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巨人》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农夫都祈祷上帝降雨给他的农田,一个农夫守在家中等待上帝降雨。一位农夫却在上帝下雨前开垦农田为降雨做准备,让农田接受雨水。问题是,你认为哪位农夫相信上帝会送雨水下来?
我不想讨论上帝是否存在以及我们是否要信仰上帝这个问题,我只是想单从这个故事来说,当你期望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你必须具备拥有执行它的能力,或者最简单来说,你已经在为实现它而准备。
或许我说的有点老生常谈。但我个人是这样,或许大部分人都拥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即只有亲眼看见或是亲身经历的事情才会真正相信。而我敢于说出上面这番话,正是因为我信仰这些话,而同时也因此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举个最近的例子吧。2013年我参加了学硕考研。在考试之前的5天我一直在总结之前英语作文常用的句型及模板。同寝室的研友看到了,就说你怎么在准备这个,这个英语作文我都是最后1天,背背模板就好。反正你现在记这么多,到时候肯定都用不上。就最后几天还不如突击一下试题。说实话,这种心理一直都是我高中学习的心理,反正之前都在练习这种话题的作文模板,说不定到时候考到了也能想起来。但是血的教训告诉自己说,不要期待你在考场上能想起来,到那时候哪个不紧张哪个不是大脑里塞了一大堆东西,你就能保证自己能从背的那些材料中准确地记忆起来?你能保证没有前摄和后摄抑制?
我当时心里想的只有一点,这些我学过的知识,如果在考场上考到而只是因为自己没有及时地归纳总结记忆,就白白浪费自己之前辛辛苦苦所作出的努力,那岂不是很冤?那不是到时候考完要一棒子锤死自己?怀着这样的想法,哪怕仅剩最后5天,我依旧按照作文的主题给以前练过的作文题目归了类,并且加深记忆。考前2小时,在脑中把整体思路回忆一遍然后什么都不做静等考试。结果是什么?今天考研的英语作文题目恰好是我完完整整背过的自己总结的模板之一。当时一字不差的把自己背诵的句子写下在试卷上的第一感觉就是,还好,我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反观我那个室友,即使我考前告诉过她今年可能考的题型,她依旧只是考前随便看了看模板。直到考完之后,她只是笑笑说,果然吧,就算我背了考试也记不住用不上。
我不是想用押对题来证明什么,尤其不是想让别人说只是因为你运气好怎么的这句话,更不是通过这个例子要大家都去相信“所谓的”奇迹。或许是这部影片中常被人家引用的,神迹。
我只是想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当你与到一个障碍一个困难的时候,你首先想的是什么。假如说,当你面对一场很难很严格的考试时,你的第一想法是,完了这么难又抓得这么紧,肯定不能作弊,这次还是放弃吧;还是,还剩下10天,我还可以把错过的题或是做过的题再做一遍。
行动总是比盲目等待要好上太多。而且行动之后,还要有良好的自我归因和认识。
在初高中的时候老师会发生以下类似的情况:某某考完试后不停地祈祷说,老天让我过吧让我过吧,下次我一定会在考前好好复习,这次就让那个作文老师大发慈悲赐我个及格分吧。诸如此类。话说我以前也没少干这些事,例如写完一道数学题,交完卷才发现自己最后一步的计算错了,十分懊恼跟后悔,想着要是在最后一刻我再仔细算一遍就好了。继而向老天祈祷说,老天啊,祈祷老师就看我的前面过程,把答案直接忽略吧!可是事实上我们自己心里十分清楚,不管怎么看,最后已成定局。你不能倒退时间回到前一秒去改变结果。我们要做得只是小小的庆祝一下,考试结束了,再稍微放松一段日子。然后接下来该干嘛干嘛,不要一味地去回想这场考试是如何。
上大学了不管是期末考还是四六级,我都是秉持这样的想法。不论自己的发挥如何,都考完了还去想做什么。我甚至有一些不理解很多人考完后对答案这种行为。我在想就算你知道自己考得是怎样又能如何呢,最终结果都是看老师最后改卷。提前知道自己考得好或差只会给你带来一时的快乐或是长期的心理负担。就拿四六级来说吧,很多人考完了就去对答案想知道自己过没过,不单说四六级不是按标准的每题固定分数来定分的,就说你提早知道结果了又能如何呢?结局只有两种:过抑或不过。不过的情况下,是不是你会在接下来的假期中努力学习英语争取下次一定要考过呢?不幸地是,就我所知而言,大部分人在知道自己没过的情况下依旧还在在假日晃荡着过日子,也没看到其有为此做什么。
这就是我看完这部影片想表达的一个点,也是我认为影片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无论比赛结果如何,只要尽力去做。接下来就交给上帝。”
还有就是“无论比赛输赢,我们都要赞美上帝。”
是啊,无论输赢,我们都要学会去评价自己这一段时间锁做出的努力。要正确的评估自己以及事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无论输或赢,都要欣赏并鼓励自己说,你做到了,因为你完成了该做得。
心理学上有一个韦纳归因理论,我想分享给大家。
韦纳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分为以下三个维度:内因—外因;稳定—不稳定;可控与不可控。一般人大都归因的原因类型有以下几种: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身体状况、其他因素。
举个例子,假如一场考试结束后,你对这场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为自己运气问题,那么因为在韦纳理论中运气属于外因、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那么个体就会认为一场考试的失败与否在于外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上,不是个体努力就能挽回的话,那么长此以往,这个个体只会越发的不愿努力。因为他相信,是运气导致他的不成功而不是他自身原因。相反,如果一个个体把他考试的成功,归结于他的能力和努力,这些韦纳看来,内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上,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愿意付出劳动就一定会有收获。长期下去,只会越做越好。
所以有的时候,导致我们不努力不行动的原因并不是我们本身的天赋如何,而是我们无法面对心中的为自己开脱所建立起来的障碍,无法面对心中下意识就已经认定的——打不败的巨人。神经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对个体逃避责任的解释:如果你害怕一场考试到想起它你就会“痛不欲生”,那么你的潜意识中就会开始为自己找借口而逃避这场考试,而你的身体从你的大脑中接收这样的信息,本能地发出“生病”信号。譬如有的人在面对高考这样的大型的考试时,往往在前一天却病倒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机体的主人潜意识中不想面对考试后的失败过度紧张压力而逃避的一种生理反应。
《面对巨人》——面对心中的恐惧
|
> 去面对巨人的论坛
写得这么好,竟然零回复!支持一下。两个农夫的故事才是片子的主旨,而非信主就有神迹,信春哥就得永恒。
这篇影评才点到了精髓,有信仰的同时还需要有匹配的能力和付出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