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易为什么丧失警惕性的原因,李安在有一篇题为“Ang Lee discusses ‘Lust, Caution’ with Jennifer Meri”的采访中的说法可以参考一下。他把王佳芝麻痹了易先生的原因归结为她在性方面表演的很出色:“Sex is performance, after all. And Wong s such a good actress she passes the scrutiny of the interrogator.” 我觉得易虽然多疑,但是人很难24小时随时保持警惕,老吴的台词里也说过他是老色鬼。
对于易为什么丧失警惕性的原因,李安在有一篇题为“Ang Lee discusses ‘Lust, Caution’ with J
对于易为什么丧失警惕性的原因,李安在有一篇题为“Ang Lee discusses ‘Lust, Caution’ with Jennifer Meri”的采访中的说法可以参考一下。他把王佳芝麻痹了易先生的原因归结为她在性方面表演的很出色:“Sex is performance, after all. And Wong s such a good actress she passes the scrutiny of the interrogator.”
我觉得易虽然多疑,但是人很难24小时随时保持警惕,老吴的台词里也说过他是老色鬼。
我觉得导演虽然没有直接讲,但是有一些信息给的挺清楚的,易至少在刺杀的时候还是没有策反。
我反而就是因为军火案,觉得电影不可能设计易被策反,因为军火后面以后再也没提到过,放在易和重庆在接洽的背景下就很奇怪,有一种挖了坑没填的感觉,所以我认为军火的作用就是说明易对重庆和日本都有戒心。
我没说他被策反啊😂,我说了好多次了,我是说他在周旋,当时是吴私下默许。
虽然易生性多疑,但是电影里老吴也说他是老色鬼,所以色令智昏也不是不可能,人本来也很难随时保持高度警惕
军火后来怎么没提到呢,开头易从牢房出来,张就在说军火,别忘了这就是结局的那一天
我是说没提到重庆和军火的联系,电影里只能看出来日方对易有戒心,完全看不出来重庆和易在洽谈关于军火的事
但是电影根本看不出来是吴私下默许
就是日本对易有怀疑我是肯定的,但是日本对易有怀疑不表示易和重庆有接触啊,易要背刺日本又不是只有这一条路
突然发现好像除了这场在街上走,电影里面易在上海没在暴露的室外场所出现过。
他和吴不是一起吃饭吗?吴说他还有价值。
他是看日本要垮台了,为自己谋求出路
吴也是特工,跟他一起吃饭不代表吴是用的真实身份啊
总之我觉得如果不是重庆指使的刺杀,电影叙事就有问题
看最后张秘书的话,吴易张应该都是认识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设计成刺杀是吴指使的,对电影的内涵有什么升华吗,为了反转而反转是俗套的谍战片
反正电影没交代清楚
是重庆就有升华了吗?所谓宏大叙事就是上层利用学生过家家似的实行的刺杀?
再说陈冲说过电影不想阐述易的zz观点
就是像李安说的那样:“女人一个不合作,那么一点点的东西,你觉得好像中国八千年的父系社会这种结构突然被抽掉一根铆钉,好像整个就瓦解了……”要是换成老吴为了私心,那老吴和王佳芝不差不多吗,没有什么对立关系
我也没说易的zz观点啊😂,他就为求自保而已
当然这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电影里面根本没交代是老吴指使刺杀的
为了自保选择哪一方,也是一种zz观点
就是易在电影里的作用就是为了让王佳芝爱上罕见、放走罕见,别的剧组都没仔细考虑过
本来这一段话和电影就不能完全对应啊,就电影的情节看瓦解了什么?刺杀没成功?还牺牲了自己和自己的同学们?
我就是感觉,这部电影按李安的话说是想讲女性心理的,但是很多人就喜欢去分析易的zz观点,好像就想把这电影弄成一个到底是讲男人的事
所以很多人不能get到李安那个脑回路
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挺复杂的,可能各方面都有涉及到,不单单就是王的事,因为易在里面确实很神秘。
但是就从电影本身分析,电影根本没交代刺杀是老吴指使的,所以如果设定真的是这样,这电影就变成叙事不合格的电影了
我觉得这电影其实不复杂,关键是李安的观念太另类了,导致正常人难以get到他的意思,我也是看了很多采访才了解到的
其实有时候我也觉得故事就是看起来的那样,但是吴确实太阴险让我总感觉他要做什么😂,从这条暗线看确实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但直接忽略这条有些地方也怪怪的,也都没说清楚。
有一篇论文“女人作為隱喻: 《色|戒》的歷史建構與解構”,可以看一下,我觉得和李安的有一些表现是符合的
我是说电影表达了蛮多东西的,从各个角度表达了人性。
我觉得设计吴的妻儿被杀可能是表现吴对个人情感的克制
对,我是感觉它表达的东西多,但剧情本身没那么复杂
很多电影里的细节,真正的用意大家很难猜到。我举个例子,王佳芝在杯子上留下口红印的桥段,几乎所有影评人都认为这说明她露馅了,因为那个时候的贵妇不会让口红印留在杯子上。我也觉得这种推测很符合逻辑,但是其实不是这样,李安在《鲁豫有约》里说这是因为他觉得口红印很性感,还有一种怅然的感觉😂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第一段床戏易先生对王佳芝施暴那里很多影评人说这是搜身,但按照梁朝伟自己的说法,这段就是Rough sex,因为易先生觉得王佳芝不像三年前那个样子了,所以他很生气。
我觉得这两种意思好像都有
刚刚看了这篇论文,它的重点是爱国主义在整部电影里面的解构,分析得挺好的。我现在不想纠结是不是吴私杀了,因为其实无论是不是私杀,都是上层用意识xt操控他们。另外论文也提到易的罕见形象可疑,他周旋在国共汪日之间,电影借由麻将戏让他的形象忠奸难分。
我认为这是因为历史上的罕见本来就很复杂,他们的价值是错乱的
我举个例子,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据说李安参考过这本书)里写,“上海虽然表面上杀来杀去,而背地里则声气互通。汪方特工,既要除日人的疑心,又要获得重庆的谅解,被杀者并非一定是国/贼,或是顽敌,而是行动人员的工作表演而己”。
我之前也认为电影可能对易的zz观点有深入的思考,但是后来看了很多采访再结合电影里的内容,感觉电影就是把这方面模糊化处理了,其实不是重点,电影的重点就是台版海报的slogan😂
是哪张呢
这样看来军火案很可能就是来表现易的暧昧立场这也和王蕙玲说那时候汪和重庆暗中有联系对得上。而不论是在香港还是上海鼓动刺杀的人都是利用别人达到目的,而自己却没有牺牲,受害的只有天真的学生。
我怎么觉得汪和重庆有联系,反过来也可以说重庆和汪有联系。就像王蕙玲说完那句话以后说的话不是易向重庆靠拢而是邝和老吴向汪靠拢……
而且我觉得军火本来就是给重庆的,所以设计易抢走重庆的军火肯定不是想表现易和重庆的勾兑。倒是胡某成的有一段经历我觉得代入进去更说得通,就是他在日本投降后企图自立,对抗重庆和投降后的日本。
那张海报上面有两句话,一句是“今年中秋,真爱无罪”,还有一句是“色易守,情难防”。当时李安连汤唯在台湾的首映礼穿什么衣服都要管,海报上的宣传语肯定也是他满意的
我倾向于电影没有想表现易和重庆有谈判。因为剧组如果有这种设计,那王蕙玲在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应该会自然而然提到易和重庆的联系,结果她对此只字不提,反而说的像邝和老吴要变成罕见一样。除非她刻意隐瞒,但这跟色戒剧组喜欢解释的作风又不太符合。还有就是电影里有交代的易和重庆的关联只有易抢走了重庆的军火,我觉得这难道不是说明易和重庆关系不好
我没说易要和重庆勾兑😂,我现在已经完全不纠结这个事儿了,感觉只是表示一种模糊的立场,我说王蕙玲说那句话和军火案对得上,也是说表面上的罕见但其价值错乱的意思。昨天看了那篇论文突然觉得明白了你一直说的解构ag主义,就无论是邝还是吴还是背后的重庆,行动表面上都是以ag为名(虽然话剧小组里面的人也是各有各的心思并不完全是ag哈),但是两次行动无论是手段还是结果,受害最深的却是王,所以她最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这场ag戏的结局,表现出她的反抗,最后话剧小组团灭更是对以ag为名操控年轻人的讽刺。
我同意你的看法。还有我觉得看王蕙玲举的例子,她可能想表达罕见和重庆都是价值错乱的。
有道理。感觉你确实看了很多有关色戒解读的资料,我也去了解了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那本书,也打算看一看。谢谢你和我讨论这么久😂
你也给了我不少启发😊
这个up的拉片真的很强很强
非常好
看完了解说又开始了第二次观影,最近一周都在研究这个,迟迟走不出来啊
太佩服拉片的这个up主了,更加理解了一些地方
我也觉得就是过度解读,就连这篇影评截图的部分我都看不下去,过度太多了,完全偏离影片的主线
是的,这个电影的名字就暗示了这位的过度解读,本来故事没那么复杂,就是一个人性的抉择和讽刺
我倒是觉得导演不认为放走汉奸是对的,他是在讽刺为爱放走汉奸最后被汉奸杀了这个结局,所以电影叫色戒,王选了色就是死,易选了戒
我看李安的采访,感觉他是理性上认为放走汉奸是错的,但是感性上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相比小说,电影里男女主的感情更深,也增加了更多表现易杀了王是迫于无奈的内容。我记得饰演马太太的苏岩曾经说过易杀了王是因为张秘书在监视他。
如果是按照他说的,这电影跟“色”好像根本没关系🤣
投诚感觉是说得通的,因为也不是易本人抢的,而是易代表的势力,从老东家这边带着东西去新东家,是投诚的正常流程,正因为本来重庆应该收到而没有收到,易从老东家那里带着去了,没耽误事,这才是投诚吧。
而且如果易不是投诚成功的话,好像说不通他去取钻戒的时候为什么会那么放松(真的很反常,就算他对王佳芝没警惕了,他为什么会对周围环境也没有了?而且王佳芝不自然的地方有好几处,他都注意到之后又仿佛确定不会发生任何事一样给无视过去啦。不过这也许也不算什么,毕竟那晚他也跟着王走到门口了,其实他有很多次可以被干掉,他也没时时刻刻都警惕到那个程度,可笑的也许就是那么多次机会都没人下手。
还是想礼貌请问下,和李安透露出来的矛盾之处是哪里呢,现在觉得这个故事确实可以从不止一个角度得出自洽的结论。
我现在一想觉得电影里面军火是日方抢的还是易主动抢的不是关键,最主要的是在易打算投靠重庆的情况下,他肯定要把军火给对方,但是电影里完全没有交代易把军火给重庆,或者他想把这么做。所以更合理的是电影只设计了易和日本有隔阂,没有设计易想投诚重庆,不然就好像挖了一个坑没填上一样。
李安在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里说过“如果考试绝对正确答案,她(王佳芝)应该把易先生杀了,绝对不能放他走”。但是如果易投诚了,在这个时候杀了他显然是弊大于利的,因为易活着还能帮助到抗日,如果他死了或许会换上更亲日的部长呢,总之是给局面徒增混乱。就算要审判他以前的错误,也应该在抗战胜利后吧。从历史上来看投诚了重庆的罕见也都是在抗战胜利后才被sha的。所以我觉得更合理的解释是电影没有设计易投诚重庆,不然李安总不至于考虑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杀了他并不正确吧。而且他说这句话的前面说的是“我很怕,因为我都觉得王佳芝做的是一个绝对错误的事情,可我真的很同情她。怎么办?这里面有道德的成分,有挣脱……”说明确实是以他的视角,而不是以王佳芝的角度而言。
对于易为什么丧失警惕性的原因,李安在有一篇题为“Ang Lee discusses ‘Lust, Caution’ with Jennifer Meri”的采访中的说法可以参考一下。他把王佳芝麻痹了易先生的原因归结为她在性方面表演的很出色:“Sex is performance, after all. And Wong s such a good actress she passes the scrutiny of the interrogator.”
我觉得易虽然多疑,但是人很难24小时随时保持警惕,老吴的台词里也说过他是老色鬼。
不太同意王最后不吃药的理由
有没有资源!
突然简单下来真有点不习惯哈哈哈,也许前面那些被他注意到的反常也只是用于铺垫挑开之后他跑得快。
这个也有道理
他的解说超级好
看完解说,感觉这电影没看过一样。
我认为这个有好处,但如果仅仅把这一项作为投诚的砝码来说比较没诚意。好比别人抢走了我的东西再还回来,我还要感谢他吗,这不是我应得的嘛。当然对这一点的看法可能因人而异,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易要投诚,他肯定要把军火还回去,但是电影里面完全没有表现出来他把军火还回去或者想把军火还回去。在电影设计了易投诚重庆的情况下,这样就好像挖了一个坑没填一样,悬念铺垫的不到位,伏笔也没圆上。但是在电影没有这么设计的情况下就合理一点,军火的这一段可以理解为只是体现易不完全忠于日本。
易投靠重庆的推测如果单独来看尚算自圆其说,但是和整部电影的内容比照就显得不协调了。就像你说日方汉奸投诚,重庆当然乐见其成。那易投诚了重庆就不会刺杀他了,最后又是谁要刺杀他?当然有很多种思路可以圆回来,但是电影里面完全没交代清楚。所以如果剧情是易投靠重庆的话,那这电影在叙事上其实是不合格的。包括李安自己的一些说法,和易投诚重庆的推测也是很不协调。比如他在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里说过“我很怕,因为我都觉得王佳芝做的是一个绝对错误的事情”“如果考试绝对正确答案,她应该把易先生杀了,绝对不能放他走”。但是如果易投靠了重庆,那他们的“绝对正确答案”就不是在这个时候杀了易,而是到胜利后再清算他,历史上投靠重庆的罕见往往也都是抗战胜利后才被清算的。当然有人可能会说王佳芝不知道,但是李安的说法明显是出于他的视角而不是王佳芝的视角。他总不至于考虑不到易投诚重庆的情况下在这个时候杀了他并不妥,所以我觉得大概率是剧组没有这么设计。
原著写的就是易在陪王佳芝取戒指之前去做某件事,这不是李安特别安排的。
1. 易在王唱天涯歌女的时候的反应其实不能等同于他的zz态度有转变,如果去看胡兰成等罕见的文章,就会发现他们很多人心里想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
2.电影里只交代了老吴的妻儿是被易杀的,其余都是up主脑补,电影里并无确切信息。
3.李安说“绝对正确答案”是杀了易,还说王佳芝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绝对”有“不受任何限制的”之意,如果易投诚了,王佳芝的做法只能说结合她的视角是错误的,属于相对错误,说绝对错误是不合理的。而且如果是你所说的那种情况,一般性思维会觉得老吴的问题很大,但李安只字不提老吴对结局的影响。
4.电影开头没有这句话,而是“搬到西天,要吃西北风咧”。
5.台词里提到重庆军火次数并不多。而且我也觉得这一段是有意为之,就是为了说明易不完全忠于日方。
打仗期间确实是以实际利弊为主,可是以后战争结束了呢?如果易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诚意,那他在战争结束后失去了利用价值,不就很容易被清算吗?
易对日方有二心在电影里面是有体现的,可是对日方有二心不能直接等同于他想投靠重庆,因为他要找后路不止这一个选项。
其实有一个和易投靠重庆论有冲突的地方很明显,也很另类,就是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像你所说的,在易投诚了的情况下,易缺乏防备是因为他也是重庆的。可是这跟《色|戒》这个名字有什么关联呢?“色”对易的影响体现在哪?反观在易没有投诚的情况下,王佳芝麻痹了易的原因就是李安那个说法,她在性方面表演的很出色,完美契合题目……
我觉得分析电影需要考虑到李安对原著的侧重点,因为他说过“我们基本尊重和保持故事原貌”(新京报)。那李安是怎么看待原著呢?他在外滩画报的采访里说:“我在读完《色•戒》后第一反应是,她怎么可以写这样一部小说,王佳芝怎么可以放走罕见。但是我掉进了她设置的陷阱里,经过了一两年的挣扎和痛苦,我不知道中国人看了之后会有什么感觉,我本身也很恐惧。我也从来没有用女人的性心理去看男性社会。对我来讲,这是非常大的挑战。”可见李安对这个故事最大的认知就是王佳芝冒天下之大不韪地放走了罕见。那他有没有可能在电影里改编成“易是被策反的罕见,王佳芝冒天下之大不韪地放走了她视角里的罕见”这样的剧情呢?我认为可能性不大。首先他基本尊重和保持故事原貌,那就不大可能把他对故事的首要认知改了。其次如果电影里设计了易被策反,他说到“王佳芝怎么可以放走罕见”,正常来说应该会再说到电影里有什么不同,或者他对小说有什么新认知之类的,而不是就扯到女人的性心理和男性社会了。还有陈冲在成都商报的采访里说过:“《色,戒》并不想阐述易先生的zz观点和他理想死亡的过程,只是想让他在这特殊规定情境中遇到王佳芝。”按照这个说法,易在电影里的作用其实就是达成王佳芝放走罕见的剧情,他的具体zz观点不重要……这和李安重点提到用女性的性心理去看男性社会也是呼应的。
比如像胡兰成那种情况,或者参考陈冲的话,电影里面处于一个薛定谔的状态,没有确定过
并不是不投靠重庆他就会百分之百被清算啊,他可以逃到国外去
其实你对剧情理解有偏差,是因为对李安想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有偏差。如果仔细看那段话会发现,他没有说女性不配合的力量“很微小”,反而是“很巨大”。而且他也没说过电影的重点是反应父权的虚伪和反战。这部电影只是探讨了女性的性心理,并没有对父权有多么深刻的反思。李安自称不是女权主义者,怎么拍的出来那种主题呢?按照他的话说,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人应该摆在第一位”(华尔街日报),“一个好女孩想演出坏女孩,后来好像坏女孩才是更真实的自己,只有透过演戏才能触碰我们都不敢面对的自己,这个主题对我非常重要。”(凤凰网)。
除了李安的一些说法,还有一些地方我有不同意见。比如你说如果没有投诚,就是“父权世界突然回心转意不再利用女性反而真的要让女主的所有付出予以回报”。可是在易没有投诚的情况下,易和重庆方为什么就是不再利用女性了呢?为什么就有对女主的所有付出予以回报呢?易为了自保要王佳芝的命,老吴没有完成对王佳芝的承诺寄信给她爸,这两点在投诚和不投诚的情况下都是一样的,所以,在易没有投诚的情况下,他们还是在利用女性,还是没有对女性的付出予以足够的回报。
易那个名字里带成字的原型就是这样啊……
我一直都说军火是有意义的啊,体现易对日方有二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价值错乱。他没有防备,按照李安的说法就是王佳芝用性麻痹了他。反过来说如果易投诚了,那他没有防备应该是因为他投诚了,那为什么李安要说王佳芝用性通过了易的审查这样的话。
从故事的中心思想来说,李安在这部电影里面想探讨的重点其实是人性和大义的衡量(参考华尔街日报)。所以在高潮部分,王佳芝的选择,应该是一个选项代表人性,而另一个代表大义。但是如果是易投诚了的情况,就形成了一种倒错——王佳芝做了一个离经叛道的选择,结果在客观上反而对大义是无害的。这样一来,剧情给人的感觉好像更多的是表达战争的混乱,虽然李安所说的那个重点和这没有直接冲突,但体现的很模糊。而从电影画面的呈现来说,如果是易投诚了的情况,很难解释为什么电影完全没有交代易打算把军火还给重庆,也没有交代易给过重庆其他好处。而且从头到尾这条线都是一条需要靠脑补的暗线。电影重要的不就是恰当地呈现剧情的起承转合,带动观众的情绪吗。好比少年pi是两层故事,但是电影最后也明确点出了另一层故事。倘若色戒那么设计,一直没有明确点出另一层故事,那是把拍电影变成让人猜哑谜了。王蕙玲也说过,李安在她写剧本的时候交代过“这故事没有这么艰难,还是要让观众看得懂”。
1.李安看完原著的第一反应就是“她怎么可以放走罕见”,(在易没有投诚的情况下)她留下了罕见,怎么可能算对大义无害?要是无害的话,台版的电影海报上为什么要写“真爱无罪”?
2.我假定的并不是易不知道王是重庆的人。而是他知道,但是他认为王不会害他或者怎么样。
3.第一场床戏易对王施暴并不是很多人推测的搜身,按照李安的话说,这一段就是S//M(参考志☁️饭局)。动作是梁朝伟自己想的,他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解释原因是因为易一直都很想念三年前和王吃饭的那个时刻,但是王变了一个样子,所以他就很生气。
4.易听天涯歌女哭了,是因为他良心未泯。但是不少罕见都是知行不一,胡兰成这个彻头彻尾的大罕见还写过抗战胜利像是天亮了这样的话呢。
5.我说过,取戒指前易有事是原著的设定,并不是李安改的。难道你觉得原著易也投诚了?
我当然知道时间线,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易投诚了,那他对王放下戒备应该有两个原因,开始是因为性,后来是因为重庆的关系。为什么李安只说了一个呢?除此之外,设定易投诚必定会给电影带来另外的意义,比如你说的反战和表现父权的虚伪,但是李安不仅没有说过易投诚了,也没有没有提到过和易投诚相关联的内涵,好像根本不存在这个设定一样。还有王蕙玲在提到汪方和重庆有交集的时候,对易想投诚重庆只字不提,只提他从“英挺青年”变成“鼠相”,反而说邝和老吴有可能变成易那样。其实剧组在各种中文英文的采访里一五一十地解释过很多大大小小的地方,小到口红印是什么意思、第一段床戏易为什么打王、王为什么有腋毛,大到易爱不爱王、易知不知道王的身份之类,乃至于电影的中心思想。如果电影中有易被策反的情节,为什么这么关键的一点他们全都忽略了呢?甚至陈冲还说电影不想阐述易的zz观点,王蕙玲在谈到相关话题的时候仍然没有提到这一点。如果说是剧组想制造悬念,那为什么他们对电影里别的很多地方都可以详细解释,就这点不行呢?
说得好对!针对有无策反成功这个点,有没有可能王佳芝从来没想过要策反易先生,也从来就不知道易先生被策反了,只有老吴从名片看出来了易先生要投诚了——所以要速战速决。而且另一位反对投诚说法的友临也一直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易先生取戒指前后的态度反差。。
向大神学习,帮助我电影审美up up
我也看了,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
感谢这个up,以前只是觉得好看,忘不了,触动很大,但是不知道原因。他让我看到了李安的悲悯,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它是最好的电影!
刚看完,后悔那年给这电影打了3星,完全值5星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