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电影
搜索:
  • 影讯&购票
  • 选电影
  • 选剧集
  • 排行榜
  • 影评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简介

Zero 2009-05-31 13:23:03

安德夫杰夫思基的三十三段奇想
Piotr Anderszewski plays the Diabelli Variations

曲目:
●Documentary 记录片
1 Doc. 1: Introduction 介绍
2 Doc. 2: Origins 源起
3 Doc. 3: "The Quintessence of Beethovenism" “这是贝多芬的典范作品”
4 Doc. 4: "It's Like Walking a Dog…" “就像去蹓狗一样”
5 Doc. 5: Missa Solemnis 庄严弥撒的乐曲
6 Doc. 6: A Journey, That's What It is! 它就是一个旅程

●Ludwig van Beethoven: 贝多芬:
33 Variations in C on a Waltz by Diabelli, 33首迪亚贝利变奏曲
Diabelli Variations', Op.120 作品第120
7 Thema - vivace 主题 - 充满活力的
8 Var 1: Alla Marcia Maestosa 庄严的进行曲风格
9 Var 2: Poco Allegro 稍快但不及快板
10 Var 3: L'istesso Tempo 等速
11 Var 4: Un Poco Piu Vivace 稍快并充满活力
12 Var 5: Allegro Vivace 活泼的快板
13 Var 6: Allegro Ma Non Troppo E Serioso 快板,不过分严肃的
14 Var 7: Un Poco Piu Allegro 充满活力的快板
15 Var 8: Poco Vivace 充满活力的
16 Var 9: Allegro Pesante E Risoluto 果断而有力的快板
17 Var 10: Presto 急板
18 Var 11: Allegretto 小快板
19 Var 12: Un Poco Piu Mosso 稍稍再快一点
20 Var 13: Vivace 活泼的
21 Var 14: Grave E Maestoso 庄重的
22 Var 15: Presto Scherzando 诙谐的急板
23 Var 16: Allegro 快板
24 Var 17: (Allegro) (快板)
25 Var 18: Poco Moderato 有节制的中板
26 Var 19: Presto 急板
27 Var 20: Andante 行板
28 Var 21: Allegro Con Brio 有活力的快板
29 Var 22: Allegro Molto alla 'Notte E Giorno Faticar' Di Mozart 很快的快板,像莫扎特'昼夜辛劳'那样处理
30 Var 23: Allegro Assai 适度的快板
31 Var 24: Fughetta: Andante 小赋格 - 行板
32 Var 25: Allegro 快板
33 Var 26: (Allegro) (快板)
34 Var 27: Vivace 活泼的
35 Var 28: Allegro 快板
36 Var 29: Adagio Ma Non Troppo 不过分的柔板
37 Var 30: Andante Sempre Cantabile 持续如歌的行板
38 Var 31: Largo Molto Espressivo 非常有表现力的广板
39 Var 32: Fuga: Allegro 赋格:快板
40 Var 33: Tempo Di Menuetto, Moderato 如小步舞曲,中板


内容:

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是音乐史三百年来,唯一与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齐名之作。和「戈德堡变奏曲」一样, 一套考验着演奏家体力、技巧、音乐观与诠释能力的艰难作品。以其规模的庞大(完成整部作品的演奏要超过一小时)和内涵的大胆成为了钢琴艺术里一座难以征服的险峰,更被视为贝多芬在钢琴作品创作才华上的一个宏伟体现。

1990年,年方二十岁的法国钢琴家安德夫杰夫思基在众人的惊呼声中,大胆地凭着这套曲目,打进闻名的英国利兹国际钢琴大赛,这个前后孕育过鲁普、普莱亚、席夫、内田光子等人的大赛,参赛者历来就是以演奏莫扎特、肖邦、舒伯特闻名,从来就没有人敢以这么长篇的大作前来挑战,安德夫杰夫思基技惊四座,入围准决赛后,却毅然退出大赛,从此声名大噪。

此影片是在安德夫杰夫思基相继拒绝了多家唱片公司的邀请之后,他终于答应在2000年的夏天给这部恢弘的钢琴巨作进行灌录。借助一种从未运用于古典音乐独奏会的影像录制手法,整场演奏得以在这张DVD中完整呈现。除此之外,我们还让这位年轻的钢琴家以参与对话的形式出现在DVD里,与观众重温分享他对这部作品的激情诠释。将三十三首「迪亚贝利变奏曲」演泽得首首性格迥异,首首又都熠熠生辉,搭配 Steinway 名琴与极为良好的 DTS 录音,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尤如在你面前演奏一般的真实,令人感动的痛哭流涕.....

演奏: Piotr Anderszewski 彼得•安德夫杰夫思基
摄影: Bruno Monsaingeon 布鲁诺•蒙桑容
录制时间:2000年7月29日至8月3日
录制地点:卢加诺RTSI会堂(Auditorio Stelio Molo, RTSI, Lugano)


长度: 86分
字幕: ○中文○英文○德文


附中文小册内容:
迪亚贝利变奏曲
一次杰出作品与盖世大师的激情碰撞

《迪亚贝利变奏曲》以其规模的庞大(完成整部作品的演奏要超过一小时)和内涵的大胆成为了钢琴艺术里一座难以征服的险峰。它被视为贝多芬在钢琴作品创作才华上的一个宏伟体现,在音乐宝库中的地位与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旗鼓相当。

1819年,奥地利音乐出版商和作曲家安东尼奥•迪亚贝利盛邀了五十位左右的作曲家,请他们以他自己写的一首圆舞曲为主题每人创作一首变奏曲,用来出版一本作品合集。响应迪亚贝利这项邀约的作曲家包括了车尔尼、舒伯特、胡梅尔和当时年仅十一岁的李斯特。贝多芬本来拒绝参加这项创作,不过最终改变了主意,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迪亚贝利只是要求每人创作一首,贝多芬却花了整整四年的功夫创作出包含了三十三首变奏曲的一整套作品--《迪亚贝利变奏曲》。这部作品在演奏技巧和情感处理上几乎穷尽了同时期所有的音乐精华与创作可能,演奏者如同被放置入一个巨大的艺术迷宫,不仅要克服众多技法上的障碍,还要同时找到作品的脉络,理清其表达上的思绪,要想全身而退可谓是难上加难。

很少有钢琴家敢轻易去碰《迪亚贝利变奏曲》,然而安德夫杰夫思基在钢琴界的名声却是起于他对这部刁难巨作的征服。当许多钢琴演奏者忙着用岁月堆叠所谓的“ 成熟”以建立挑战这部作品的底气时,当时只有二十出头而且毫无名气的安德夫杰夫思基却把它列为自己参加1990年利兹国际钢琴比赛上的初赛曲目。这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面对如此著名的一个国际性钢琴比赛,参赛选手往往会挑选一些容易出彩但是技术风险相对较低、乐曲表现较易把握的曲目,比如说肖邦、拉赫马尼诺夫和李斯特等人的作品。安德夫杰夫思基在该次大赛的精彩表现让他在公众中的知名度迅速飙升,同时也赢得了评论家们的一致喝彩;特别是他在已经被评审团列入决赛名单之后突然宣布推出比赛的举动,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人们一下子记住了这个造诣非凡性格独特的年轻钢琴家。

在此之后,几家主要的唱片公司都来请他进行《迪亚贝利变奏曲》的灌录,却无一不被他以自己还没做好准备履行这样的委任为由拒绝。这些实力雄厚名气极高的公司大概不太习惯自己被这样的年轻艺术家拒绝,甚至产生了安德夫杰夫思基是不是有点心智不健全的臆想。

九年之后,安德夫杰夫思基终于给《迪亚贝利变奏曲》进行了灌录,该CD随后由维京古典(Virgin Classics)发行。他对这部作品驾轻就熟的驾驭以及无人能及的完美演绎,不由得让人想起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之于《戈德堡变奏曲》――一种演奏家与作品之间相互铭印相互归属的独一关系。我们对安德夫杰夫思基的这次演奏进行了录像,制成了一部包含他演奏全部三十三首变奏曲的影片。在影片之前我们还安插了对应的谈话片段,让观众有机会一睹由这次意义非凡的激情碰撞产生的艺术火花,同时了解钢琴家在初探这部杰作的神奇魅力和宏大内涵时的心境与感受。

用影像记录安德夫杰夫思基演奏《迪亚贝利变奏曲》的探索与实践

本着已然设定的目标――制作一部再现贝多芬杰出作品的影片,同时灌录一张这部作品的CD――我们在长达数月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制定出三套可行的拍摄方案:

方案一:举行一次现场音乐会,对其进行实时摄录。然后在后期剪辑时根据声音和画面的具体要求对需要润色的片段进行重新拍摄。
这套方案虽然在节省制作成本上有其天然的优势,但是很快就被否决了。因为它不仅难以刻画这部作品在各个细节上所蕴涵的独到之处,在再现其伟大特质的能力上也显得捉襟见肘。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不错的现场音乐会记录片,流俗于其他常见的同类音乐会录影。

方案二:这套方案的基本策略是先对作品进行录音,然后在音轨剪辑好之后再回到演播室根据声音进行影像录制。
履行这套方案可以带来几个好处:首先是在声音的处理上可以精益求精;其次是对画面的关注可以不受限制(声音不用现场录制);再者就是在运用镜头进行拍摄和取景时的灵活度大大提高,因为那种在声音和画面需要同时录制时遭遇的不计其数的音响效果问题已经不复存在。然而在经过仔细考量之后,我们还是决定放弃使用这套方案的打算,因为它很有可能会造成一种人工修饰带来的过分造作,而毁掉了整部作品自然天成的艺术气质;另外它也无可避免地给钢琴家带来录制影像时无法与声音同步的难题。

方案三:其实无论是对录制方式作何种权衡,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总是所面对的钢琴家:安德夫杰夫思基,以及他性格里内嵌着的复杂深邃和演奏中承载着的超凡艺术境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最终选择制作成本最昂贵,制作过程最复杂,同时制作方式也是在同类影片中大概从未使用过的三号方案。下面就让我试着对它作一个概要式说明:

首先在第一阶段,我们对作品演奏进行两次从头到尾的完整拍摄,每次假设四台摄像机,其中每台摄像机在两次拍摄中会放在不同的位置(这样总共就会从八个角度对演奏进行拍摄)。每个摄影师在依据事先仔细拟定好的脚本进行拍摄的前提下都被允许和鼓励对一些“精彩瞬间”进行即时捕捉――这里的“精彩瞬间”就是指钢琴家在完全沉浸于音乐时的一些陶醉的面部神情、独特的肢体表达;以及在灵感迸发之时对某些小节的独特处理方式。这两次拍摄所得的素材将成为后期对音画进行修补时的主要原料。当然,有需要的话我们也会完整使用其中的一些片段。

其次在第二阶段里,我们让钢琴家随心所欲地进行CD灌录,无论他想分别录制每一首变奏曲,还是喜欢一气呵成地完成全部三十三首变奏曲的录制。与第一阶段不一样,安德夫杰夫思基在这阶段的演奏不会遇到由于摄像机的位置调整、取景设计等拍摄需要带来的干扰和打断,因此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音乐最本真的处理与演绎当中。不过我们仍旧选择了之前的一个拍摄位置架上了一台摄像机对演奏全程进行拍摄,以保证让影片的最终效果达到完美的音画同步。

等钢琴家给整部作品中所有的变奏曲都完成了令他自己满意的灌录,我们就迈入了第三阶段的门槛。该阶段可以说是一个专注于“舞台表现”的拍摄,由单独一台摄像机根据第四号拍摄脚本进行拍摄(第一至第三号拍摄脚本已分别运用于第一和第二阶段)。这份脚本对每一个小节的拍摄都进行了设计和指示,以一种在拍摄电影时才有可能实现的方式全然控制着每一次镜头取景和移动,重新安排场景摆设,反复拍摄重要画面,重点捕捉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等等。这种安排让我们得以对乐曲进行最细致的分解,达到对画面表现力的最高追求。三个阶段下来的拍摄给了我们充分利用所有素材使影片达到完美的空间:音画的准确同步(利用第一阶段使用四台摄像机同时拍摄所得的素材,被我称为“对偶然性的必然性控制”),声音的完美再现(第二阶段的成就)以及表现力的震撼人心(第三阶段的回报)。

如此繁复的一个拍摄过程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后期剪辑由于原始毛片的浩瀚变得异常艰辛,时间长达三个月。期间我们花费了大量的功夫来处理镜头的无缝衔接和音画的同步对位,并且出于需要颇为频繁地使用了一种叫做“虚拟同步(fake-synch)”的技术――我们对使用这项技术一直感到忐忑不安。不过就我个人认为,这是追求影片音画精确同步的一个必要牺牲。有了它,我们可以一方面保持旋律流淌之于听觉上的流畅,另一方面营造现场演奏之于视觉上的延续。总而言之,我们这次充满野心的制作应该称得上配得起这部伟大的作品和它杰出的演奏者――安德夫杰夫思基。

布鲁诺•蒙桑容(Bruno Monsaingeon)

布鲁诺•蒙桑容是一位至今仍活跃于巴黎音乐舞台上的小提琴家。然而除了在各个大小音乐会演奏小提琴之外,他在近二十年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投身于制作音乐类影片的事业。

他为许多当代的伟大音乐家或是以他们为主题制作和导演了许多影片,其中包括纳迪亚•布朗热(Nadia Boulanger)、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斯维亚托斯拉夫•里希特(Sviatoslav Richter)、维克托里亚•波斯尼科娃(Viktoria Postnikova)、杰纳迪•罗日杰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zhdestvensky)、默里•佩拉希亚(Murray Perahia)、麦克尔•蒂尔森•托马斯(Michael Tilson Thomas)、佐尔坦•科西斯(Zoltán Kocsis)、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drich Gulda)、保罗•托特利埃(Paul Tortelier)、朱利叶斯•卡琴(Julius Katchen)、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达维德•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和茹利亚•瓦拉迪(Julia Varady)等等。

他与耶胡迪•梅纽因和格伦•古尔德之间持久而非凡的关系让他能够以这两位音乐家为核心创作出一系列的影片。其中的三部作品《梅纽因在中国(Menuhin in China)》、《炼金术士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 the Alchemist)》和《戈德堡变奏曲(The Goldberg Variations)》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最近拍摄的影片包括1998年的获奖作品《谜一般的里希特(Richter, The Enigma)》、1995年的庆祝梅纽因八十大寿之作《耶胡迪•梅纽因――琴弦下的世纪(Yehudi Menuhin, The Violin of the Century)》、2000年的《小提琴的艺术(The Art of Violin)》、2001年的《安德夫杰夫思基演奏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Protr Anderszewski plays Beethoven’s Diabelli Variations)》、2002年的《法兰契斯科•立贝塔在拉罗克当特朗(Francesco Libetta at La Roque d’Anthéron)》、2003年的《杰纳迪•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家与魔术师(Gennady Rozhdestvensky, Conductor and Conjuror)》和同年的《格里高利•索克洛夫巴黎现场音乐会(Grigory Sokolov Live in Paris)》。


彼得•安德夫杰夫思基(Piotr Anderszewski)

安德夫杰夫思基出生在波兰华沙,父母亲分别是波兰裔和匈牙利裔。凭着出众的才华和充满激情与说服力的演奏,他被认为是当代最顶尖的音乐家之一。安德夫杰夫思基的音乐事业起飞于1991年的伦敦维格莫尔音乐厅。当时他在那里演奏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独立报》评论为“一次深刻而感人的音乐体验……听众们在他的音乐里震惊无语。”他现在定期在世界各地举行独奏音乐会,同时也经常与许多闻名国际的交响乐团进行合作演出。

为了表彰他对波兰音乐作品极具启发性和独特的演绎,安德夫杰夫思基被授予1999年的“希曼诺夫斯基”大奖(Szymanowski Prize)。随后他还在2001年获得了皇家爱乐协会(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授予的“2000年最佳乐器演奏家(2000 Best Instrumentalist)”头衔和在2002年赢得了吉尔莫艺术家大奖(Gilmore Artist Award),评奖委员们给他的评价是“绝对的非同寻常”。他为维京古典灌录的《迪亚贝利变奏曲》CD也在国际上激起了巨大的反响,《每日电讯报》称之为 “非凡独特而极其迷人的一次演奏”。随后安德夫杰夫思基陆续灌录了巴赫《六首古组曲》中的第一、第三和第六首;一场演奏肖邦的马祖卡、波洛奈兹舞曲和叙事曲作品的独奏音乐会;以及与华沙室内乐团合作演出的莫扎特第21号和24号钢琴协奏曲。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白色的蓝
2009-05-31 13:25:25 白色的蓝 (ten bagger)


  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是音乐史三百年来,唯一与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齐名之作。和「戈德堡变奏曲」一样, 一套考验着演奏家体力、技巧、音乐观与诠释能力的艰难作品。

搞得我热血沸腾的……

赞
>

> 我来回应

> 去安德尔谢夫斯基演奏的贝多芬迪亚贝利变奏曲的论坛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