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馄炖的小哥说的情节真的很有意思,有人喜欢吗?
他说,日本打到山海关不叫事,输就输了。从爷爷到爸爸到自己,一直在这里卖馄炖,从元到清,就算日本人来了也得吃饭。最后还是汉人赢了
这就是老百姓,跟李鸿章为国为民抗争砥砺谈判的紧张,这两个情节的张力太精彩了。
在李鸿章眼里,他在为百姓为后世操心,但老百姓早就清楚,无论谁是皇上,自己都是打工卖力,混口饭吃罢了。
卖馄炖的小哥说的情节真的很有意思,有人喜欢吗? 他说,日本打到山海关不叫事,输就输了。从爷爷到爸爸到自己,一直在这里卖馄炖,从元到清,就算日本人来了也得吃饭。最后还是汉人赢了 这就是老百姓,跟李鸿章为国为民抗争砥砺谈判的紧张,这两个情节的张力太精彩了。 在李鸿章眼里,他在为百姓为后世操心,但老百姓早就清楚,无论谁是皇上,自己都是打工卖力,混口饭吃罢了。 |
> 去走向共和的论坛
最赞回应
在当时很多汉人眼中,清兵和小日子都是外来物种
对,同对这个情节有感
是史实,民族国家的概念真正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是在抗日战争的时候
对,同对这个情节有感
是史实,民族国家的概念真正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是在抗日战争的时候
我也贼喜欢这段
老百姓就像锅里的馄饨 一个劲的熬啊 煮呀
是,这句话就连现在也适用
在当时很多汉人眼中,清兵和小日子都是外来物种
大而不倒,没有被文化殖民,鬼子来了不也吃咱这馄饨
特别是内句☞咱不是一直败着呢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卖馄饨的反应说明当时在清政府的统治下大部分老百姓都是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读书认字都是奢侈的。
在哪里可以看啊
一直当奴才还当出了优越感,所以孙大炮说大清国人人有病
清朝的最大问题是民众只知有家,不知有国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