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风暴》:总有人在黎明前死去
齐向隅
《The Lives of Others》应该算是2006年最好的德国电影。不温不火、恰到好处,严谨而精致,它将这几年来德国人的怀旧情绪推到了目前的顶点。《再见列宁》、《帝国的胜利》、《希特勒》……德国的新生代导演,更愿意站在历史之交往回看,二十世纪的历史成为他们萦回难舍的梦魇和汲取灵感的源泉。《窃》应该算是稀有珍贵的对那一段时期历史的回忆。难怪对它的好评如潮涌现,只是中文翻译实在太过打商业片的幌子了。
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柏林墙倒塌之前GDR对自由主义文艺家的监视和迫害。对剧作家的监视是在一所阴暗的房间里进行的。其实剧作家德雷克并不是一个极端自由主义分子,他的朋友豪斯和他的导师比他更为有勇气,为时局更为愤慨。当他说他被文艺部长警告的时候,他的导师对他说:“太好了。”在那个年代,需要的是勇气。当然,还有期盼。
没想到,奥威尔的预言真的1980年代成为现实。窃听、监视,专制主义的窥淫症,谁都难以保证,隔着墙有没有Big Brother变态的眼睛。偷窥的欲望来自专制本身的焦虑,它想要做的是,是要建成如边沁所刻画的“圆形监狱”一样,固若金汤。而真正的解放一定是从内部产生的,用中国的老话来说,是“祸起萧墙”。自由的声音永远是打动人的,真诚的爱情才是最真实的。当监听者维斯莱尔被坚贞而又觉默的爱情所打动的时候,他已经不是一个监听者,而是一个学生,他已经不是一个控制者,而是一个“被解放的人”。所以,如果说这部影片单纯讲了一个人是怎样在专制的体制下甘愿做一名爪牙的话,还不如说是关于一个人怎样在罪行前止步的,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被人偷窥和监视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在相类似的题材中,有以被监听者为主角的如《楚门的世界》,有以监听者为主角的如希区柯克的《后窗》,在监听者与被监听者之间没有任何沟通,而《窃听风暴》却平衡了两者,监视者与被监视者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接触,却有着思想上的培植。难以想象的是,在我国的几十年前,是不是也如大洋国一样,让大多数的人满足少数人的窥淫症?他听见人们的私语,他听见人们的做爱,他窃喜,卑劣的笑过后,再冷酷地在你的脸上划上一刀。性,成为监听者最期待的情节。更让人诧异的是,在几年前,我国居然还发生过将一对在家看黄碟的夫妻抓起来拘留的可笑之事。
当然,有一位曾在东德生活过的网友评论说,此片尽管从艺术与思想上来讲都不错,但唯一让他感觉不确切的是,80年代的东德并非如此,许多文艺家都以要逃往西德为理由要挟当局,他们的自由度其实挺高。他认为,片中倒更像50年代的东德。也许他说的是真的,环境可能比片中是要宽松许多。但,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之处吗?
监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噩梦。杭州,已经在大大小小的人行横道线装上了探头。即使是行人穿红灯,走路的,也会在当晚的电视上曝光。现在我所害怕的,已经不是边沁所言的“圆形监狱”的监控者,也不是拉康所说的“大他者”,而是监控机器本身——它可以很小,小到让人难以觉察,小到可以看到你老婆的阴毛。它成为无所不在的因子,不仅在当下的政治和统治中滥用,更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起着酸性腐蚀作用。
最感动人心的,当属影片的结尾。当维斯莱尔得知柏林墙倒塌的时候,他并没有那么激动。当德雷克去寻找他的时刻,在最后一刻,他停住了。可能,最好的报答是以文学作品,他的工作本身来报答,来报答这个国家有良知的一代。亚里士多德说,悲剧要到最后再释放。但这不是悲剧,绝对不是。它是个解放了的潘多拉之盒,没有必要再去描绘他的喜悦。这个结尾更是布莱希特味的,隐忍,将潜在的情感留给观者的感悟,让观众去填补。
统一后,文艺部长好像混得并不差。这是让我最为愤慨的地方,他脸上堆起的那种卑劣的笑容,让人厌恶的庸俗的肥哒哒的官僚主义,现在仍然到处弥漫。女演员的死亡则是最美的东西的毁灭。她在最黑的季节中湮没,她没有捱到拂晓,她在黎明之前死去。(诸葛沂)
《窃听风暴》:总有人在黎明前死去
|
> 去窃听风暴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密探怎么转变开始帮作家了(刘勇鑫)
没删减的看完了,√(更斯)
男主到底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特工(神奇女侠在哪里)
好人奏鸣曲(南桥)
你们从哪里开始哭泣的?(jimny)
特工是怎样被感化的?(Smelly)
你以为我们现在活的比他们好多少呢?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