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作品里面十分赞赏这两个人在历史上的表现,从他们的经历就可以看出他们与本部作品的主角十分的相似。
岳飞尽管百战百胜,但还是被自己人所害,尽管手握重兵,明知道可能被害死却依然被 召回。杨威利的境遇与岳飞极为相似,除了死法不一样,其他的都差不多。
莱因哈特与杨威利正好相反,手握重兵后当仁不让,有掌握天下的实力后绝不放过机会。他与曹操太像了。
日本人可以说非常喜欢岳飞与曹操。一个是集美德与兵法与一身的完美武士,一个是德川家康一样的奸雄。
另外说一句,大家有没有发现,《银河英雄传说》的某些情节与《三国演义》很像,可以说就是改编版的《三国》。
最赞回应
田中说过,他最希望借银英传达的是多样化的价值观(大意),两位主角虽然在思想、作风上有很大差异,但在核心理念上却有高度共鸣:
……在另一方面,两人也有共通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厌恶鲁道夫大帝以来统治人类长达五世纪的高登巴姆王朝。无论是莱因哈特或杨威利,都深恶痛绝门阀贵族的支配体制,并致力消弭财富独占的不平等。他们都期望废除“高登巴姆式的社会制度”,改革桎梏人类、侮辱人性尊严的邪恶秩序。政治的目的不外乎消除不公正,并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关于这点,两人的立场完全一致。当时,大概没有像他们这般彼此尊敬对方的人。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必须用血来实现贯彻各自的主张。
……两者之所以水火不容,非战不可,是因为他们之间那唯一相左的观点——为实现社会公正的权力,应该集中或应予分散?
事实上,不论帝国阵营、同盟阵营还是伊谢尔伦阵营,同一阵营都存在多样化的价值观,帝国高层中有布拉格/李希特这种带有共和主义倾向的人,伊谢尔伦高层中也有梅尔卡兹/先寇布这种一心对谁效忠的人,帝国高层既有军事浪漫主义者,也有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伊谢尔伦有理性的民主主义者,也有凭着侠气和狂醉作战、对民主未必有多大执念、只是不想归附皇帝的人。
PS 田中在访谈中说过,莱因哈特的原型是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和卡尔十二世(瑞典国王,就是小说里玛林道夫伯爵想到的那个流星国王),杨威利是以莱因哈特为标准错开来写的,比如说,莱因哈特是天才型,那么杨威利就设定为经验型,莱因哈特是会对部下提出明确要求,部下做的不够好他也会明白指出的人,杨威利就是不会对部下经常提出要求和意见,但部下必须自己反复去想”我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我做得够不够好“的人,经常需上司告诉你该做什么、有没有做好的人会干不下去。
田中说过,他最希望借银英传达的是多样化的价值观(大意),两位主角虽然在思想、作风上有很大差异,但在核心理念上却有高度共鸣:
……在另一方面,两人也有共通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厌恶鲁道夫大帝以来统治人类长达五世纪的高登巴姆王朝。无论是莱因哈特或杨威利,都深恶痛绝门阀贵族的支配体制,并致力消弭财富独占的不平等。他们都期望废除“高登巴姆式的社会制度”,改革桎梏人类、侮辱人性尊严的邪恶秩序。政治的目的不外乎消除不公正,并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关于这点,两人的立场完全一致。当时,大概没有像他们这般彼此尊敬对方的人。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必须用血来实现贯彻各自的主张。
……两者之所以水火不容,非战不可,是因为他们之间那唯一相左的观点——为实现社会公正的权力,应该集中或应予分散?
事实上,不论帝国阵营、同盟阵营还是伊谢尔伦阵营,同一阵营都存在多样化的价值观,帝国高层中有布拉格/李希特这种带有共和主义倾向的人,伊谢尔伦高层中也有梅尔卡兹/先寇布这种一心对谁效忠的人,帝国高层既有军事浪漫主义者,也有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伊谢尔伦有理性的民主主义者,也有凭着侠气和狂醉作战、对民主未必有多大执念、只是不想归附皇帝的人。
PS 田中在访谈中说过,莱因哈特的原型是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和卡尔十二世(瑞典国王,就是小说里玛林道夫伯爵想到的那个流星国王),杨威利是以莱因哈特为标准错开来写的,比如说,莱因哈特是天才型,那么杨威利就设定为经验型,莱因哈特是会对部下提出明确要求,部下做的不够好他也会明白指出的人,杨威利就是不会对部下经常提出要求和意见,但部下必须自己反复去想”我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我做得够不够好“的人,经常需上司告诉你该做什么、有没有做好的人会干不下去。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