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 短评

热门 最新

2 Comel 看过 2017-12-23 11:33:22

4.5

21 般若死火 看过 2009-01-15 14:29:16

那是火,血液在流淌 一把炽热的剑和一条火红的河流 这是世界末日的痛苦和死亡的折磨 晚上大厅公布的一份手稿记载着生活的神秘苦恼 深夜我独自坐着 我感觉到一种饱含痛苦的呐喊划破荒芜的世界

14 米粒 看过 2015-04-13 11:35:05

沃特金的旁白外加蒙克的书信,道来他的一生,有些意想不到,却实在感觉太好!剪辑比较意识流,重复无数次地闪回幼年患病呕血的片段,以及年轻时短暂的爱情,但这恰好也渲染了蒙克内心的挣扎,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幸运的,而从小就植根的痛苦,或许影像也无法表达,都在画的每个笔触里...

12 巴伐利亞酒神 看过 2014-04-08 00:40:48

画家题材影视作品中的翘楚之作,“纪录片”拍摄手法的传记片。最让人唏嘘的还是克里斯蒂安尼亚的波西米亚人,那群放浪形骸的英年早逝的艺术家。1884年就能从他们口中听到“婚姻是一种合法卖淫”,不得不佩服一下。

7 伍月 看过 2019-11-21 18:28:27

【A+】非常之特别的作品,几乎杂糅了所有不走寻常路的视听手法。完全散文式的影像,用一种接近意识流的剪辑贴近爱德华'蒙克的内心世界,而这样的形散使得在成功完成一部传记的同时更描绘出当时年代的几乎整个欧洲的社会切面,而神却紧紧附于爱德华而不显离散。实在高级。当时欧洲风光与油画风格实在太匹配了!风韵犹存,光影享受。完全运用纪录片式的采访拍摄则更突出其写实的一面,大量变焦镜头、大特写则将爱德华挣扎的情感无限放大,写意。虽然长但非常生动,最难得的是在210分钟内风格节奏高度统一没有一丝松懈。个人与时代融合最佳范本。

1 看过 2014-12-06 23:45:41

天才和天才的交映

14 丁一 看过 2011-11-22 18:49:48

本片以记录手法讲述出身资产阶级富有家庭年轻英俊二流画家爱德华蒙克短暂艺术生涯揭露了病入膏肓的资本主义社会道貌岸然面具下剥削贫民压迫妇女的虚伪丑恶嘴脸表现画家迷惘困顿消极反抗和对女性不自由不平等地位的同情由于资本主义世界观局限性片中充斥宿命论软情色渣滓需要以唯物主义辩证眼光审视批判

5 合纥 看过 2009-05-24 18:34:37

心灵的自传电影,散文式的,爱德华童年时见闻和自己童年的大病反复出现在整部电影里,与画作结合,把画里的忧郁、悲苦、爱与痛传达给了观众。

2 冰山李 看过 2008-08-20 13:08:12

9.7;若我能忘记你

2 山大 看过 2021-04-27 08:45:01

冷峻地介入,痛苦地驻留——观众与电影,蒙克和世界。

0 Pincent 看过 2022-06-29 18:14:01

89/100 #FIFF15# #第7300# 一直很喜欢讲述孤独消极情绪的作品,何况在纪实感可信的环境下,人物常常直视着你。蒙克的表现主义作品追求高度心理化的场景或某个情绪氛围,而这部传记片在反映这一点的基础上同时也许在力求做到许多平衡,它似乎并不追求让电影沉溺于任何一个情绪中,反而在做心理分析时又时刻想要切断它,在更宏观的层面通过剪辑与变焦等手段让观众获得沉浸与释放相互交错的感受。

0 nasu.. 看过 2008-10-04 12:58:41

啊~吾爱~~磨着英文字幕看了三四遍

0 持人的摄影机 看过 2022-03-11 13:30:33

8.5/10。①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代表作《呐喊》)的故事,主要聚焦于他的绘画生涯。是故事片不是纪录片。②一种充满生活感/写实感的写意氛围的营造:以冷静而学术的口吻介绍历史史实的旁白;伪纪录片(伪访谈、偷窥视角、不时看向摄影机的演员等);非职演;素淡却精美的摄影美术;破碎零散的剪辑/叙事(不仅渲染了写实和写意的氛围,还与文本上蒙克混乱的心理状态契合);舒适的音响。③影像表达太冗余了,扣一分。

0 . 看过 2009-07-17 14:31:37

“你看上去有点阴郁,似乎厌倦了生活。”“嫉妒不是害怕失去,而是害怕分享。”“女人也变得越来越像男人,他们努力想变得人性些,但却只会变得更具男性之刚毅。”

7 6 看过 2009-09-16 00:10:49

不同意评论里有人说伪纪录片的形式是为了让人体验现场感,我觉得相比外在的真实更多的还是体验内在的真实吧,这种灵活的形式可以轻易地把不同的画面和声带剪在一起,打破时空的顺序和阻碍,从而完成爱森斯坦和戈达尔信奉的内心的真实。沃特金森的这部“纪录片”实际上比剧情片更梦幻。

0 记忆错觉 看过 2011-02-23 11:06:59

3个半小时,74年,伪记录传记

1 Lies and lies 看过 2020-05-26 19:47:19

瞥向摄影机的目光是画笔的引诱。声画关系极具破坏力。皮亚拉应该受到不小影响。

1 欧.尹 看过 2022-07-16 18:37:40

应该说确实是挺不错的作品,但我不是理想受众,更适合于我的是给我条分缕析地讲讲蒙克其人、其作品、其风格,而本作似乎执着于以蒙太奇建立过往经历、所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之间的联系,但看完我依然还不明白一个很基本的点,蒙克到底缘何被诋毁、又缘何被重新挖掘,感觉说了这么多这个点却还是语焉不详。

1 zen 看过 2013-02-13 17:03:34

绘画反映人生,尤其是他的童年的不幸对他一生的创作影响至深,其次则是他的情感经历;作为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克的画深入人复杂的精神世界,尤其对于死亡、忧郁、孤独和恐惧;那些思想保守的主流社会当然是无法接受的,尤其是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男人们;

0 🌵🌵 看过 2022-09-11 01:21:22 四川

方法和《南特的雅克德米》有部分类似,由经历抵达作品,再通过作品重返人生(电影片段和作画细节)。伪纪录片的形式让本片走得更深远一些,声音主要由旁白、自白和伪访谈组成,对白极少,因此被滤出咳嗽声、哭泣声、画笔接触帆布的声音就成了超越真实的虚构,影像均为破碎的即时的场景或状态,与声音对位,并谦逊地成为了声音的注释,这种距离是一种绝不哗众搬弄,绝不妄下评断的敬畏姿态,也让观众能够更加接近蒙克的内心。

> 去 爱德华·蒙克 的页面

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

导演: 彼得·沃特金

类型: 剧情, 传记

地区: 瑞典, 挪威

片长: 221分钟

上映: 1974-11-12

> 豆瓣违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