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不打招呼,微笑几乎没有,说话的用词和语气都很硬,问个问题也几乎没有任何礼貌用语。进到一个房间里,里面的人一般就只是看一眼,连句话也没有,甚至处处透露出一股敌意。人们平常生活中也不是这样的啊?为什么影片要这样去描写?
还有,那个小伙子死于非命,手机铃响了才被人发现。发现的那些人为什么只是把他安葬了,却没有报警?
见面不打招呼,微笑几乎没有,说话的用词和语气都很硬,问个问题也几乎没有任何礼貌用语。进到一个房间里,里面的人一般就只是看一眼,连句话也没有,甚至处处透露出一股敌意。人们平常生活中也不是这样的啊?为什么影片要这样去描写? 还有,那个小伙子死于非命,手机铃响了才被人发现。发现的那些人为什么只是把他安葬了,却没有报警? |
> 去三峡好人的论坛
有人打过韩三明的电话么(BooYa)
为什么我只找到了1.5G的低清版…(骑士团长)
最近洪水新闻大家看了吧?我们每年受灾,你们文青...(光之子)
最后一个镜头什么意思 求解(豆友LX93j9IYos)
46:50-47:35的背景音是是什么(豆友6fyjZjCj4Q)
最赞回应
不同意楼上说“没有生活可言”,现实中就是有这样的人和这样的生活,也许生在高处的人已经看不到低处人的处境了,但你没看到不代表不存在。电影只是在如实记录。我认为这正是这部电影的意义,让我们看见另一种生活。
我觉得挺真实的,我们那农村没有那么多客套话,也很少说谢谢这一类的,我在城市生活了十几年,现在也不太会说谢谢,不是不感谢,就是没有这个习惯,同样的我帮了别人,别人不说谢谢也觉得很正常,因为帮你不是为了让你感谢,是我觉得你人不错,是我愿意帮你,如果不愿意直接拒绝就行了。小伙子的死属于意外,没有嫌疑人,报警没什么意义,如果有亲人就通知亲人,没有亲人就入土为安了。
回复一:他们已经没有生活可言
回复二:这些在我们眼里不可思议的事儿,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再寻常不过了
我去过最偏远的山区支过教,去工厂做过外包工,也去发达国家留过学。我想说,现实中的人都是饱满的,都是生动的,无论底层还是所谓的精英阶层。电影拍的还行,至少场景挺真实,也反映出了某些方面的事情。不过立意真的很普通,视角也相当片面。往大了说,没有解读时代背景或各方利益冲突;往小了说,对人物的刻画又过于简单甚至有些脸谱化。所以整体上就很普通,我给了三星。
其实只是一种艺术手法,导演把这个世界最压抑的社区展现出来了。我不敢说自己经历过多少苦难,到我也去住过深圳的贫民窟,没有到这种地步。
回复一:他们已经没有生活可言
回复二:这些在我们眼里不可思议的事儿,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再寻常不过了
其实只是一种艺术手法,导演把这个世界最压抑的社区展现出来了。我不敢说自己经历过多少苦难,到我也去住过深圳的贫民窟,没有到这种地步。
不同意楼上说“没有生活可言”,现实中就是有这样的人和这样的生活,也许生在高处的人已经看不到低处人的处境了,但你没看到不代表不存在。电影只是在如实记录。我认为这正是这部电影的意义,让我们看见另一种生活。
这并不是真实的中国啊……除北上广之外的地方我也去过很多,但并不像这样怪异。
我比较同意你的看法。
我觉得挺真实的,我们那农村没有那么多客套话,也很少说谢谢这一类的,我在城市生活了十几年,现在也不太会说谢谢,不是不感谢,就是没有这个习惯,同样的我帮了别人,别人不说谢谢也觉得很正常,因为帮你不是为了让你感谢,是我觉得你人不错,是我愿意帮你,如果不愿意直接拒绝就行了。小伙子的死属于意外,没有嫌疑人,报警没什么意义,如果有亲人就通知亲人,没有亲人就入土为安了。
我去过最偏远的山区支过教,去工厂做过外包工,也去发达国家留过学。我想说,现实中的人都是饱满的,都是生动的,无论底层还是所谓的精英阶层。电影拍的还行,至少场景挺真实,也反映出了某些方面的事情。不过立意真的很普通,视角也相当片面。往大了说,没有解读时代背景或各方利益冲突;往小了说,对人物的刻画又过于简单甚至有些脸谱化。所以整体上就很普通,我给了三星。
礼貌和客套本来就是城市文明的产物。
这很正常吧。特别是那时候
很简单,你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突然间所有人都要离开,你的家园都要被淹没了,你没钱没势,政府赔的钱寥寥无几,不颓废,难道还是神采奕奕吗?看电影要去了解它的背景。
这其实是一种拍摄手法啦 并不是纪录片啦
我觉得很真实。。尤其是那租房老板说话方式“我们的住宿费每天三元”,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之前搭车被野蛮男宰客“我的车xx元”
你吐槽的根本不在点,打招呼不一定没有,只是被跳剪了。
因为全然撕去遮羞布的真实生活就是如此怪异。
因为他们不是专业演员 经常看到群演台词很生硬 也很生态 你更愿意相信他们就是自己
导演有意为之的,重庆人热情的很,哪有这个电影里这般怪异,而且都是群演,哪里有什么演技功底,第一次当演员就直面有台词的镜头,这样的表现不是很正常吗?贾樟柯拍的所有的片子,都一股浓浓的风光片感觉,光有质感而无内容,他适合去拍无台词的纪录片,不适合拍电影。
这些评论里的,又被你们装到了。贾樟柯拍的真的就只是水水的风光片,把我扔到06年,一个生活时代下去看这个片,恐怕都能看睡着。
我觉得一方面是他们是被生活压扁的人,一方面是普通人面对摄像头是会有点呆滞的
本重庆人觉得真的很真实,电影只是呈现出了它想呈现的一面,能接收多少取决于成长经历以及个人心境
他每一部片子都是这样啊,里面的人都是无聊,痛苦,烦闷,惆怅,开心不是他的电影基调。
很悲哀现实的是,这就是中国,哪怕现在,也能深深体会到,只要你踏足到底层,就能理解到
因为都是非专业演员,不好调教的
营造氛围需要,对白不多,句句戳心。
生活不是国产电视剧里演的
我感觉那时候这些人就是这样,现在一些人也是这样,我要是这样生活,也不会学说“废话”……整个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这些打工者的社交交涉语言行为的发展现在逢年过节在村里都能看到……人物的行为方式我感受上觉得还比较合理。
现在再去拍这些更怪了……因为片子里一些行为既成了社会习惯了,似乎自然了,又失去了原始意义了,更变异,只是没有这么显眼了。
是这样吗……至少我自己很少看到这样的
当静下心来,没什么情绪的时候,就跟电影里的感觉一样,苦是生活的常态,甜进心里的糖少之又少
不,很真实。
韩三明找幺妹哥哥的时候,同屋的人气的想要打他?这人物不够鲜活嘛?韩三明和几个干活的人坐在床上看钱上的风景,没有表现出他们作为人的欲望嘛?
有礼貌见面打招呼不代表真实。
他们各自有着悲惨的命运,都在算计着怎么才能活下去,各想各的,各过各的,各自为自己谋生计,都快活不下去了,每天还要乐呵呵的嘛?你是谁啊?为什么要跟你打招呼?
建议再去看看最后的那两个场景,韩三明说,矿上挣钱多,一天两百,但是进去了,就不一定出的来,一下子,大家都沉默了,抽起了烟,谁也没说话。再接下一个镜头,几个人背着东西一起去了。
大家都是被生活压的直不起腰的人,什么做人的体面,什么人的礼貌,通通不在乎
我羡慕你觉得它不真实,真的。对我来说,就是太真实了,甚至还不够真实的残忍,这是美化了的乡土世界。
三峡库区的居民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就是这种状态,他们是连故乡都不配拥有的人。
不能同意的更多了。虽然我没有体验过那样的生活
这片子带有魔幻主义的内容,是超现实的。因此片子中的任何和现实不太符合的地方就都能看着很合理。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