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播客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电影
搜索:
  • 影讯&购票
  • 选电影
  • 选剧集
  • 排行榜
  • 影评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近3个小时的电影就讲了个用爱发电

大毛 2019-02-05 16:53:52

还套个科幻的壳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最赞回应

    呃呃
    2019-02-06 00:09:14 呃呃

    《老人与海》:就钓个鱼还要出本书

    赞(749) 来自 豆瓣App
    >
    Liberating
    2019-02-06 01:11:34 Liberating (Later's better than never)

    呃呃。是不是根本没懂结局啊,是高纬度的人类救了低纬度的地球,用爱发电个屁

    赞(292) 来自 豆瓣App
    >
    Liberating
    2019-02-07 19:45:56 Liberating (Later's better than never)
    该回应已被删除
    该回应已被删除
    肖飞

    左转去隔壁gc吧。

    赞(43) 来自 豆瓣App
    >
    Liberating
    2019-02-06 22:53:08 Liberating (Later's better than never)
    该回应已被删除
    该回应已被删除
    梦想的梦

    你走错地方了。左转去隔壁吧。星际穿越里面引力波后来证明是存在的。

    赞(40) 来自 豆瓣App
    >
    Regina.
    2019-02-10 08:18:26 Regina. (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

    这理解水平也别看电影了…

    赞(40) 来自 豆瓣App
    >
呃呃
2019-02-06 00:09:14 呃呃

《老人与海》:就钓个鱼还要出本书

赞(749) 来自 豆瓣App
>
Liberating
2019-02-06 01:11:34 Liberating (Later's better than never)

呃呃。是不是根本没懂结局啊,是高纬度的人类救了低纬度的地球,用爱发电个屁

赞(292) 来自 豆瓣App
>
Liberating
2019-02-06 22:53:08 Liberating (Later's better than never)
该回应已被删除
该回应已被删除
梦想的梦

你走错地方了。左转去隔壁吧。星际穿越里面引力波后来证明是存在的。

赞(40) 来自 豆瓣App
>
Liberating
2019-02-06 22:54:24 Liberating (Later's better than never)

还有科幻硬核不硬核并不是判断一部片好不好的唯一标准

赞(20) 来自 豆瓣App
>
乜涅
2019-02-06 23:50:25 乜涅
你走错地方了。左转去隔壁吧。星际穿越里面引力波后来证明是存在的。
你走错地方了。左转去隔壁吧。星际穿越里面引力波后来证明是存在的。
Liberating

人家说的关引力波什么事?没黑这些片子,就是想说这些片子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但豆瓣“文艺青年”热捧,流浪地球就生黑……

赞(15) 来自 豆瓣App
>
大毛
2019-02-07 00:17:20 大毛
《老人与海》:就钓个鱼还要出本书
《老人与海》:就钓个鱼还要出本书
呃呃

老人与海,还好没有神仙从天而降。

赞(3) 来自 豆瓣App
>
Liberating
2019-02-07 19:45:56 Liberating (Later's better than never)
该回应已被删除
该回应已被删除
肖飞

左转去隔壁gc吧。

赞(43) 来自 豆瓣App
>
Regina.
2019-02-10 08:18:26 Regina. (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

这理解水平也别看电影了…

赞(40) 来自 豆瓣App
>
Qjp
2019-02-10 22:10:41 Qjp
该回应已被删除
该回应已被删除
肖飞

什么都上升的国家、政治、民族层面,不能单纯点么?讨论电影就讨论电影呗!

赞(8) 来自 豆瓣App
>
呃呃
2019-02-11 18:33:12 呃呃
《老人与海》:就钓个鱼还要出本书
《老人与海》:就钓个鱼还要出本书
呃呃

所以说楼主在胡扯

赞(7) 来自 豆瓣App
>
E<mc²
2019-02-13 18:36:15 E<mc²
该回应已被删除
该回应已被删除
Liberating

没有,他确实说的对,没跟引力波有关系,反正电影中引力可以穿越空间时间维度,但不是以波的形式

赞(5) 来自 豆瓣App
>
水若花魂
2019-02-14 13:02:16 水若花魂

主要还讲啦,有事情还是靠求神。一起祈祷吧

赞(2) 来自 豆瓣App
>
肖飞
2019-02-15 14:56:59 肖飞
什么都上升的国家、政治、民族层面,不能单纯点么?讨论电影就讨论电影呗!
什么都上升的国家、政治、民族层面,不能单纯点么?讨论电影就讨论电影呗!
Qjp

流浪地球讨论区有认真讨论剧情的吗?黑子各种扣帽子,各种黑。

赞(4) 来自 豆瓣App
>
Kyrie
2019-02-16 23:58:11 Kyrie

你是压根就没看懂吧。既然看不懂,那说再多的也没用。就说一句,科幻电影本来不可能所有东西都百分百有科学依据。电影好坏的标准也不单纯是够不够硬科幻。所有的电影都有不合理的地方,电影毕竟是电影,和生活不一样。我们没必要揪住那些漏洞而忽视它美好的地方。

赞(9) 来自 豆瓣App
>
中堂🇺🇦
2019-02-17 00:22:17 中堂🇺🇦 (电影爱好者,曼联球迷)
该回应已被删除
该回应已被删除
肖飞

诺兰是英国人,蠢货

赞(8) 来自 豆瓣App
>
ATCG
2019-02-18 12:48:56 ATCG (oVeR mY hEad)

看了看讨论区,部分所谓影迷素质也就这样了。

赞(5) 来自 豆瓣App
>
专业鄙视装逼犯
2019-02-19 07:47:08 专业鄙视装逼犯
你走错地方了。左转去隔壁吧。星际穿越里面引力波后来证明是存在的。
你走错地方了。左转去隔壁吧。星际穿越里面引力波后来证明是存在的。
Liberating

人家模仿双标喷子,借片发挥一下,层主不要认真。

赞(3) 来自 豆瓣App
>
洋葱骑士
2019-02-19 21:42:08 洋葱骑士

就这样的片子都能有九分以上?

赞(3) 来自 豆瓣App
>
洋葱骑士
2019-02-19 21:43:11 洋葱骑士

这样硬要科幻的电影都能有九点几的评分?一星平衡

赞(4) 来自 豆瓣App
>
Michael
2019-02-21 01:01:15 Michael
该回应已被删除
该回应已被删除
R o y

是见识短浅。看到豆瓣上这么多没文化的人,我已经懒得去说什么

赞 来自 豆瓣App
>
爱上甜食的猫
2019-02-22 00:35:38 爱上甜食的猫
呃呃。是不是根本没懂结局啊,是高纬度的人类救了低纬度的地球,用爱发电个屁
呃呃。是不是根本没懂结局啊,是高纬度的人类救了低纬度的地球,用爱发电个屁
Liberating

这是最大硬伤了。第一批地球人后来的五维人是谁救的呢?最后解释还不是用爱穿越出来的。这不就是外祖母悖论么。

赞(5) 来自 豆瓣App
>
墨菲
2019-12-26 09:45:14 墨菲

电影里讲了那么多次引力的作用,你眼瞎啊?爱只是给人以勇气和希望去实现理想!

赞(5)
>
命运的
2019-12-29 15:21:33 命运的
该回应已被删除
该回应已被删除
Liberating

你继续装失明失忆继续跪,教育你未来的娃跟着跪

科学圈怎么吐槽《星际穿越》?
环球科技观光团 发表于 2014-11-11 23:59
(Ent/编译)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作《星际穿越》已经于11月7日在北美上映,11月12日登陆中国。这部片子的一个重大看点是,片中给出了有史以来最为真实的黑洞模拟,而创作这个模拟的人,则是著名物理学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按照索恩的说法,这个模拟的数据够他发表两篇论文了。很多评论者也因此盛赞这是“最科学的科幻电影”。

不过,虽然黑洞本身的模拟有索恩坐镇,电影其他部分的科学就无懈可击了吗?显然,科学圈子并不这么认为,也没有被索恩这个“大牌”吓到。以下,就是来自科研界和科学传播界的吐槽。

警告:
1.吐槽部分有中度剧透。
2.即便不考虑剧透,先看吐槽也可能影响观影体验。

罗伯托·特罗塔(Roberto Trotta),天体物理学家,伦敦帝国学院高级讲师

“主要太空船永恒号(Endurance)的设定相当不错。绕轴旋转为漫长旅途提供重力,这很好。窗子的位置和光影旋转的关系,干得漂亮。但我要批评一点:看不见燃料箱。要进行星际太空旅行,你需要大量的燃料,飞船一大部分质量都应该被燃料占据才对,难以想象永恒号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推进。这个问题在他们抵达土星的时候就非常明显了:怎么减速?你得在飞船前面装一个大火箭,和你开始用来加速的火箭一样大才行。就这么简单,不然你就会错过行星直接擦身而过。电影里那点儿反推火箭实在是太小了。

编者注:另一方面,如果船员人数这么少,大部分时间又都在冬眠,那么这艘船看起来好像也的确太大了……也许那些看起来是生活舱的其实是燃料舱?但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燃料舱又不需要人造重力,干嘛摆在外圈浪费能量呢。

89b39b71-d4d1-4506-9e2d-f1fc68a6bbdd-620x372.jpeg

环形太空船是标准的长途旅行装备,不过考虑到燃料需求,这还是太小了。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此外,两年时间抵达土星在我看来似乎……短了一点儿。如果使用燃料效率最高的办法抵达,那么会花大约4.7年,还得是在行星排列在最佳位置的时候。‘新地平线’探测器的确只花了2年4个月就飞到了土星,但那是因为人家的目的地是冥王星,飞过土星不必减速。如果你想在土星停一下,花的时间就要多很多,因为你得踩刹车才能入轨。

编者注:理论上讲不减速倒是也可以,你可以高速一头直接撞进虫洞去(如果对驾驶精度足够自信),不过从画面上来看,他们在土星附近的速度还是太慢了。

“黑洞的视觉效果呈现——一团发光物质围绕着它,并逐渐被引力吞掉——是相当合理的。但是如果你进入了这个区域,那你要么会被灼热的伽马辐射杀死,要么会被引力撕开。离黑洞非常近的时候,你脚底的引力会比头顶的大很多,所以你会变成意大利面条——被撕扯成细细的一条物质。


掉进黑洞的2.5种死法。视频来源:胥瑞琦

“电影的数学外衣相当不错——比如,黑板上的公式真的是教科书上的广义相对论公式,科学极客看了肯定心中暗爽。后来剧本说这些公式会失效,因为科学家还不理解引力和量子机制如何共同作用,这也很公允。但是电影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过是派一个机器人下到黑洞那边去送回‘量子数据’——就这么简单?这讲不通啊。听起来只是他们编出来用以推进剧情发展的,背后没有真的物理学。”

编者注:并且能靠秒针莫尔斯电码传递的数据量,也太少了吧……

add28d5f-e729-4179-90f0-59c18d1ebdc7-620x372.jpeg虽然公式对了是好事儿,但是除了大学课堂上,应该没有别的场合需要把基本公式在黑板上写一遍了吧……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菲尔·普莱特(Phil Plait),天文学家,著名天文博客“糟糕天文学”博主

“电影里NASA已经几十年没有拿到像样的资金了,他们怎么就能发射几十艘载人飞船呢?每艘恐怕花费得上千亿美元吧。而且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飞船都是从紧贴办公楼的一个地下竖井发射出来的。我们不清楚为啥飞船一定要载人而不能全自动操控,也不清楚为什么传回来的数据只能是低带宽的、没多少信息,在我看来这只是厚着脸皮拿出来的粗糙剧情道具,以便让库帕和他的船员不得不亲自去看一眼。

编者注:现实中NASA的经费大概只有电影里展现的零头……但是万一人家美国政府就是突然醒悟,在军队都没了的情况下还愿意全力支持太空事业呢?就算是美好理想吧。

“库帕成功驾驶飞船穿越了虫洞,在另一边他们发现了三个行星——不知怎么的它们围绕着一个黑洞。看到这里我长叹一口气。这些行星从哪里得到热量和光线啊?好像没有恒星不行吧。热量肯定不是来自黑洞本身的,因为接下来库帕(无可避免地)要下到黑洞里面去,他也没被烤熟。所以这些行星明明附近没有热源,不知怎么的却适宜居住。

“其中一颗行星距离黑洞很近,以至于出现了强烈的时间扭曲,表面一小时等于地球上七年。我认识的好几个天体物理学家都认为在这个距离上,黑洞的潮汐力应该足以摧毁行星,但实际数学推演的结果还不清楚。他们还在计算这个问题。

o-INTERSTELLAR-TRAILER-facebook.jpg道理我都懂了,但行星为什么离黑洞那么近呢?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船员在这颗行星表面发现了周期性的滔天巨浪,大浪并没有得到解释,想来是黑洞引发的潮汐力吧——但是距离黑洞这么近,这颗行星恐怕早该被潮汐锁定了,一面永远面向黑洞。这意味着会有巨大的海水鼓包出现在正对黑洞和背向黑洞的两个方向,但是这俩鼓包相对行星表面是不会移动的,所以也不该有浪。”

罗伯特·奈耶(Robert Naeye),天文学家,《天空和望远镜》杂志总编

“科学方面我最大的意见是当船员抵达其他星系的时候。明明没有足够的燃料拜访所有行星,却要肉身亲自前往。这引发了船员之间的有趣讨论,因为他们要决定拜访哪颗行星、按照什么顺序。可是现实中,未来的宇航员会先架起望远镜,从远处研究行星大气。使用光谱学,他们能快速而高效低决定哪些星球的环境更适合人类居住。事实上,如果国会肯掏钱,NASA在接下来十年里就能在地球上建起这样一台望远镜——‘类地行星发现者’(TPF)。如果库帕的船员在太空船上架设一台类似望远镜,他们就不必浪费时间在头两个星球上了。当然,省去了登陆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剧情最富戏剧性的几个瞬间……

“电影制作者花了很大的工夫渲染出科学上准确的黑洞,包括光的弯曲。但是他们好像忽略了多普勒效应和相对论性射束效应。吸积盘快速环绕着黑洞旋转,其中总会有些面向观察者飞来、另一些远离观察者而去,飞来的那些物质看起来应该更蓝也更亮才对。而且虽然电影展现了明亮的吸积盘,可是这些被吸过来的物质却没有显而易见的来源(比如附近的恒星)。”

inclined_disk_large.jpg吸积盘发出的光在我们看来其实是不对称的:因为灼热气体环绕黑洞的速度太快,所以假如图中气体俯视是逆时针旋转,那么左边的气体会向我们飞来,而右边的气体则会离我们而去。这张图只显示了相对论性射束效应(亮暗变化),没有显示多普勒效应(红蓝变化)。图片来源:Chris Reynolds

但总之,吐槽归吐槽,欣赏归欣赏。为了剧情,好莱坞商业片不可避免地要碰到科学的边界,它有了这么多吐槽之处也只是因为它涉及的科学内容太多了——毕竟,如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所说,它展现了最好的零重力、时间稀释和空间翘曲,更不用说虫洞和黑洞。或者,像罗伯托·特罗塔承认的一样,“这本来就是个难活儿啊!”(编辑:Calo)

文章题图:Interstellar剧照


编译来源 theguardian.com, 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 astrophysics, but not as we know it、 slate.com, Interstellar Science、 slate.com, Follow-Up: Interstellar Mea Culpa、 skyandtelescope.com, Interstellar: Science Fiction or Science Fantasy?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果壳

赞(5)
>
Liberating
2019-12-31 15:57:48 Liberating (Later's better than never)
你继续装失明失忆继续跪,教育你未来的娃跟着跪 科学圈怎么吐槽《星际穿越》? 环球科技观光团
你继续装失明失忆继续跪,教育你未来的娃跟着跪 科学圈怎么吐槽《星际穿越》? 环球科技观光团 发表于 2014-11-11 23:59 (Ent/编译)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作《星际穿越》已经于11月7日在北美上映,11月12日登陆中国。这部片子的一个重大看点是,片中给出了有史以来最为真实的黑洞模拟,而创作这个模拟的人,则是著名物理学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按照索恩的说法,这个模拟的数据够他发表两篇论文了。很多评论者也因此盛赞这是“最科学的科幻电影”。 不过,虽然黑洞本身的模拟有索恩坐镇,电影其他部分的科学就无懈可击了吗?显然,科学圈子并不这么认为,也没有被索恩这个“大牌”吓到。以下,就是来自科研界和科学传播界的吐槽。 警告: 1.吐槽部分有中度剧透。 2.即便不考虑剧透,先看吐槽也可能影响观影体验。 罗伯托·特罗塔(Roberto Trotta),天体物理学家,伦敦帝国学院高级讲师 “主要太空船永恒号(Endurance)的设定相当不错。绕轴旋转为漫长旅途提供重力,这很好。窗子的位置和光影旋转的关系,干得漂亮。但我要批评一点:看不见燃料箱。要进行星际太空旅行,你需要大量的燃料,飞船一大部分质量都应该被燃料占据才对,难以想象永恒号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推进。这个问题在他们抵达土星的时候就非常明显了:怎么减速?你得在飞船前面装一个大火箭,和你开始用来加速的火箭一样大才行。就这么简单,不然你就会错过行星直接擦身而过。电影里那点儿反推火箭实在是太小了。 编者注:另一方面,如果船员人数这么少,大部分时间又都在冬眠,那么这艘船看起来好像也的确太大了……也许那些看起来是生活舱的其实是燃料舱?但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燃料舱又不需要人造重力,干嘛摆在外圈浪费能量呢。 89b39b71-d4d1-4506-9e2d-f1fc68a6bbdd-620x372.jpeg 环形太空船是标准的长途旅行装备,不过考虑到燃料需求,这还是太小了。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此外,两年时间抵达土星在我看来似乎……短了一点儿。如果使用燃料效率最高的办法抵达,那么会花大约4.7年,还得是在行星排列在最佳位置的时候。‘新地平线’探测器的确只花了2年4个月就飞到了土星,但那是因为人家的目的地是冥王星,飞过土星不必减速。如果你想在土星停一下,花的时间就要多很多,因为你得踩刹车才能入轨。 编者注:理论上讲不减速倒是也可以,你可以高速一头直接撞进虫洞去(如果对驾驶精度足够自信),不过从画面上来看,他们在土星附近的速度还是太慢了。 “黑洞的视觉效果呈现——一团发光物质围绕着它,并逐渐被引力吞掉——是相当合理的。但是如果你进入了这个区域,那你要么会被灼热的伽马辐射杀死,要么会被引力撕开。离黑洞非常近的时候,你脚底的引力会比头顶的大很多,所以你会变成意大利面条——被撕扯成细细的一条物质。 掉进黑洞的2.5种死法。视频来源:胥瑞琦 “电影的数学外衣相当不错——比如,黑板上的公式真的是教科书上的广义相对论公式,科学极客看了肯定心中暗爽。后来剧本说这些公式会失效,因为科学家还不理解引力和量子机制如何共同作用,这也很公允。但是电影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过是派一个机器人下到黑洞那边去送回‘量子数据’——就这么简单?这讲不通啊。听起来只是他们编出来用以推进剧情发展的,背后没有真的物理学。” 编者注:并且能靠秒针莫尔斯电码传递的数据量,也太少了吧…… add28d5f-e729-4179-90f0-59c18d1ebdc7-620x372.jpeg虽然公式对了是好事儿,但是除了大学课堂上,应该没有别的场合需要把基本公式在黑板上写一遍了吧……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菲尔·普莱特(Phil Plait),天文学家,著名天文博客“糟糕天文学”博主 “电影里NASA已经几十年没有拿到像样的资金了,他们怎么就能发射几十艘载人飞船呢?每艘恐怕花费得上千亿美元吧。而且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飞船都是从紧贴办公楼的一个地下竖井发射出来的。我们不清楚为啥飞船一定要载人而不能全自动操控,也不清楚为什么传回来的数据只能是低带宽的、没多少信息,在我看来这只是厚着脸皮拿出来的粗糙剧情道具,以便让库帕和他的船员不得不亲自去看一眼。 编者注:现实中NASA的经费大概只有电影里展现的零头……但是万一人家美国政府就是突然醒悟,在军队都没了的情况下还愿意全力支持太空事业呢?就算是美好理想吧。 “库帕成功驾驶飞船穿越了虫洞,在另一边他们发现了三个行星——不知怎么的它们围绕着一个黑洞。看到这里我长叹一口气。这些行星从哪里得到热量和光线啊?好像没有恒星不行吧。热量肯定不是来自黑洞本身的,因为接下来库帕(无可避免地)要下到黑洞里面去,他也没被烤熟。所以这些行星明明附近没有热源,不知怎么的却适宜居住。 “其中一颗行星距离黑洞很近,以至于出现了强烈的时间扭曲,表面一小时等于地球上七年。我认识的好几个天体物理学家都认为在这个距离上,黑洞的潮汐力应该足以摧毁行星,但实际数学推演的结果还不清楚。他们还在计算这个问题。 o-INTERSTELLAR-TRAILER-facebook.jpg道理我都懂了,但行星为什么离黑洞那么近呢?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船员在这颗行星表面发现了周期性的滔天巨浪,大浪并没有得到解释,想来是黑洞引发的潮汐力吧——但是距离黑洞这么近,这颗行星恐怕早该被潮汐锁定了,一面永远面向黑洞。这意味着会有巨大的海水鼓包出现在正对黑洞和背向黑洞的两个方向,但是这俩鼓包相对行星表面是不会移动的,所以也不该有浪。” 罗伯特·奈耶(Robert Naeye),天文学家,《天空和望远镜》杂志总编 “科学方面我最大的意见是当船员抵达其他星系的时候。明明没有足够的燃料拜访所有行星,却要肉身亲自前往。这引发了船员之间的有趣讨论,因为他们要决定拜访哪颗行星、按照什么顺序。可是现实中,未来的宇航员会先架起望远镜,从远处研究行星大气。使用光谱学,他们能快速而高效低决定哪些星球的环境更适合人类居住。事实上,如果国会肯掏钱,NASA在接下来十年里就能在地球上建起这样一台望远镜——‘类地行星发现者’(TPF)。如果库帕的船员在太空船上架设一台类似望远镜,他们就不必浪费时间在头两个星球上了。当然,省去了登陆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剧情最富戏剧性的几个瞬间…… “电影制作者花了很大的工夫渲染出科学上准确的黑洞,包括光的弯曲。但是他们好像忽略了多普勒效应和相对论性射束效应。吸积盘快速环绕着黑洞旋转,其中总会有些面向观察者飞来、另一些远离观察者而去,飞来的那些物质看起来应该更蓝也更亮才对。而且虽然电影展现了明亮的吸积盘,可是这些被吸过来的物质却没有显而易见的来源(比如附近的恒星)。” inclined_disk_large.jpg吸积盘发出的光在我们看来其实是不对称的:因为灼热气体环绕黑洞的速度太快,所以假如图中气体俯视是逆时针旋转,那么左边的气体会向我们飞来,而右边的气体则会离我们而去。这张图只显示了相对论性射束效应(亮暗变化),没有显示多普勒效应(红蓝变化)。图片来源:Chris Reynolds 但总之,吐槽归吐槽,欣赏归欣赏。为了剧情,好莱坞商业片不可避免地要碰到科学的边界,它有了这么多吐槽之处也只是因为它涉及的科学内容太多了——毕竟,如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所说,它展现了最好的零重力、时间稀释和空间翘曲,更不用说虫洞和黑洞。或者,像罗伯托·特罗塔承认的一样,“这本来就是个难活儿啊!”(编辑:Calo) 文章题图:Interstellar剧照 编译来源 theguardian.com, 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 astrophysics, but not as we know it、 slate.com, Interstellar Science、 slate.com, Follow-Up: Interstellar Mea Culpa、 skyandtelescope.com, Interstellar: Science Fiction or Science Fantasy?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果壳
... 命运的

这片顾问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理论就是电影里面提到的引力波

赞(8) 来自 豆瓣App
>
Liberating
2019-12-31 15:58:45 Liberating (Later's better than never)
人家说的关引力波什么事?没黑这些片子,就是想说这些片子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但豆瓣“文艺青年”
人家说的关引力波什么事?没黑这些片子,就是想说这些片子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但豆瓣“文艺青年”热捧,流浪地球就生黑……
... 乜涅

流浪地球跟2012后天差不多的灾难片,给个7.9还黑?2012才几分啊

赞(4) 来自 豆瓣App
>
重启
2020-02-15 22:53:11 重启

刚刚还泪流两行,看见你个为爱发电尼玛哈哈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赞 来自 豆瓣App
>
乔桥
2020-03-01 20:01:13 乔桥
呃呃。是不是根本没懂结局啊,是高纬度的人类救了低纬度的地球,用爱发电个屁
呃呃。是不是根本没懂结局啊,是高纬度的人类救了低纬度的地球,用爱发电个屁
Liberating

对的 只不过目的是出于爱 能接受到信息也是因为感情的维系

赞 来自 豆瓣App
>
wuli琪叔叔
2020-08-04 09:03:12 wuli琪叔叔

是你这人忽略了近三个小时的科学内容而揪着一点爱 不放

赞(4) 来自 豆瓣App
>
elanflyhigh
2020-08-15 03:22:47 elanflyhigh
呃呃。是不是根本没懂结局啊,是高纬度的人类救了低纬度的地球,用爱发电个屁
呃呃。是不是根本没懂结局啊,是高纬度的人类救了低纬度的地球,用爱发电个屁
Liberating

那就是机械降神

赞 来自 豆瓣App
>
wuli琪叔叔
2021-03-22 18:31:26 wuli琪叔叔
内容不可见

你完美诠释了我说的那句话,懒得和你吵了,每个人都有一万种理由去批评一部优秀的电影,但是全世界也没几个人能拍出一部优秀的电影。挑刺很容易,做出东西却很难

赞(6) 来自 豆瓣App
>
天王星的尘
2021-03-25 08:56:57 天王星的尘
你继续装失明失忆继续跪,教育你未来的娃跟着跪 科学圈怎么吐槽《星际穿越》? 环球科技观光团
你继续装失明失忆继续跪,教育你未来的娃跟着跪 科学圈怎么吐槽《星际穿越》? 环球科技观光团 发表于 2014-11-11 23:59 (Ent/编译)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作《星际穿越》已经于11月7日在北美上映,11月12日登陆中国。这部片子的一个重大看点是,片中给出了有史以来最为真实的黑洞模拟,而创作这个模拟的人,则是著名物理学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按照索恩的说法,这个模拟的数据够他发表两篇论文了。很多评论者也因此盛赞这是“最科学的科幻电影”。 不过,虽然黑洞本身的模拟有索恩坐镇,电影其他部分的科学就无懈可击了吗?显然,科学圈子并不这么认为,也没有被索恩这个“大牌”吓到。以下,就是来自科研界和科学传播界的吐槽。 警告: 1.吐槽部分有中度剧透。 2.即便不考虑剧透,先看吐槽也可能影响观影体验。 罗伯托·特罗塔(Roberto Trotta),天体物理学家,伦敦帝国学院高级讲师 “主要太空船永恒号(Endurance)的设定相当不错。绕轴旋转为漫长旅途提供重力,这很好。窗子的位置和光影旋转的关系,干得漂亮。但我要批评一点:看不见燃料箱。要进行星际太空旅行,你需要大量的燃料,飞船一大部分质量都应该被燃料占据才对,难以想象永恒号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推进。这个问题在他们抵达土星的时候就非常明显了:怎么减速?你得在飞船前面装一个大火箭,和你开始用来加速的火箭一样大才行。就这么简单,不然你就会错过行星直接擦身而过。电影里那点儿反推火箭实在是太小了。 编者注:另一方面,如果船员人数这么少,大部分时间又都在冬眠,那么这艘船看起来好像也的确太大了……也许那些看起来是生活舱的其实是燃料舱?但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燃料舱又不需要人造重力,干嘛摆在外圈浪费能量呢。 89b39b71-d4d1-4506-9e2d-f1fc68a6bbdd-620x372.jpeg 环形太空船是标准的长途旅行装备,不过考虑到燃料需求,这还是太小了。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此外,两年时间抵达土星在我看来似乎……短了一点儿。如果使用燃料效率最高的办法抵达,那么会花大约4.7年,还得是在行星排列在最佳位置的时候。‘新地平线’探测器的确只花了2年4个月就飞到了土星,但那是因为人家的目的地是冥王星,飞过土星不必减速。如果你想在土星停一下,花的时间就要多很多,因为你得踩刹车才能入轨。 编者注:理论上讲不减速倒是也可以,你可以高速一头直接撞进虫洞去(如果对驾驶精度足够自信),不过从画面上来看,他们在土星附近的速度还是太慢了。 “黑洞的视觉效果呈现——一团发光物质围绕着它,并逐渐被引力吞掉——是相当合理的。但是如果你进入了这个区域,那你要么会被灼热的伽马辐射杀死,要么会被引力撕开。离黑洞非常近的时候,你脚底的引力会比头顶的大很多,所以你会变成意大利面条——被撕扯成细细的一条物质。 掉进黑洞的2.5种死法。视频来源:胥瑞琦 “电影的数学外衣相当不错——比如,黑板上的公式真的是教科书上的广义相对论公式,科学极客看了肯定心中暗爽。后来剧本说这些公式会失效,因为科学家还不理解引力和量子机制如何共同作用,这也很公允。但是电影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过是派一个机器人下到黑洞那边去送回‘量子数据’——就这么简单?这讲不通啊。听起来只是他们编出来用以推进剧情发展的,背后没有真的物理学。” 编者注:并且能靠秒针莫尔斯电码传递的数据量,也太少了吧…… add28d5f-e729-4179-90f0-59c18d1ebdc7-620x372.jpeg虽然公式对了是好事儿,但是除了大学课堂上,应该没有别的场合需要把基本公式在黑板上写一遍了吧……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菲尔·普莱特(Phil Plait),天文学家,著名天文博客“糟糕天文学”博主 “电影里NASA已经几十年没有拿到像样的资金了,他们怎么就能发射几十艘载人飞船呢?每艘恐怕花费得上千亿美元吧。而且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飞船都是从紧贴办公楼的一个地下竖井发射出来的。我们不清楚为啥飞船一定要载人而不能全自动操控,也不清楚为什么传回来的数据只能是低带宽的、没多少信息,在我看来这只是厚着脸皮拿出来的粗糙剧情道具,以便让库帕和他的船员不得不亲自去看一眼。 编者注:现实中NASA的经费大概只有电影里展现的零头……但是万一人家美国政府就是突然醒悟,在军队都没了的情况下还愿意全力支持太空事业呢?就算是美好理想吧。 “库帕成功驾驶飞船穿越了虫洞,在另一边他们发现了三个行星——不知怎么的它们围绕着一个黑洞。看到这里我长叹一口气。这些行星从哪里得到热量和光线啊?好像没有恒星不行吧。热量肯定不是来自黑洞本身的,因为接下来库帕(无可避免地)要下到黑洞里面去,他也没被烤熟。所以这些行星明明附近没有热源,不知怎么的却适宜居住。 “其中一颗行星距离黑洞很近,以至于出现了强烈的时间扭曲,表面一小时等于地球上七年。我认识的好几个天体物理学家都认为在这个距离上,黑洞的潮汐力应该足以摧毁行星,但实际数学推演的结果还不清楚。他们还在计算这个问题。 o-INTERSTELLAR-TRAILER-facebook.jpg道理我都懂了,但行星为什么离黑洞那么近呢?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船员在这颗行星表面发现了周期性的滔天巨浪,大浪并没有得到解释,想来是黑洞引发的潮汐力吧——但是距离黑洞这么近,这颗行星恐怕早该被潮汐锁定了,一面永远面向黑洞。这意味着会有巨大的海水鼓包出现在正对黑洞和背向黑洞的两个方向,但是这俩鼓包相对行星表面是不会移动的,所以也不该有浪。” 罗伯特·奈耶(Robert Naeye),天文学家,《天空和望远镜》杂志总编 “科学方面我最大的意见是当船员抵达其他星系的时候。明明没有足够的燃料拜访所有行星,却要肉身亲自前往。这引发了船员之间的有趣讨论,因为他们要决定拜访哪颗行星、按照什么顺序。可是现实中,未来的宇航员会先架起望远镜,从远处研究行星大气。使用光谱学,他们能快速而高效低决定哪些星球的环境更适合人类居住。事实上,如果国会肯掏钱,NASA在接下来十年里就能在地球上建起这样一台望远镜——‘类地行星发现者’(TPF)。如果库帕的船员在太空船上架设一台类似望远镜,他们就不必浪费时间在头两个星球上了。当然,省去了登陆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剧情最富戏剧性的几个瞬间…… “电影制作者花了很大的工夫渲染出科学上准确的黑洞,包括光的弯曲。但是他们好像忽略了多普勒效应和相对论性射束效应。吸积盘快速环绕着黑洞旋转,其中总会有些面向观察者飞来、另一些远离观察者而去,飞来的那些物质看起来应该更蓝也更亮才对。而且虽然电影展现了明亮的吸积盘,可是这些被吸过来的物质却没有显而易见的来源(比如附近的恒星)。” inclined_disk_large.jpg吸积盘发出的光在我们看来其实是不对称的:因为灼热气体环绕黑洞的速度太快,所以假如图中气体俯视是逆时针旋转,那么左边的气体会向我们飞来,而右边的气体则会离我们而去。这张图只显示了相对论性射束效应(亮暗变化),没有显示多普勒效应(红蓝变化)。图片来源:Chris Reynolds 但总之,吐槽归吐槽,欣赏归欣赏。为了剧情,好莱坞商业片不可避免地要碰到科学的边界,它有了这么多吐槽之处也只是因为它涉及的科学内容太多了——毕竟,如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所说,它展现了最好的零重力、时间稀释和空间翘曲,更不用说虫洞和黑洞。或者,像罗伯托·特罗塔承认的一样,“这本来就是个难活儿啊!”(编辑:Calo) 文章题图:Interstellar剧照 编译来源 theguardian.com, 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 astrophysics, but not as we know it、 slate.com, Interstellar Science、 slate.com, Follow-Up: Interstellar Mea Culpa、 skyandtelescope.com, Interstellar: Science Fiction or Science Fantasy?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果壳
... 命运的

抱歉,我没有拿过诺贝尔物理学奖,不是大学物理教授,所以里面我看不出什么太大错误,以及“科幻片”的第二字好像叫“幻”

赞(5) 来自 豆瓣App
>
天王星的尘
2021-03-25 08:57:14 天王星的尘
内容不可见

+
赞(4) 来自 豆瓣App
>
天王星的尘
2021-03-25 09:00:04 天王星的尘

说一下,小心一点这个豆号216390052的,他就是一个卖国贼,别看他整天发什么美国负面消息,但心里想着支持美国华裔,人家华裔是美国人有不是中国人,你支持帮助他们干什么,不就是卖国贼,奸细吗。还有这货也不敢正面回答问题,只会转移话题,双标一比

+
赞(5) 来自 豆瓣App
>
天王星的尘
2021-03-28 01:46:12 天王星的尘
你继续装失明失忆继续跪,教育你未来的娃跟着跪 科学圈怎么吐槽《星际穿越》? 环球科技观光团
你继续装失明失忆继续跪,教育你未来的娃跟着跪 科学圈怎么吐槽《星际穿越》? 环球科技观光团 发表于 2014-11-11 23:59 (Ent/编译)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作《星际穿越》已经于11月7日在北美上映,11月12日登陆中国。这部片子的一个重大看点是,片中给出了有史以来最为真实的黑洞模拟,而创作这个模拟的人,则是著名物理学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按照索恩的说法,这个模拟的数据够他发表两篇论文了。很多评论者也因此盛赞这是“最科学的科幻电影”。 不过,虽然黑洞本身的模拟有索恩坐镇,电影其他部分的科学就无懈可击了吗?显然,科学圈子并不这么认为,也没有被索恩这个“大牌”吓到。以下,就是来自科研界和科学传播界的吐槽。 警告: 1.吐槽部分有中度剧透。 2.即便不考虑剧透,先看吐槽也可能影响观影体验。 罗伯托·特罗塔(Roberto Trotta),天体物理学家,伦敦帝国学院高级讲师 “主要太空船永恒号(Endurance)的设定相当不错。绕轴旋转为漫长旅途提供重力,这很好。窗子的位置和光影旋转的关系,干得漂亮。但我要批评一点:看不见燃料箱。要进行星际太空旅行,你需要大量的燃料,飞船一大部分质量都应该被燃料占据才对,难以想象永恒号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推进。这个问题在他们抵达土星的时候就非常明显了:怎么减速?你得在飞船前面装一个大火箭,和你开始用来加速的火箭一样大才行。就这么简单,不然你就会错过行星直接擦身而过。电影里那点儿反推火箭实在是太小了。 编者注:另一方面,如果船员人数这么少,大部分时间又都在冬眠,那么这艘船看起来好像也的确太大了……也许那些看起来是生活舱的其实是燃料舱?但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燃料舱又不需要人造重力,干嘛摆在外圈浪费能量呢。 89b39b71-d4d1-4506-9e2d-f1fc68a6bbdd-620x372.jpeg 环形太空船是标准的长途旅行装备,不过考虑到燃料需求,这还是太小了。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此外,两年时间抵达土星在我看来似乎……短了一点儿。如果使用燃料效率最高的办法抵达,那么会花大约4.7年,还得是在行星排列在最佳位置的时候。‘新地平线’探测器的确只花了2年4个月就飞到了土星,但那是因为人家的目的地是冥王星,飞过土星不必减速。如果你想在土星停一下,花的时间就要多很多,因为你得踩刹车才能入轨。 编者注:理论上讲不减速倒是也可以,你可以高速一头直接撞进虫洞去(如果对驾驶精度足够自信),不过从画面上来看,他们在土星附近的速度还是太慢了。 “黑洞的视觉效果呈现——一团发光物质围绕着它,并逐渐被引力吞掉——是相当合理的。但是如果你进入了这个区域,那你要么会被灼热的伽马辐射杀死,要么会被引力撕开。离黑洞非常近的时候,你脚底的引力会比头顶的大很多,所以你会变成意大利面条——被撕扯成细细的一条物质。 掉进黑洞的2.5种死法。视频来源:胥瑞琦 “电影的数学外衣相当不错——比如,黑板上的公式真的是教科书上的广义相对论公式,科学极客看了肯定心中暗爽。后来剧本说这些公式会失效,因为科学家还不理解引力和量子机制如何共同作用,这也很公允。但是电影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过是派一个机器人下到黑洞那边去送回‘量子数据’——就这么简单?这讲不通啊。听起来只是他们编出来用以推进剧情发展的,背后没有真的物理学。” 编者注:并且能靠秒针莫尔斯电码传递的数据量,也太少了吧…… add28d5f-e729-4179-90f0-59c18d1ebdc7-620x372.jpeg虽然公式对了是好事儿,但是除了大学课堂上,应该没有别的场合需要把基本公式在黑板上写一遍了吧……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菲尔·普莱特(Phil Plait),天文学家,著名天文博客“糟糕天文学”博主 “电影里NASA已经几十年没有拿到像样的资金了,他们怎么就能发射几十艘载人飞船呢?每艘恐怕花费得上千亿美元吧。而且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飞船都是从紧贴办公楼的一个地下竖井发射出来的。我们不清楚为啥飞船一定要载人而不能全自动操控,也不清楚为什么传回来的数据只能是低带宽的、没多少信息,在我看来这只是厚着脸皮拿出来的粗糙剧情道具,以便让库帕和他的船员不得不亲自去看一眼。 编者注:现实中NASA的经费大概只有电影里展现的零头……但是万一人家美国政府就是突然醒悟,在军队都没了的情况下还愿意全力支持太空事业呢?就算是美好理想吧。 “库帕成功驾驶飞船穿越了虫洞,在另一边他们发现了三个行星——不知怎么的它们围绕着一个黑洞。看到这里我长叹一口气。这些行星从哪里得到热量和光线啊?好像没有恒星不行吧。热量肯定不是来自黑洞本身的,因为接下来库帕(无可避免地)要下到黑洞里面去,他也没被烤熟。所以这些行星明明附近没有热源,不知怎么的却适宜居住。 “其中一颗行星距离黑洞很近,以至于出现了强烈的时间扭曲,表面一小时等于地球上七年。我认识的好几个天体物理学家都认为在这个距离上,黑洞的潮汐力应该足以摧毁行星,但实际数学推演的结果还不清楚。他们还在计算这个问题。 o-INTERSTELLAR-TRAILER-facebook.jpg道理我都懂了,但行星为什么离黑洞那么近呢?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船员在这颗行星表面发现了周期性的滔天巨浪,大浪并没有得到解释,想来是黑洞引发的潮汐力吧——但是距离黑洞这么近,这颗行星恐怕早该被潮汐锁定了,一面永远面向黑洞。这意味着会有巨大的海水鼓包出现在正对黑洞和背向黑洞的两个方向,但是这俩鼓包相对行星表面是不会移动的,所以也不该有浪。” 罗伯特·奈耶(Robert Naeye),天文学家,《天空和望远镜》杂志总编 “科学方面我最大的意见是当船员抵达其他星系的时候。明明没有足够的燃料拜访所有行星,却要肉身亲自前往。这引发了船员之间的有趣讨论,因为他们要决定拜访哪颗行星、按照什么顺序。可是现实中,未来的宇航员会先架起望远镜,从远处研究行星大气。使用光谱学,他们能快速而高效低决定哪些星球的环境更适合人类居住。事实上,如果国会肯掏钱,NASA在接下来十年里就能在地球上建起这样一台望远镜——‘类地行星发现者’(TPF)。如果库帕的船员在太空船上架设一台类似望远镜,他们就不必浪费时间在头两个星球上了。当然,省去了登陆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剧情最富戏剧性的几个瞬间…… “电影制作者花了很大的工夫渲染出科学上准确的黑洞,包括光的弯曲。但是他们好像忽略了多普勒效应和相对论性射束效应。吸积盘快速环绕着黑洞旋转,其中总会有些面向观察者飞来、另一些远离观察者而去,飞来的那些物质看起来应该更蓝也更亮才对。而且虽然电影展现了明亮的吸积盘,可是这些被吸过来的物质却没有显而易见的来源(比如附近的恒星)。” inclined_disk_large.jpg吸积盘发出的光在我们看来其实是不对称的:因为灼热气体环绕黑洞的速度太快,所以假如图中气体俯视是逆时针旋转,那么左边的气体会向我们飞来,而右边的气体则会离我们而去。这张图只显示了相对论性射束效应(亮暗变化),没有显示多普勒效应(红蓝变化)。图片来源:Chris Reynolds 但总之,吐槽归吐槽,欣赏归欣赏。为了剧情,好莱坞商业片不可避免地要碰到科学的边界,它有了这么多吐槽之处也只是因为它涉及的科学内容太多了——毕竟,如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所说,它展现了最好的零重力、时间稀释和空间翘曲,更不用说虫洞和黑洞。或者,像罗伯托·特罗塔承认的一样,“这本来就是个难活儿啊!”(编辑:Calo) 文章题图:Interstellar剧照 编译来源 theguardian.com, 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 astrophysics, but not as we know it、 slate.com, Interstellar Science、 slate.com, Follow-Up: Interstellar Mea Culpa、 skyandtelescope.com, Interstellar: Science Fiction or Science Fantasy?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果壳
... 命运的

我没有拿过诺贝尔物理学奖,没有在高校担任过物理教师,所以我真的看不出来电影里有什么错误,科幻片科幻片,里面应该有“幻字”吧。还有我觉得科幻片与纪录片这两词长的应该不像

赞(6) 来自 豆瓣App
>
will.i.am
2021-08-07 03:05:57 will.i.am
呃呃。是不是根本没懂结局啊,是高纬度的人类救了低纬度的地球,用爱发电个屁
呃呃。是不是根本没懂结局啊,是高纬度的人类救了低纬度的地球,用爱发电个屁
Liberating

应该是未来的人类通过高维的超立方体手段救了现在的人类,超立方体是唯一能和过去人类接触的手段,不然未来的人类为啥不直接把黑洞数据给现代人类,至于未来人类有没有可能升到高维,完全没这个必要

赞
>
一点点
2021-12-13 23:28:31 一点点 (最重要的是开心)

同感

赞 来自 豆瓣App
>
ᴥ
2022-01-05 09:52:40 ᴥ
《老人与海》:就钓个鱼还要出本书
《老人与海》:就钓个鱼还要出本书
呃呃

😂😂😂

赞 来自 豆瓣App
>
亚瑟王
2022-01-08 12:51:29 亚瑟王
该回应已被删除
该回应已被删除
叶小晓晓疯

2022了看看最近的国产片你还能说啥😅

赞 来自 豆瓣App
>
RED_
2022-01-21 05:52:14 RED_

三个小时就光看懂了用爱发电?

赞 来自 豆瓣App
>
venividivici
2022-01-29 13:25:38 venividivici

你还是去看上海堡垒吧

赞(2) 来自 豆瓣App
>
烈火鬼少
2022-02-06 21:40:40 烈火鬼少

少年奇幻漂流记,就在海上和老虎共存😅

赞(1) 来自 豆瓣App
>
我会生气╰_╯
2022-02-07 11:32:08 我会生气╰_╯

我懂了,这人是个神经病

赞(4) 来自 豆瓣App
>
nnnnnnnnnic
2022-02-20 01:07:26 nnnnnnnnnic

你也看不了什么好东西了😄

赞 来自 豆瓣App
>
茉寒:艾尔达精灵
2022-02-23 19:55:37 茉寒:艾尔达精灵

西方哲学里“爱”就是涉及到本体论的问题

赞(3) 来自 豆瓣App
>
I’m batman
2022-02-26 08:27:42 I’m batman

《红楼梦》:六十多万字就讲个抄家?

赞(3) 来自 豆瓣App
>
牧羊少年
2022-03-08 10:40:08 牧羊少年

你真厉害

赞 来自 豆瓣App
>
Hey Jude
2022-03-27 19:45:50 Hey Jude

这评论是没上过高中还是学考没过

赞(3) 来自 豆瓣App
>
希德尼马特达蒙
2022-04-01 03:33:35 希德尼马特达蒙

你看一下这个视频。
【张召忠:呼吁中国导演要向美国导演学习,那是专家啊!-哔哩哔哩】 https://b23.tv/VNAEvU6

赞 来自 豆瓣App
>
过气
2022-04-01 13:46:03 过气

你们回复的也真是不自信,用爱怎么了我就问

赞 来自 豆瓣App
>
Muse
2022-04-26 15:44:46 Muse

我觉得最打动我的是,人类在庞大浩瀚的宇宙中如蝼蚁一般,但是却有蚍蜉撼树的勇气。

赞(1) 来自 豆瓣App
>
十万嬉皮
2022-04-29 08:38:49 十万嬉皮

啊对对对

赞 来自 豆瓣App
>
thunderup
2022-05-14 23:39:56 thunderup

因为硬核的你看不懂 所以只看出个用爱发电

赞 来自 豆瓣App
>
流年的回忆
2022-05-15 11:09:31 流年的回忆
你继续装失明失忆继续跪,教育你未来的娃跟着跪 科学圈怎么吐槽《星际穿越》? 环球科技观光团
你继续装失明失忆继续跪,教育你未来的娃跟着跪 科学圈怎么吐槽《星际穿越》? 环球科技观光团 发表于 2014-11-11 23:59 (Ent/编译)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作《星际穿越》已经于11月7日在北美上映,11月12日登陆中国。这部片子的一个重大看点是,片中给出了有史以来最为真实的黑洞模拟,而创作这个模拟的人,则是著名物理学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按照索恩的说法,这个模拟的数据够他发表两篇论文了。很多评论者也因此盛赞这是“最科学的科幻电影”。 不过,虽然黑洞本身的模拟有索恩坐镇,电影其他部分的科学就无懈可击了吗?显然,科学圈子并不这么认为,也没有被索恩这个“大牌”吓到。以下,就是来自科研界和科学传播界的吐槽。 警告: 1.吐槽部分有中度剧透。 2.即便不考虑剧透,先看吐槽也可能影响观影体验。 罗伯托·特罗塔(Roberto Trotta),天体物理学家,伦敦帝国学院高级讲师 “主要太空船永恒号(Endurance)的设定相当不错。绕轴旋转为漫长旅途提供重力,这很好。窗子的位置和光影旋转的关系,干得漂亮。但我要批评一点:看不见燃料箱。要进行星际太空旅行,你需要大量的燃料,飞船一大部分质量都应该被燃料占据才对,难以想象永恒号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推进。这个问题在他们抵达土星的时候就非常明显了:怎么减速?你得在飞船前面装一个大火箭,和你开始用来加速的火箭一样大才行。就这么简单,不然你就会错过行星直接擦身而过。电影里那点儿反推火箭实在是太小了。 编者注:另一方面,如果船员人数这么少,大部分时间又都在冬眠,那么这艘船看起来好像也的确太大了……也许那些看起来是生活舱的其实是燃料舱?但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燃料舱又不需要人造重力,干嘛摆在外圈浪费能量呢。 89b39b71-d4d1-4506-9e2d-f1fc68a6bbdd-620x372.jpeg 环形太空船是标准的长途旅行装备,不过考虑到燃料需求,这还是太小了。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此外,两年时间抵达土星在我看来似乎……短了一点儿。如果使用燃料效率最高的办法抵达,那么会花大约4.7年,还得是在行星排列在最佳位置的时候。‘新地平线’探测器的确只花了2年4个月就飞到了土星,但那是因为人家的目的地是冥王星,飞过土星不必减速。如果你想在土星停一下,花的时间就要多很多,因为你得踩刹车才能入轨。 编者注:理论上讲不减速倒是也可以,你可以高速一头直接撞进虫洞去(如果对驾驶精度足够自信),不过从画面上来看,他们在土星附近的速度还是太慢了。 “黑洞的视觉效果呈现——一团发光物质围绕着它,并逐渐被引力吞掉——是相当合理的。但是如果你进入了这个区域,那你要么会被灼热的伽马辐射杀死,要么会被引力撕开。离黑洞非常近的时候,你脚底的引力会比头顶的大很多,所以你会变成意大利面条——被撕扯成细细的一条物质。 掉进黑洞的2.5种死法。视频来源:胥瑞琦 “电影的数学外衣相当不错——比如,黑板上的公式真的是教科书上的广义相对论公式,科学极客看了肯定心中暗爽。后来剧本说这些公式会失效,因为科学家还不理解引力和量子机制如何共同作用,这也很公允。但是电影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过是派一个机器人下到黑洞那边去送回‘量子数据’——就这么简单?这讲不通啊。听起来只是他们编出来用以推进剧情发展的,背后没有真的物理学。” 编者注:并且能靠秒针莫尔斯电码传递的数据量,也太少了吧…… add28d5f-e729-4179-90f0-59c18d1ebdc7-620x372.jpeg虽然公式对了是好事儿,但是除了大学课堂上,应该没有别的场合需要把基本公式在黑板上写一遍了吧……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菲尔·普莱特(Phil Plait),天文学家,著名天文博客“糟糕天文学”博主 “电影里NASA已经几十年没有拿到像样的资金了,他们怎么就能发射几十艘载人飞船呢?每艘恐怕花费得上千亿美元吧。而且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飞船都是从紧贴办公楼的一个地下竖井发射出来的。我们不清楚为啥飞船一定要载人而不能全自动操控,也不清楚为什么传回来的数据只能是低带宽的、没多少信息,在我看来这只是厚着脸皮拿出来的粗糙剧情道具,以便让库帕和他的船员不得不亲自去看一眼。 编者注:现实中NASA的经费大概只有电影里展现的零头……但是万一人家美国政府就是突然醒悟,在军队都没了的情况下还愿意全力支持太空事业呢?就算是美好理想吧。 “库帕成功驾驶飞船穿越了虫洞,在另一边他们发现了三个行星——不知怎么的它们围绕着一个黑洞。看到这里我长叹一口气。这些行星从哪里得到热量和光线啊?好像没有恒星不行吧。热量肯定不是来自黑洞本身的,因为接下来库帕(无可避免地)要下到黑洞里面去,他也没被烤熟。所以这些行星明明附近没有热源,不知怎么的却适宜居住。 “其中一颗行星距离黑洞很近,以至于出现了强烈的时间扭曲,表面一小时等于地球上七年。我认识的好几个天体物理学家都认为在这个距离上,黑洞的潮汐力应该足以摧毁行星,但实际数学推演的结果还不清楚。他们还在计算这个问题。 o-INTERSTELLAR-TRAILER-facebook.jpg道理我都懂了,但行星为什么离黑洞那么近呢?图片来源:Interstellar剧照 “船员在这颗行星表面发现了周期性的滔天巨浪,大浪并没有得到解释,想来是黑洞引发的潮汐力吧——但是距离黑洞这么近,这颗行星恐怕早该被潮汐锁定了,一面永远面向黑洞。这意味着会有巨大的海水鼓包出现在正对黑洞和背向黑洞的两个方向,但是这俩鼓包相对行星表面是不会移动的,所以也不该有浪。” 罗伯特·奈耶(Robert Naeye),天文学家,《天空和望远镜》杂志总编 “科学方面我最大的意见是当船员抵达其他星系的时候。明明没有足够的燃料拜访所有行星,却要肉身亲自前往。这引发了船员之间的有趣讨论,因为他们要决定拜访哪颗行星、按照什么顺序。可是现实中,未来的宇航员会先架起望远镜,从远处研究行星大气。使用光谱学,他们能快速而高效低决定哪些星球的环境更适合人类居住。事实上,如果国会肯掏钱,NASA在接下来十年里就能在地球上建起这样一台望远镜——‘类地行星发现者’(TPF)。如果库帕的船员在太空船上架设一台类似望远镜,他们就不必浪费时间在头两个星球上了。当然,省去了登陆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剧情最富戏剧性的几个瞬间…… “电影制作者花了很大的工夫渲染出科学上准确的黑洞,包括光的弯曲。但是他们好像忽略了多普勒效应和相对论性射束效应。吸积盘快速环绕着黑洞旋转,其中总会有些面向观察者飞来、另一些远离观察者而去,飞来的那些物质看起来应该更蓝也更亮才对。而且虽然电影展现了明亮的吸积盘,可是这些被吸过来的物质却没有显而易见的来源(比如附近的恒星)。” inclined_disk_large.jpg吸积盘发出的光在我们看来其实是不对称的:因为灼热气体环绕黑洞的速度太快,所以假如图中气体俯视是逆时针旋转,那么左边的气体会向我们飞来,而右边的气体则会离我们而去。这张图只显示了相对论性射束效应(亮暗变化),没有显示多普勒效应(红蓝变化)。图片来源:Chris Reynolds 但总之,吐槽归吐槽,欣赏归欣赏。为了剧情,好莱坞商业片不可避免地要碰到科学的边界,它有了这么多吐槽之处也只是因为它涉及的科学内容太多了——毕竟,如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所说,它展现了最好的零重力、时间稀释和空间翘曲,更不用说虫洞和黑洞。或者,像罗伯托·特罗塔承认的一样,“这本来就是个难活儿啊!”(编辑:Calo) 文章题图:Interstellar剧照 编译来源 theguardian.com, 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 astrophysics, but not as we know it、 slate.com, Interstellar Science、 slate.com, Follow-Up: Interstellar Mea Culpa、 skyandtelescope.com, Interstellar: Science Fiction or Science Fantasy?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果壳
... 命运的

科幻而已,又不是纪录片,如果把一个科幻电影以记录片的要求去评价,那这世上还有什么优秀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已经是科幻类里比较真实的电影了,一些人总是以不真实为由来贬低,真不明白这有何意义。

赞(2) 来自 豆瓣App
>
GoPro-
2022-05-20 08:45:36 GoPro-

不融入情感又说诺兰的电影没有人情味,融入了又说为爱发电,观众真难伺候

赞(1) 来自 豆瓣App
>
时间
2022-05-21 22:53:22 时间
《老人与海》:就钓个鱼还要出本书
《老人与海》:就钓个鱼还要出本书
呃呃

哈哈

赞 来自 豆瓣App
>
sentimental DH
2022-06-11 21:20:36 sentimental DH

确实,不过不影响它的魅力

赞 来自 豆瓣App
>
荒忽兮远望
2022-06-22 19:38:44 荒忽兮远望
《老人与海》:就钓个鱼还要出本书
《老人与海》:就钓个鱼还要出本书
呃呃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赞 来自 豆瓣App
>
无人知晓
2022-08-10 16:06:42 无人知晓

我觉得还挺硬科幻的了

赞 来自 豆瓣App
>
黛玉晴雯子
2022-08-10 16:42:24 黛玉晴雯子

那是你没看懂

赞 来自 豆瓣App
>
m..r
2022-12-04 10:26:50 m..r (:))
《老人与海》:就钓个鱼还要出本书
《老人与海》:就钓个鱼还要出本书
呃呃

我本来在听电影原声带,流着眼泪看到你这句话,爆笑。哈哈哈哈

赞(1) 来自 豆瓣App
>
ieo
2023-01-04 17:39:38 ieo

没事,流浪地球2也「爱是穿越一切的力量」了

赞 来自 豆瓣App
>
蘅芜
2023-01-23 16:30:29 蘅芜

你也只能看到用爱发电

赞 来自 豆瓣App
>
Mr. ASSHOLE
2023-01-23 17:33:36 Mr. ASSHOLE
还有科幻硬核不硬核并不是判断一部片好不好的唯一标准
还有科幻硬核不硬核并不是判断一部片好不好的唯一标准
Liberating

关键我寻思隔壁那个也不硬啊😂

赞 来自 豆瓣App
>
柳阴来
2023-01-26 11:58:02 柳阴来

再多看两遍,别人这么早下去了。

赞 来自 豆瓣App
>
Hide On Bush
2023-01-27 00:49:56 Hide On Bush

别来沾边

赞 来自 豆瓣App
>
哦
2023-01-27 10:47:21 哦 (屁好香)

是不是这年头觉得这部剧好看的,都把自己当有深度审美高?

赞 来自 豆瓣App
>
forest
2025-04-17 00:22:21 forest

这么喜欢斯拉夫一切私人情感让步于宏大钢铁洪流出门去看流浪地球

赞 来自 豆瓣App
>
桃花影落
2025-05-03 16:40:15 桃花影落
你走错地方了。左转去隔壁吧。星际穿越里面引力波后来证明是存在的。
你走错地方了。左转去隔壁吧。星际穿越里面引力波后来证明是存在的。
Liberating

3小时看电影就理解出了个用爱发电

赞 来自 豆瓣App
>

> 我来回应

> 去星际穿越的小组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不太理解最后那个四维空间(Moreika)

星际穿越真是个史诗级大烂片(土土的包子)

就我觉得是烂片吗(Andy)

星际穿越,不及格(ultra_q)

【最大bug】这个bug可以把《星际穿越》拉下神坛(Dodo)

植物枯萎病为什么需要移居太空来解决?(德瑞克黑线)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