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贾芸的关注是拜刘心武所赐。因为刘心武的仗义探庵的观点,重点看了看关于贾芸的部分,发现在第24到26回以及第37回,有些细节刘心武也没有提到,这些细节似乎暗伏一些线索,与贾芸80后的行为有关。就算这些细节不是我想象中的曹雪芹的伏线,通篇看80回,贾芸明显是个比较圆滑伶俐,头脑灵活,颇懂人情世故的人。
再看电视剧,发现87版关于贾芸的人设有失误。87版的贾芸对爱情很真诚,还是个比较善良并且重视亲情的人,从后来他到狱神庙探望贾宝玉能看出后一点。这符合曹雪芹对贾芸的人设。但是87版在两个场景里把贾芸塑造成一个过于纯朴直率、棱角分明、头脑略显简单的年轻人,是明显不对的。“原来这贾芸最伶俐乖觉”,这是第24回明确写道的。伶俐乖觉我认为对于他很重要,因为可能牵涉到80回后他的行为。估计因为87版对80回内贾芸的一些细节没有深入体察,以致于对贾芸的理解有些误解。
在87版里,贾芸想得到工程项目,旺儿告诉他要先向凤姐进贡,他一时转不过弯来,旺儿再提醒一下要先出后进,他才醒悟过来。舅舅卜世仁假意留他吃饭,舅母装穷要向邻居借钱买面,他很生气的走到舅母身后,歪着头用不满的眼光瞪舅母几眼,才气冲冲的走了。
实际上,小说里,贾芸的舅母装穷要向邻居借钱买面,贾芸的反应是“早说了几个“不用费事”,去的无影无踪了”,并没有用不满的眼光瞪舅母。小说里的贾芸是自己知晓要得到工程必须先进贡的道理。他自己选择行贿的时间点很好,从宏观上和微观上都很恰当,宏观上是在端阳节前,凤姐正需要冰片麝香等香料;微观上贾芸选了一大早凤姐正从自家向荣国府上房走去的时间,这时候没有什么婆子媳妇来回话。而且贾芸为了凤姐接受贿赂自编了一大篇谎言,结果一击即中,凤姐接受了香料,工程此时已在凤姐内心定下来给他。
不止这两个场景,通篇看80回内的贾芸,他就是个伶俐乖觉,头脑灵活,有些圆滑的人。除了向凤姐行贿外,至少从两个方面能够看出来。
第一个,是认贾宝玉为干爹的事情。第24回,两人在荣国府碰面,情形是这样的:
刚欲上马,只见贾琏请安回来了,正下马,二人对面,彼此问了两句话。只见旁边转出一个人来,“请宝叔安”。宝玉看时,只见这人容长脸,长挑身材,年纪只好十八九岁,生得着实斯文清秀,倒也十分面善,只是想不起是那一房的,叫什么名字。贾琏笑道:“你怎么发呆,连他也不认得?他是后廊上住的五嫂子的儿子芸儿。”宝玉笑道:“是了,是了,我怎么就忘了。”因问他母亲好,这会子什么勾当。贾芸指贾琏道:“找二叔说句话。”宝玉笑道:“你倒比先越发出挑了,倒象我的儿子。”贾琏笑道:“好不害臊!人家比你大四五岁呢,就替你作儿子了?”宝玉笑道:“你今年十几岁了?”贾芸道:“十八岁。”
原来这贾芸最伶俐乖觉,听宝玉这样说,便笑道:“俗语说的,‘摇车里的爷爷,拄拐的孙孙’。虽然岁数大,山高高不过太阳。只从我父亲没了,这几年也无人照管教导。【庚辰侧批:虽是随机而应,伶俐人之语,余却伤心。】如若宝叔不嫌侄儿蠢笨,认作儿子,就是我的造化了。”贾琏笑道:“你听见了?认儿子不是好开交的呢。”说着就进去了。宝玉笑道:“明儿你闲了,只管来找我,别和他们鬼鬼祟祟的。这会子我不得闲儿。明儿你到书房里来,和你说天话儿,我带你园里顽耍去。”说着扳鞍上马,众小厮围随往贾赦这边来。
两人以前应该是见过面的,由于各种原因,贾宝玉并没有对贾芸留下什么印象,那些见面也不重要。为了叙述方便,我把这次见面当做是两人第一次见面。贾宝玉似乎有认干儿子的意思,这时候曹雪芹写到“原来这贾芸最伶俐乖觉……”。给贾芸的为人定了一个调子,后面的话确实反映了贾芸就是那样的人。
未完待旭
贾芸的话显示了他想顺杆往上爬,真想成为比他小四五岁的堂叔的干儿子。只是宝玉没接这个话茬,这件事没成。
第26回,两人在怡红院第二次会面是在两三个月后(见第26回:正想着,只听里面隔着纱窗子笑说道:“快进来罢。我怎么就忘了你两三个月!"贾芸听得是宝玉的声音,连忙进入房内。)。见面中,贾芸4次称呼宝玉为叔叔,宝玉也没有提及认干儿子的之事。
俗话说“趁热打铁”,认干爹的戏语已是两三个月之前说出,贾芸不好再提,哪怕是暗示,从他的身份地位来看,也不适于主动提。贾宝玉这方面,这两三个月内就算不是完全也是基本把贾芸忘光光。除了上文他说的“我怎么就忘了你两三个月”,回看宝玉那天说“明儿你到书房里来,和你说天话儿”,结果贾芸两次找宝玉都吃了闭门羹。文中解释道“他原是富贵公子的口角”,说过后并不放在心上。退一步说就算记起,他敢真的认比他大四五岁的贾芸为干儿子吗?贾政肯定要骂他,保守的王夫人也不会同意,只是不会像贾政那样严厉而已。那天没真的认干儿子,如果不是随口开玩笑,基本上就是闪念过后怕贾政和王夫人的责骂,放弃了那个想法。
到第二次会面结束,干爹是没有认成。
但是到了第37回,贾芸送了两盆海棠花加一封信,信开头赫然写到“不肖男芸恭请 父亲大人万福金安”!当面不敢提认干爹之事,称宝玉为叔叔,书信里却称宝玉为父亲!
或有人说,第二次见面到写信之间,有没有可能贾宝玉比较明确的认了贾芸为干儿子呢?可能性也不能绝对说没有,但是首先越往后,贾芸越难暗示贾宝玉。贾宝玉自主记起的可能性越小。就算记起,这事情越放冷,贾宝玉自己越不好意思重提,同时贾政和王夫人的潜在反对并不会减少。所以可能性实在很小。
至少从两个方面能够看出来,贾芸是个伶俐乖觉,头脑灵活,有些圆滑的人,其实是3+1个,最后一个把握相对少些。
第二,贾芸巧妙的利用坠儿充当和小红通讯的信使,这个比较简单,不细说。
第三,贾芸很注意观察周围环境,有心认人也很会认人,待人接物会因人而异。
第26回:贾芸看时,只见院内略略有几点山石,种着芭蕉,那边有两只仙鹤在松树下剔翎。一溜回廊上吊着各色笼子,各色仙禽异鸟。上面小小五间抱厦,一色雕镂新鲜花样隔扇,上面悬着一个匾额,四个大字,题道是"怡红快绿"。贾芸想道:“怪道叫`怡红院',原来匾上是恁样四个字。”正想着,只听里面隔着纱窗子笑说道:“快进来罢.我怎么就忘了你两三个月!"贾芸听得是宝玉的声音,连忙进入房内。抬头一看,只见金碧辉煌,文章闪灼,却看不见宝玉在那里。一回头,只见左边立着一架大穿衣镜,从镜后转出两个一般大的十五六岁的丫头来说:“请二爷里头屋里坐。”贾芸连正眼也不敢看,连忙答应了。又进一道碧纱厨,只见小小一张填漆床上,悬着大红销金撒花帐子。…………
说着,只见有个丫鬟端了茶来与他。那贾芸口里和宝玉说着话,眼睛却溜瞅那丫鬟:细挑身材,容长脸面,穿着银红袄儿,青缎背心,白绫细折裙——不是别个,却是袭人。那贾芸自从宝玉病了几天,他在里头混了两日,他却把那有名人口认记了一半。他也知道袭人在宝玉房中比别个不同,今见他端了茶来,宝玉又在旁边坐着,便忙站起来笑道:“姐姐怎么替我倒起茶来。我来到叔叔这里,又不是客,让我自己倒罢。”
注意观察周围环境这点不必多说,仔细阅读上文能感受到。对镜后转出的两个丫头贾芸“连正眼也不敢看”,给人柳下惠第二的感觉。但是当另一个丫头端茶给他,可谓近距离接触,他“眼睛却溜瞅那丫鬟”?!或者是余光扫到怀疑是袭人,或者担心是某个怡红院大丫鬟给他倒茶,贾芸溜瞅一下。这人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显然头脑灵活
至于认人,“那贾芸自从宝玉病了几天,他在里头混了两日,他却把那有名人口认记了一半”。贾芸植树期间遇上宝玉被魇,从植树工地调到了王夫人的上房内(疑似是上房外?但原文如此)带着小厮值夜班。第四天僧道来了,用不着男人,贾芸又植树去了。应该是这段时间内记认了很多来王夫人上房的丫头媳妇婆子等。贾府人丁兴旺,“有名人口认记了一半”一点都不简单。男女管家小厮男仆丫环婆子媳妇奶妈一大堆,无心认的当然记认不了,有心的也未必认得。比如说贾政不认识袭人,王夫人不认得晴雯,贾宝玉不知道小红。就说小红,来怡红院比宝玉还早,有几分姿色,心灵嘴巧,也有飞上枝头的野心,贾宝玉又是一个关爱年轻美女的公子,在小红给宝玉倒茶之前,宝玉居然不知道院里有这样一个丫头!
第四,这个是个疑似的证据,就是贾芸带着小厮们在王夫人上房内看守这件事。
贾芸在大观园东北角植树期间,宝凤被魇,不知道谁下了一个奇怪的命令:把贾芸调到王夫人上房内值夜班看守两人。按理说贾芸应该说明自己正植树呢,让别人去吧。但是事实上贾芸去了。从贾芸的角度看,他愿意接受这项工作疑似有三个原因:一是想见小红,第一次见到小红时他已知道小红是贾宝玉的丫鬟。二是讨好宝玉。三是增加一笔收入。
26回的文字确实写到了贾芸在值夜班时多次看到了小红,“贾芸带着家下小厮坐更看守,昼夜在这里,那红玉同众丫环也在这里守着宝玉,彼此相见多日,都渐渐混熟了”。贾宝玉和贾芸第二次见面时贾宝玉表示了感谢,“宝玉道:“大好了。我倒听见说你辛苦了好几天。”贾芸道:“辛苦也是该当的。叔叔大安了,也是我们一家子的造化。””报酬没有写到,但是肯定有,当初贾芸接受调动也肯定认为会有报酬。
可能为了这三个原因,贾芸接受了调动,同时植树的二百两不会少一分一毫。当然这是我的猜测,但是也有一定把握,三个原因怎么也有一个是贾芸考虑到的,比如说报酬。
从以上几点,能看出来贾芸不是87版那两个场景里塑造的那种不圆滑不世故,不懂社会潜规则的年轻人,相反,他是个“伶俐乖觉”,头脑灵活,甚至有些圆滑的人。
补充一些贾芸贿赂凤姐的细节,其实在说那一大通关于冰片麝香来历的谎话之前,贾芸已经把高傲的凤姐哄开心了:
“正说着,只见一群人簇着凤姐出来了。贾芸深知凤姐是喜奉承尚排场的,忙把手逼着,恭恭敬敬抢上来请安。凤姐连正眼也不看,仍往前走着,只问他母亲好,"怎么不来我们这里逛逛?"贾芸道:“只是身上不大好,倒时常记挂着婶子,要来瞧瞧,又不能来。”凤姐笑道:“可是会撒谎,不是我提起他来,你就不说他想我了。"贾芸笑道:“侄儿不怕雷打了,就敢在长辈前撒谎。昨儿晚上还提起婶子来,说婶子身子生的单弱,事情又多,亏婶子好大精神,竟料理的周周全全,要是差一点儿的,早累的不知怎么样呢。”
凤姐听了满脸是笑,不由的便止了步,问道:“怎么好好的你娘儿们在背地里嚼起我来?" ”
从“连正眼也不看,仍往前走着”,到“听了满脸是笑,不由的便止了步”,只是贾芸的几句话的距离。
然后就是贾芸为了凤姐接受贿赂自编了一大篇谎言,结果呢?“凤姐正是要办端阳的节礼,采买香料药饵的时节,忽见贾芸如此一来,听这一篇话,心下又是得意又是欢喜…………”
从满脸是笑到又是得意又是欢喜,贾芸的嘴上功夫不可小视。
事成之后,还有一个小情节,“凤姐半晌道:“这个我看着不大好。等明年正月里烟火灯烛那个大宗儿下来,再派你罢。”贾芸道:“好婶子,先把这个派了我罢。果然这个办的好,再派我那个。”凤姐笑道:“你倒会拉长线儿……””这个不必再分析了吧。
87版倒是把这些情节基本都拍了出来,但是前面两个场景把贾芸描绘成一个不懂贾府潜规则的愣小伙,前后不一致。
事成之后,还有一个小情节,“凤姐半晌道:“这个我看着不大好。等明年正月里烟火灯烛那个大宗儿下来,再派你罢。”贾芸道:“好婶子,先把这个派了我罢。果然这个办的好,再派我那个。”凤姐笑道:“你倒会拉长线儿……””这个不必再分析了吧。
87版倒是把这些情节基本都拍了出来,但是前面两个场景把贾芸描绘成一个不懂贾府潜规则、棱角分明不圆滑的愣小伙,与小说描写不一致。
逻辑很清晰,赞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