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抛几块砖先抛几块砖:1、安家别墅一年四季晒那同样的2、老丁在炮校就喊安杰安老师,应该喊同志或会计吧。3、老丁媳妇初来打儿子,安杰在老江右边,镜头一转人在左边。4、安杰进岛第一次上厕所,迎面俩女子,白衣女子空手,错过身手里跨一篮子。5、卫国打群架时,礼帽摘掉了,后边又戴着,交错几次。
盘点下可爱的穿帮镜头,欢迎补正。
> 去父母爱情的小组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江昌义真的恶心(owenwoo)
王政委娶葛老师此集有伏笔(Small.com)
江昌义来了,除了亚菲没一个人想到安杰的感受?(麻秋的奇妙冒险)
德花你可以回家吗?!!(长泽雅美)
卫民两口子真是蹬鼻子上脸(momo)
亚菲结婚看得我就来气(momo)
最赞回应
第一集炮校的那个门卫同志28分48秒处是江昌义
还有,按照这部剧喜欢用的铺垫手法以及一语成谶的表现方式,江卫国最先剧本应该是战死沙场的,但是明显后期改掉了。大概导演不希望剧情过于悲伤吧
江卫民那个演员在炮校时和老丁打篮球
整部剧可以说都是温暖如春的季节。我曾经在胶东半岛生活过几年,冬天的青岛每年都很寒冷,而且经常下雪。但是没有一组镜头是冬季的。大概冬天穿着臃肿土气的棉袄烘托不出安杰的美丽,就没拍
安杰50岁生日去码头接亚宁他们,亚菲搭的卡车去的码头,本来穿的是裙子,下车就变成了裤子,最后接完亚宁回家的路上又变成了裙子。
6、有网友提过的,老丁媳妇女大三黄金日日搬,结果立碑时比老丁小一岁。
江卫民那个演员在炮校时和老丁打篮球
对,老江对老丁显摆老婆吐酸水和老丁给安杰退回的信时最明显。
江德福的年龄也是一个很大的bug,德华墓碑上写的是1923年出生,江德福是她二哥,怎么说也得大两岁,假设是1921年出生,那么80大寿应该是2001年,那一年,欧阳懿和安欣去探望他们。怎么算都不对
另外一家人吃饭时喝粥,碗里都是空的,喝粥的声音都是后配的
还有,按照这部剧喜欢用的铺垫手法以及一语成谶的表现方式,江卫国最先剧本应该是战死沙场的,但是明显后期改掉了。大概导演不希望剧情过于悲伤吧
整部剧可以说都是温暖如春的季节。我曾经在胶东半岛生活过几年,冬天的青岛每年都很寒冷,而且经常下雪。但是没有一组镜头是冬季的。大概冬天穿着臃肿土气的棉袄烘托不出安杰的美丽,就没拍
后面安欣和老欧来看安杰他们,亚菲称呼安欣是姨妈(小时候叫大姨),上了海岛后,亚宁称呼安欣是姨。
这个没什么毛病啊……我小时候叫我姨是三姨,大了改叫小姨
也许是半年时间的拍摄周期,为节省成本或赶档期,没等到冬天。感觉江昌义闯门应是春节。
喜欢偷听安杰电话的那俩通讯兵,士兵不是干部,从上岛一直听到安杰小女儿都会打酱油看电影占座了,还在放映机前蹭热度呢。
7、亚宁问安杰安娜·卡捷琳娜多漂亮时,安杰问句看过俄国电影吗?无论安杰学生时代还是亚宁当时那个时代,似乎都称苏联吧?
江亚菲回家发现水龙头在滴水,安杰告诉她是她爸在偷国家的水,这里江亚菲没打领带,然后她出门去质问在院子打太极拳的江德福,领带就打上了,她拽着江德福进屋领带又没了。
这个没毛病啊…
是这样的,安杰的学生时代包括生年俄罗斯已是苏联时期,国民政府有中苏友好条约,加上经历过并正经历文革的安杰应该以苏联相称的。
安杰进岛第一次找厕所。安杰是白天进的岛,晨起后问早操归来的老江厕所在哪?那她大半天加一晚上没解过手?
那时候确实是苏联
但是称呼俄国只是口语化的泛称而已
没有说苏联时期就不能称俄国
苏联也不是什么文革避讳词
尤其是文革时与中国关系很紧张
当时中国人都以俄国毛子蔑称
即便是现在称呼俄罗斯为俄国,也不会有人来纠错
再比如抗战时我军改编为八路军,但不到一个月就改编为第十八集团军
但后世习惯上仍称呼为八路军,没人会纠错
你这属于苛求了
安杰头天在招待所里嫌饭菜不干净
几乎没怎么进食
在船上又晕船
肚子里的东西可以说吐了个精光
进岛之后便昏睡
你说她哪有腹中哪有货?
有道理。不过,总会喝水吧?
第一集炮校的那个门卫同志28分48秒处是江昌义
是江卫民和江倡义他们三一起打!你再看看!哈哈哈哈
前世今生。
亚菲跟安杰说葛美霞嫁给王政委是麻雀变凤凰,“你想啊,当年顺着墙根走,现在摇身一变成军首长夫人了”,她是放下筷子空手比划着说的,中间镜头一转,她又手拿筷子比划着……
安杰怀亚宁时,老江一激动把化验单掉地上,沾上了泥,回家江德华询问时,老江手里的化验单干干净净。
安杰一家搬到干休所之后,有几集客厅茶几上放的果盘里一直是那七个苹果,一直没变。
还是这电视剧太好看了,不好看的电视剧连挑毛病的心情都没有!233333
是的,因为喜欢。我看的遍数应该有两位数了,很多台词倒背如流,央视版和卫视版哪点不同都分辨的出来。
安杰50岁生日去码头接亚宁他们,亚菲搭的卡车去的码头,本来穿的是裙子,下车就变成了裤子,最后接完亚宁回家的路上又变成了裙子。
叫安杰老师可能是山东人的习惯吧。。。
老丁的墓碑上写的他的出生年份是1922年,德华是1921年,照这么算,03年老丁去世时,德华也应该八十二岁了,可是后面江德福却要过他的八十大寿,这是个时间上有bug啊!
江亚菲吃饺子灌酒那场戏,管饿主任叫参谋长。
老年期时脸上是化了妆,但露出的手臂没化妆还是很年轻,特别是梅婷的,比她的演技还抢戏😂
道具组这段不用心 我推算了一下,应该是道具组把秀娥和德华的出生日期弄反了。
老江退二线后去青岛买衣服,临行前到老丁家嫌德华好事带孙子,德华说这不给老大家看完能不给老二看吗?老丁去世后清明合葬,亚菲找老丁俩儿子喝酒说事时说,你们家除了老二的孩子是自己带的,其他的都是姑姑带大的。
安杰进岛后第一次担水,目测那井有5米来深,打不着水的安杰居然打出漂亮的水花来;不过,跟一路走来担水情节一样,非常的唯美,我喜欢。
她家的饭没有热气
她家的包子都是蒸好的又放进去,德华总是干这事。哈哈
她家的馒头窝窝头都是凉的,所以他们吃的时候才会吃一小点,因为很硬
再说一个三连Duang:干休所交谊舞比赛那节。
1,亚菲中断老人健身宣布参赛,说每所十人一共二十个组合;应该是说反了,每所二十人一共十个组合,这在后边有印证,跟所长汇报时说,一共二十个人十对组合,准备了十二对怕老人生病啥的。
2,动员姑姑看孩子老丁敲诈旧报纸,调侃之后亚菲逃走时喊,我一定买;买旧报纸吗?应该是一定送。
3,亚菲宣布要参赛时,现场人群中就有后来跟安杰一起跳舞的“文化馆请来的舞蹈老师”。
买的是宣纸
他们有尿壶,你没注意
这恰恰证明家里没厕所呀?她怎么晨起厚满屋子找厕所?
还有杨书记的送的粉条到了岛上那么多年还没吃挂着呢
喊老师没毛病,山东人习惯就喊人老师
前几天重温看到的,杨书记送的粉条,到20多集了还在🤣🤣
在炮校叫安杰安老师也许是bug,但也可能是一声尊重的称呼,老丁比江德福大,那么在江德福不在家的时候,他应该怎么称呼安杰,可以叫名字,也可以尊重一点称呼一声安老师
其实吧,那时叫同志,尤其是部队机关。而且,后来老江叫安老师都有几分调侃色彩。
有道理哈,现在都喜欢叫老师了,工作中比自己大的就是x哥x老师😂
第19集19分50秒左右,江卫东的T恤,全景没袖,近景有袖
第一集老丁就穿海军衫了,你看得不仔细而已。
PS:回复竟然只能传一张图片
说没人穿“海军衫”,那估计你没有仔细看剧!
我个bug里,炮校时期成年江卫民和江昌义的陪老丁打球,他俩穿的什么?
PS:这个了BUG的实质是山影“压榨”剧组工作人员——群演不够,副导来凑。
想重温老欧平反那感人的一段,又看到卫东穿说“海军衫”了
卫东小的时候就穿“海军衫”了,真是随便一找一大堆,上边竟然还说“整部剧里没一个人穿”
哈哈哈哈哈 这个逗
说了什么。
有一集安杰去姐姐家在门口听到姐姐他们议论江德福吃饭像猪就气的回家了,然后镜头给了他家门外一个特写是黑天,然后再拍安杰回到家,老丁和江德福正在吃饭,外面天是亮的
这部戏最大的穿帮是江昌义,他声称是江德福的儿子,同在乡下的江德华会不知道?她时候来才进的城,连嫂子张桂兰她都知道,会不知道这个嫂子有个大儿子是自己亲哥的儿子?所以这是整部戏最大的bug。
回江德福老家,刚到的时候下车是一个箱子和一个包,找江卫民带路回村下车只剩一个包了
老二口练跳舞托姑姑姑父看孙女,小女孩在院子里的婴儿车上是小光头(好像是另一个孩子)但后来姑父抱着她追提前回来的江德福进楼里的时候又变成有点头发的爱哭的那个小婴儿,看的我一愣
大结局已经是2003年了,江德福过80大寿,他们的孩子们孙子孙女们全部都来庆祝,但是……五个孩子似乎都不显老啊,按照剧情来发展,安杰江德福53年结婚的,他们的孩子在大结局2003年时,都已经快50了啊!怎么看上去跟个30多岁似的
1德华嫁人了,不是一个村的,知道大概,未必知道详情。而且德华进城时江昌义是几岁的孩子。
2江昌义一直是他后爹的儿子,这谁都知道,直到后来吵架后爹骂他赶他走,娘才告知实情,外人怎会知道?
也有道理。
还有江昌义也一起打
可老丁是河南人呀
哈哈哈 是山影习惯没错了,演员不够,导演来凑。哈哈,就当他们都不是就行
江昌义比燕凤男人还年轻,应该是先有的江昌义 后有的燕凤老公
燕凤男人是《伪装者》里的梁处长——梁萌萌,他还演过山影剧《闯关东》里潘五爷的儿子,当年《父母爱情》首播的时候,估计没多少人认识他,自从演了伪装者,很多人都认识了岳旸这个演员,虽然都是演配角,但演技杠杠滴!
箱子太重,暂时放在江为民工厂那里寄存了
江德福80岁生日 儿女还是二十几岁的样子
老丁上岛时德华她们问带的是不是三样,那么多年过去了,三样早就长大了呀😂
欧阳懿在小黑山岛出海的时候海上漂了一个农夫山泉的瓶子
安杰在岛上坐月子,其他人都长袖棉衣,她一个人短袖裙子
安杰怀亚宁的加号纸条被风吹到泥泞里去,江德福捡起来开心嘿嘿笑,然后他俩回到家,被照顾小孩的姑姑问嫂子咋了,你又惹她啦?德芙又对加号纸条嘿嘿笑说:德华你嫂子又有啦!那个纸条是没有泥的干净的
哈哈哈原来楼主已经注意到这个细节了
拍吃饭戏时一般都是空碗……以防不接戏
我也发现了😂
这是哪一幕?
正常吧。重复用演员。江去医院找安杰时,看病结账的老头其实是王政委
安娜的作者是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又不是苏联作家
没错。
没错
她问的是电影。民国时候有点墨水的叫苏俄,49年后一般称苏联。尤其是老闺女都初中了,军人家属而且是随军了那么多年的安杰,在军营中潜移默化的会怎么称呼,不言而喻吧?
第一集两人见面舞会播放的音乐是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在50年代初期,这种西洋音乐🎵不会在军队里播放吧?应该播放苏联音乐会更符合实际吧?
俄国,苏俄,苏联可不一样噢。不过,你说“民国时候有点墨水都叫苏俄”,这个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托尔斯泰是十月革命前的作家,应该是算俄国作家
“尤其是老闺女都初中了”
这个和闺女啥关系。
哪个年代有哪个年代的语言环境;换算下上世纪几十年代。
我再看了一遍: 安杰对亚宁说“可惜你没看过俄国电影”,应该指的是她“小时候”(距离解放前很早一段时间)看的俄国电影,而非苏联电影吧。而你说那时候已经是60年代(亚宁都上初中了),统一叫苏联电影,我认为不一定。安杰童年时候都叫“俄国电影”,脱口而出“俄国电影”也没错,就算那时人们都叫“苏联电影”,女儿提问的是俄国名著里的人物和情节,安杰联想到反映沙皇俄国时期的人物电影,说“俄国电影”也没错。江亚宁因为年纪小,懂得少,马上问“列宁在十月不就是苏联电影吗?”说明她不懂得俄国和苏联的区别。
我说安杰和江德福在海军俱乐部舞会见面时播放音乐是西洋音乐不太符合实际,你说她闺女啥意思?
你说得也对,老一辈人也没这个区分,习惯上就叫俄国。
鸡同鸭讲……咳咳咳……
是的,还一直强调德华和张桂兰一个村的,前嫂子,这能不认识江昌义?后面还特意回去村里。这部剧很好,但也挺粗糙的
这个问题回应过。一是德花出来时江昌义还是个两三岁的小孩,长大了不认识很正常;再是德花老早就嫁出去了,桂兰没出村德花出村了。
老丁退休找便装,亚菲手拿大苹果基本没吃几口,镜头一转还剩一半不到,在说几句话还剩很少了。
江德福去找安杰的时候,药房门口让收钱的老头是王政委
我怎么记得老丁比王秀娥要小三岁
老江跟安杰说的,老丁娶的他表姐,女大三黄金日日搬。但是看到墓碑,推断女大三有可能是虚指。
卫国卫东半夜研究吃东西 卫东一会马甲一会短袖 好出戏
安杰怀孕时候喝咖啡喝酒 真的没问题么
分类垃圾箱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