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te.douban.com/161404/widget/notes/8984497/note/220906070/
转载精神分析师李孟潮的影评(看完就全懂了)
> 去赎罪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很好奇这个镜头是什么意思(豆友x8xMfDIGvs)
为什么护士长不让别人叫女主的名字(kiyoshi)
求个支~援,未删减的(豆友四儿)
哥哥leon是不是对cecilia有超乎兄妹的感情?(夜猫)
本以为巧克力男是个恋童癖,但最后怎么又不是了(Teatea)
完,整~版 哪看呀,(Echo)
最赞回应
《赎罪》:迟到的仁慈
文/李孟潮
如果你13岁,如果你一直对一个人情有独钟,如果一日,你看到最心爱的人正在和他人做爱,而这“他人”就是你的姐妹(兄弟)。你会如何面对、如何反应、如何在此苍茫大地继续孑然独行?
根据应试思维和伪心理测验的原则,有以下选项可供参考:
A.恨死了你心爱的人,恨不得杀死他/她;
B.恨死了那个“他人”,恨不得杀死他/她;
C.恨死了他俩做那种丑事,恨死了苍天赋予人类这种下流的欲望;
D.恨死了自己,觉得自己丑陋不堪,根本配不上他/她;
E.兴奋,希望加入他们,能够3人同行风雨无阻肝胆相照;
F.悲哀,明白原来你爱他/她不等于他/她爱你,明白“世事从来不自由,千般恩爱一时仇”,从而退出,祝福他们能够继续幸福、快乐地做爱。
13岁的布莱奥妮(Briony)在13岁那年见到了这一场景,她的选择是A。
至少她以为选择了A,其实她也同时选择了B,C,D,E,F。
直到60年后,布莱奥妮才能真正面对她13岁那年的悲哀,她终于放下,放下空空如也的双手,回到死亡的故乡,选择了F。她愿意她心爱的那个男人可以和自己的姐姐愉快地生活在一起,而不是被战火夺去生命。
你这辈子见到的第一个性交场景叫做“原发场景”。其实在你见到原场景前,头脑中早就有了一个对性交的想象图景以及对这个图景的意义,然后这幅图像会投射出去和外在原发场景重合。
任何原发场景都必然涉及3个人,做爱的双方和观察者。
如果在这个场景中,观察者是你,做爱的却不是你,这说明你的心中有个结,叫做“俄狄浦斯结”。俄狄浦斯结意味着你经常会进入三角关系,你经常会想要和一个人在一起,对抗另外一个人。
俄狄浦斯结所伴随的最常见的情绪就是嫉妒。上面的选项从A到F形成的就是一个嫉妒的心理变化过程,现在详细论述之:
A.你会试图摧毁那个你爱的人。这是嫉妒的最原始形式。当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你以为“他”属于你,你以为你可以完全掌握“他”,控制“他”就像你已经被“他”完全占据一样。你之所以宁愿摧毁他,也不愿意别人拥有他,因为你完全无法控制他,而你一直错误地以为你拥有他,你可以控制他。
B.当你认识到他原来不属于你,你的嫉妒就变化成第二种形式。你意图摧毁那个“第三者”。你现在认为是她夺走了他。你认为只要消除了她,他就会回到你身边。但是当你意识到原来这不是某个具体的“她”的问题,即便你消灭了一个“她”,仍然有千百万个“她”在等待,他可能仍然不会回到你身边。这时候你要么退回到A, 要么你的嫉妒进一步变形进化为C。
C.这时候你嫉妒的对象是他俩的亲密关系,你恨透了性,恨透了制造性欲的老天。你痛恨所有美好的诗篇、甜蜜的歌曲,你要变成一个厌女者或者厌男者。
D.终于你进入D级嫉妒。这时你终于明白,他们在一起做爱,其实是因为他们喜欢对方,并不是他抛弃了你,也不是她抢走了他。这个时候你开始自卑、自责,你觉得自己很差,比不上她。这样继续下去,你的心境很快又跳到了B,从B又跳入A、C,或者回到D,或者去了E。
E.在E级嫉妒中,嫉妒似乎完全消失。D时的抑郁一扫而光,被一种西门庆式的博爱精神代替。你变得不在乎,不再要求忠贞,也不在乎这究竟是不是爱情,你开始留连夜店,这颗心犹如吃了春药一样轻舞飞扬。
F.悲哀。所谓成长的快乐就是悲哀。你终于明白原来他们做爱和你关系不大,就像上天下雨把你种的庄稼淹了,让你歉收,可是老天不是针对你的。你知道他们相爱,他们也许会和你分享友情或者亲情,可是性爱的确不关你的事情。你终于愿意放手,你终于明白自己究竟不过是在抓取一个永远抓取不到的人,一段把握不住的爱。你不再想要杀死他们,并且为自己以前产生过的攻击性感到内疚,然后你愿意祝福他们幸福快乐。这迟到的仁慈引起亿分之一条神经发生位移,在那个所有花朵都鲜艳得不成人样的季节里。
谢谢你的推荐。李孟潮分析得很好。
人的思想感情对应的行为模式非常复杂,我明白。
没看这篇文章之前,我就觉得小女孩绝非罪大恶极,可讨论区里很多评论却很狭隘,弥漫着对小女孩恨之入骨的情绪。我想他们需要懂点心理学,了解些不同的人性角度,从而达到宽容。
《赎罪》:迟到的仁慈
文/李孟潮
如果你13岁,如果你一直对一个人情有独钟,如果一日,你看到最心爱的人正在和他人做爱,而这“他人”就是你的姐妹(兄弟)。你会如何面对、如何反应、如何在此苍茫大地继续孑然独行?
根据应试思维和伪心理测验的原则,有以下选项可供参考:
A.恨死了你心爱的人,恨不得杀死他/她;
B.恨死了那个“他人”,恨不得杀死他/她;
C.恨死了他俩做那种丑事,恨死了苍天赋予人类这种下流的欲望;
D.恨死了自己,觉得自己丑陋不堪,根本配不上他/她;
E.兴奋,希望加入他们,能够3人同行风雨无阻肝胆相照;
F.悲哀,明白原来你爱他/她不等于他/她爱你,明白“世事从来不自由,千般恩爱一时仇”,从而退出,祝福他们能够继续幸福、快乐地做爱。
13岁的布莱奥妮(Briony)在13岁那年见到了这一场景,她的选择是A。
至少她以为选择了A,其实她也同时选择了B,C,D,E,F。
直到60年后,布莱奥妮才能真正面对她13岁那年的悲哀,她终于放下,放下空空如也的双手,回到死亡的故乡,选择了F。她愿意她心爱的那个男人可以和自己的姐姐愉快地生活在一起,而不是被战火夺去生命。
你这辈子见到的第一个性交场景叫做“原发场景”。其实在你见到原场景前,头脑中早就有了一个对性交的想象图景以及对这个图景的意义,然后这幅图像会投射出去和外在原发场景重合。
任何原发场景都必然涉及3个人,做爱的双方和观察者。
如果在这个场景中,观察者是你,做爱的却不是你,这说明你的心中有个结,叫做“俄狄浦斯结”。俄狄浦斯结意味着你经常会进入三角关系,你经常会想要和一个人在一起,对抗另外一个人。
俄狄浦斯结所伴随的最常见的情绪就是嫉妒。上面的选项从A到F形成的就是一个嫉妒的心理变化过程,现在详细论述之:
A.你会试图摧毁那个你爱的人。这是嫉妒的最原始形式。当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你以为“他”属于你,你以为你可以完全掌握“他”,控制“他”就像你已经被“他”完全占据一样。你之所以宁愿摧毁他,也不愿意别人拥有他,因为你完全无法控制他,而你一直错误地以为你拥有他,你可以控制他。
B.当你认识到他原来不属于你,你的嫉妒就变化成第二种形式。你意图摧毁那个“第三者”。你现在认为是她夺走了他。你认为只要消除了她,他就会回到你身边。但是当你意识到原来这不是某个具体的“她”的问题,即便你消灭了一个“她”,仍然有千百万个“她”在等待,他可能仍然不会回到你身边。这时候你要么退回到A, 要么你的嫉妒进一步变形进化为C。
C.这时候你嫉妒的对象是他俩的亲密关系,你恨透了性,恨透了制造性欲的老天。你痛恨所有美好的诗篇、甜蜜的歌曲,你要变成一个厌女者或者厌男者。
D.终于你进入D级嫉妒。这时你终于明白,他们在一起做爱,其实是因为他们喜欢对方,并不是他抛弃了你,也不是她抢走了他。这个时候你开始自卑、自责,你觉得自己很差,比不上她。这样继续下去,你的心境很快又跳到了B,从B又跳入A、C,或者回到D,或者去了E。
E.在E级嫉妒中,嫉妒似乎完全消失。D时的抑郁一扫而光,被一种西门庆式的博爱精神代替。你变得不在乎,不再要求忠贞,也不在乎这究竟是不是爱情,你开始留连夜店,这颗心犹如吃了春药一样轻舞飞扬。
F.悲哀。所谓成长的快乐就是悲哀。你终于明白原来他们做爱和你关系不大,就像上天下雨把你种的庄稼淹了,让你歉收,可是老天不是针对你的。你知道他们相爱,他们也许会和你分享友情或者亲情,可是性爱的确不关你的事情。你终于愿意放手,你终于明白自己究竟不过是在抓取一个永远抓取不到的人,一段把握不住的爱。你不再想要杀死他们,并且为自己以前产生过的攻击性感到内疚,然后你愿意祝福他们幸福快乐。这迟到的仁慈引起亿分之一条神经发生位移,在那个所有花朵都鲜艳得不成人样的季节里。
好文,谢谢
就说得真好
顶顶
嗯 这篇是我赞同的正解,也是我观影感受到的
谢谢你的推荐。李孟潮分析得很好。
人的思想感情对应的行为模式非常复杂,我明白。
没看这篇文章之前,我就觉得小女孩绝非罪大恶极,可讨论区里很多评论却很狭隘,弥漫着对小女孩恨之入骨的情绪。我想他们需要懂点心理学,了解些不同的人性角度,从而达到宽容。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