在困境中的人都会有侥幸心理,大家都对KMT有信心,觉得鬼子会退兵,心里总有有希望才能活下去。或者换句话说,其实在那场灾难中,跑的人很多,留下的也很多,而我们的故事恰好说的是留下的人。
但真的也有犹太人聪明绝顶能看清楚大势的,比如,纳粹1933年一开始在德国得势立刻就跑去英国或者加拿大。有个经济学家叫卡尔波兰尼,早早跑到英国,1935年就写出《论法西斯主义的本质》。这就真是绝顶智慧了。
我觉得遇大事人真是不能犹豫和留恋,趁能跑就赶快跑。
这剧刻意的地方还是有点多,包括这段。这么高分看脸的因素很大。
三奶奶的死也是导火线……
看脸,不是很多人嫌弃杨紫不够漂亮吗?霍的口音出戏吗。
好吧,有点理解她们了,我都快气死了,还回长沙,那为什么不去重庆呢,去顾清明爸爸那避避,
我也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跟湘湘去重庆避难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