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制片厂《红色娘子军》摄制组 一九七三年二月 伟大领袖毛主席高度评价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时说:“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把这一光辉样板戏搬上银幕,是十分光荣和艰巨的任务。总结我们拍摄的实践,既有成功的地方,更有失败的教训。 为贯彻“三突出”原则,达到“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目的,我们在深刻理解舞蹈语汇,努力吃透样板戏的革命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电影艺术手段,千方百计地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拍好舞段和造型,塑造主要英雄人物,突出革命激情。 舞段和舞蹈造型是舞剧抒发英雄人物革命激情的重要手段。拍好舞段和造型是“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关键。 起初我们曾错误地认为,舞蹈镜头分切必须多些,才能突出英雄人物革命激情。因此,分了五百多个镜头。后来江青同志指示,镜头不要超过三百。事实上,镜头分切过多过碎,不仅会损坏舞段的连贯性,也不利于表现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为了做到既能充分展现舞蹈身段,同时又能使观众细致地洞察到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在采用长镜头拍摄时,把演员调度和镜头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六场常青面对南贼威逼他叛变的一段舞蹈。全景中常青愤怒地甩开团丁,然后冲成近景,突出他从容镇定、蔑视顽敌的精神面貌。当常青起舞,又拉成全景,以抒发他的革命豪情。老四走近常青时,为了再次突出他逼视老四的明亮似剑的目光,又推成近景。 另外,我们还在大段舞蹈中,抓住其中最富有表现革命激情的一瞬间,插进特写或近景。如,六场常青就义前,舞台上刻划常青豪情澎湃,痛斥众匪的大段舞蹈,在三个大全景中插拍了两个近景。这样,把揭示英雄人物的精神面貌与英雄人物的舞蹈动作结合起来,突出了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 舞蹈造型是揭示英雄人物阶级本质和精神境界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如清华在椰树后闪出的“弓箭步”造型,是揭示她“抓不着,我就跑”这一反抗性格的。我们选一线天做衬景,用全景正面仰拍了这一瞬间的塑像,把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美与外在形象美统一起来。 二、在群舞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群舞是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拍好群舞,使观众既能看到英雄群像,又能在英雄群像中突出主要英雄,我们尽量避免过去那种蹦来蹦去的跳拍镜头,采取了镜头运动的方法。 如,五场“山口阻击”,常青率众战士奋勇杀敌的大段群舞中,从常青两眼闪耀着仇恨光芒的近景拉成大全景,展现出纵横驰骋、群威群胆的场面后,镜头又推近,突出了常青怒杀群匪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 三、创造有利的环境气氛,塑造主要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 为了塑造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在布景处理上,我们以原舞台景为基础,又根据电影的需要,作了发挥,使其更好地达到以景托人的目的。如,五场“常青被俘”这段戏,为了突出常青巍然屹立的高大形象,我们把常青处的位置拉前、加高,使常青高于背后山石,又达到众匪被踩在他脚下的效果。拍摄时,用远景表现雷鸣和闪电划破夜空的环境气氛。随后,又俯拍常青张开双臂的全景,然后急降成大仰角,又推成特写。常青这个英雄形象仿佛是耸立在高山之巅的劲松,威武地展现在银幕上。 又如,“常青就义”一场,我们增加了一个高台阶,让常青站在高台阶上,南贼和众匪都匍匐在台阶下,造成英雄人物高大,敌人矮小的效果,从而表现他在任何艰难困苦场合都“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四、运用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冷暖和气氛的渲染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如,常青智闯南府,虽然是夜景,但我们仍然以明亮的光线和暖色调突出常青,使他与南霸天以及众匪徒灰暗的冷色调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我们还着力使用了眼神光和轮廓光,使英雄形象鲜明突出。 “山口阻击”一场,为了造成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斗气氛,我们用了烟火、爆炸、闪光和风等手段,更好地烘托、渲染了常青、清华英勇奋战的高大形象。 另外,我们还用效果光和追光来突出英雄人物。如“常青指路”、“山口阻击”、“常青就义”等重要情节和造型都使用了红光,对环境气氛作了渲染,也展示了英雄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一场中,为了表现清华遍体伤痕,怀着对南贼的刻骨仇恨,在茫茫的椰林里挣扎向前的一段独舞,我们用追光突出了她。 五、适当改变舞台调度来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为了让主要英雄人物始终处于画面的突出位置,在拍摄中,有时也对舞台调度稍加改动。如四场,常青把枪还给清华时,舞台上是向后退表现她的激动,但同样处理在银幕上,就不象舞台那样感人了。所以拍摄时,我们让清华冲向镜头成近景,使她的激动心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除此之外,我们还运用“变焦距”来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夜袭匪巢”中,当常青听到清华擅自开枪后,他率众战士夺门而出时,我们用“变焦距”镜头,从大全景急推成他的近景,这样,既表现了情况突变的紧张气氛,又突出了常青沉着果断的战斗作风。 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由于路线觉悟低,世界观和艺术观没有得到彻底改造,对江青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理解不深,贯彻不力,文艺黑线的余毒还经常作用于我们的思想,反映在我们的艺术实践中,致使完成片在质量上受到很大影响。主要教训是: 一、做到艺术上的高标准,首先必须在世界观改造上下功夫。 江青同志要求我们在艺术实践中,首先思想上要同敌人作战。同时要向个人的名利思想、非无产阶级思想作战。可是,我们恰恰缺乏这种革命精神。一方面对这场电影革命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方面对自己头脑里的旧东西没有彻底清算。因此,开始,同样走了《智取威虎山》摄制组走的弯路(即,从片面追求电影化到机械照搬舞台)。碰了钉子后,又没有从世界观和创作思想上找原因,吸取教训。结果又出问题。在初拍三场时,受“谁有戏把镜头给谁”流毒的影响,第一个镜头便从“寿”字的特写拉出,渲染了南贼的威风。常青上场后,又没让常青占主导地位,突出了南霸天,造成正不压邪。这是立场问题,是屁股坐在哪一边的问题。再如,一场的“闪”,怕拍走了样犯错误,舞台上有一个,我们就闪一次。对“闪”的大小、远近及闪形,没根据剧情发展精心设计,没有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二场的“云”,基本上也是按舞台搞的,银幕上显得很呆板,而且天片也不够透亮。如果我们按照江青同志的设想,把海南瓦蓝的天空和浮动着的两层白云也加上,那就会更好地映出鲜艳的军旗,火红的英雄树,就会更生动地展现出革命根据地雄伟的气魄了。江青同志指出四场用大俯角拍的军民联欢的场面很好。但由于我们思想保守,不敢多用俯角,特别是大俯角。在全片中只有四场一个大俯镜头。如果思想解放,适当地多用些俯角镜头,效果会更好。同样,由于思想方法片面,形而上学,对反面人物处理上采取脸谱化的简单方法,削弱了对英雄人物的陪衬,影响了影片的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二、冲破旧的“条条”、“框框”,才能有所前进。 对旧的“条条”、“框框”,没有把它当作革命对象,彻底砸烂它,相反被它所束缚,特别是被苏修电影创作上的清规戒律束缚得很紧。江青同志曾批评,一场椰林黑洞洞,看不清绿的层次。由于我们受“夜不观色”的自然主义的影响,对绿色没有很好地设计。因此,使椰林,即使在闪电中也没有呈现出绿的层次和雨中的光斑。六场的大榕树,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没有出绿,使得艺术质量大为减色。 三、为工农兵英雄形象永远占领银幕,要苦练基本功。 江青同志一再激励我们为革命苦练基本功。要求我们的文艺,不但内容是革命的,而且要让被赶下台的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也承认我们在艺术上是打不倒的。并为此,给我们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但我们不争气,不刻苦,缺乏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革命精神和“牛劲”,遇到困难就往后退。如,序幕“土牢”,舞台上是以黑丝绒为背景的,效果很好,但搬上银幕,就出了问题。江青同志看样片时指出:牢房太大,好象无边无际了。我们无形中夸大了敌人的力量。后来,还是江青同志为我们设计了一个很好的方案。这就是影片中用椰杆架起的“圈”,即“土牢”。这样,即符合历史和生活的真实,又有力地揭示了南贼对农民的残酷统治。四场,江青同志要我们拍出镶有金边的红色彩霞,也要我们拍得美丽些。但我们业务水平低,基本功不过硬,虽经过几次试验,仍没达到江青同志所要求的那样,使富有深刻政治含义的意境没有理想地展现在银幕上。 《红色娘子军》拍摄的过程,是学习、理解、实践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过程,也是自我改造的过程。从这次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中,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时候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理解得好些、深些,照着做了,就有成效。相反,就出现曲折或失败。我们一定要把这次总结作为新的起点,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改造世界观,深入开展批林整风,为革命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前进。
您好,请问材料源自那本书?或者哪里可以找到?请您告知!谢谢!
从百度“样板戏吧”中复制的(上传者仅提供扫描图片,文字是重新录入的),没有注明来源。要查比较费事。尽最大努力。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