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达 Wanda (1970)
旺达的获奖情况 · · · · · · ( 全部 )
- 第31届威尼斯电影节
- 帕西内蒂奖 最佳外国电影
- 芭芭拉·洛登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旺达的影评 · · · · · · ( 全部 31 条 )
杜拉斯&卡赞对谈:《旺达》中有奇迹
【译者按】本文节选自1980年12月号的《电影手册》(第318期),英文文本由Esmeralda Barriendos翻译,收录于庞培法布拉大学出版的期刊《Comparative Cinema》 第8期 。1980年夏天《电影手册》同杜拉斯合作推出了题为《 绿眼睛 》(Les Yeux verts)的特刊,同年11月初,卡赞为...
(展开)
唐·德里罗谈《旺达》:远处的女人
【译者按】本文为唐·德里罗所作,题为《Woman in the Distance》,刊登在文学杂志《Black Clock》第四期(已停刊),可以在 这里 看到原文。唐·德里罗非常敏锐地探察到了《旺达》的气质,他在标题里就提到「距离」这词,一如杜拉斯所言「这里,间距消失了」(这是巧合吗?)...
(展开)
关于《旺达》,一次闺蜜间的谈话
((以下是我和最好的朋友@蓦兰,围绕电影《旺达》的聊天记录。因为只是把聊天时说的话合在一起(删去了一些嗯嗯嘻嘻的闲聊),也没有明确的主题,所以阅读起来和真正的影评观感会相差很大。 文中的观点只代表我们个人的看法。前三分之二是我的部分,基本上只是对之前写的短评...
(展开)
“再不可能有洛登执导的第二部电影了”|影评翻译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970 年,演员芭芭拉·洛登首次担任导演,推出自己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电影《旺达》,并在同年威尼斯电影节上成功摘得“评论家奖”。然而,除此之外,旺达在此后近三十年里被人们或有意或无意地淡忘了。女主演兼导演洛登也在 1980 年 9 月 5 日去世,那一天正是她打算去法国参... (展开)没想到这种无助的眼神对我影响这么大。
重温之前我看了《雌雄大盗》。没有觉得任何相似的地方,除了一男一女一公路外,没想到美国片也可以拍的不好莱坞,美国片也能够打动我的心。 出乎意料Barbara Loden是导演兼编剧与一身,查了下imdb算上TV剧大致也有近十来部片子。更没想到她竟是Elia Kazan的妻子还有过一个孩子...
(展开)
> 更多影评 31篇
添加新讨论
讨论区 · · · · · ·
这样来看加洛的水牛城66还蛮有意思的 | 来自Don Tequila | 2024-09-26 00:25:33 | |
求 | 来自marjorie | 2 回应 | 2024-08-11 18:48:56 |
求中文字幕!万分感谢 | 来自豆友 | 18 回应 | 2024-04-21 18:00:24 |
CC花絮 | 来自路米內 | 3 回应 | 2022-02-17 18:36:31 |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 (Viking)
- 【豆瓣冷门佳片】8.4-8分|评分人数<5000 (影志)
- 《视与听》250佳(Sight & Sound Poll 2012 Critics’ Top 250 Films) (木卫二)
- 英国《视与听》杂志评选影史上被忽略的75部佳作 (mecca)
- Jonathan Rosenbaum的美国电影TOP100 (路人X)
订阅旺达的评论:
feed: rss 2.0
旺达的短评 · · · · · · ( 全部 1973 条 )
52 有用 c. velasquez 看过 2019-10-07 21:57:12
可以看作一个美国的女性主义的赤裸生命/牲人(homo sacer)文本,女主在经济上没有财产,在政治上“you're not even a citizen of US”,新闻里查无此共犯;没有容身之所,没有责任感,没有理想,甚至没有尊严,一无所有,一无是处(对于家庭和社会),无地自容,自生自灭,唯其柔软无害的女性特质吸引着狼性的男人从她身上汲取所需而后抛弃,她大多时候逆来顺受地承受一切,以寄生的方... 可以看作一个美国的女性主义的赤裸生命/牲人(homo sacer)文本,女主在经济上没有财产,在政治上“you're not even a citizen of US”,新闻里查无此共犯;没有容身之所,没有责任感,没有理想,甚至没有尊严,一无所有,一无是处(对于家庭和社会),无地自容,自生自灭,唯其柔软无害的女性特质吸引着狼性的男人从她身上汲取所需而后抛弃,她大多时候逆来顺受地承受一切,以寄生的方式暂时脱离“无”的生存状态,沉浮不定,但逃逸出常规秩序后这里没有解放/蜕变/弥赛亚,像一种宇宙论:从虚无中来(女主开片从沉睡中醒来),到虚无中去(结尾女主神色迷茫的定格镜头),观众不禁思考其何以至此,如果说赋税的盘剥、家庭的重负(姐姐便是另一个她)、男性话语权的支配(如影随形)是“负”,有物质欲望而依附于男性的她只能悬停于负与无之间,生与死之间,这何尝不是一种普遍的困惑 (展开)
84 有用 黄小邪 看过 2011-09-25 10:26:00
16毫米拍摄,冲印成35毫米放映。影片在独立电影圈很受好评,但丈夫伊利亚•卡赞强烈反对令她未能继续拍片,48岁即因乳腺癌去世。故事有一点像《邦妮和克莱德》,女性漫游则令人想起路易·马勒《通往绞刑架的电梯》(1958)和瓦尔达《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1962)。结尾有力,静止影像与流动音乐的对比。
64 有用 TWY 看过 2019-03-08 23:38:50
独立电影的理想形态,极有生命力的影像,洛登在这份低成本的“自由”空气中也注入了强大而虚无的悬念,纪录片似的摄影机时时刻刻抓住着环境:如黑海般的煤矿中一个缓缓走着的白点、电影院门牌的红色---意面酱的红色---一直到红色汽车、噪点中模糊的光影、孤零零的冰淇凌...... 看着洛登的脸,虽然是颓丧着的挣扎着的生命,但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啊。
61 有用 米粒 看过 2018-07-25 10:42:15
70年代的美国电影有着一脉相承的颓丧、绝望、无所求也无所适从的特质。倒并不觉得是女性主义电影;两个主角一个一根筋到处闯,一个无处去到处流浪,在这种境遇的相逢也绝不意味着能互相拯救,只是恰好在没有尽头的路上结伴走一段罢了。洛登不仅是好导演,更是极优秀的演员啊
43 有用 土豆就土豆吧 看过 2010-04-03 16:58:51
没想到那种眼神的无助对我影响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