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仔细的看过这部影片吗?
我觉得这个片子最好的地方在于他的主旋律,什么叫搞丑搞黑,社会是个大染缸,再说了,这样的事在社会上少吗?
我就喜欢这样真实的感觉,仿佛发生在身边一样。
自己对于这部片子的一点自己的感想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除了开支大,出现在粉巷,哪里证明陈好是鸡的?(Ixiaobu)
我晕,看完之后一头雾水,发现我白看了(布岛翁)
几个女同学为什么要追杨红旗?(渐渐老去的地铁)
把在豆瓣标记看过的第1000部电影,给了这部片(加冰的港式奶茶)
谈伟与杨红旗为什么手机号码一样?(Cai-行)
最赞回应
我想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拍的太晦涩,让很多生活阅历并不丰富的人摸不着头脑,不过也难怪,导演其实的主题其实是对当今中国整个社会的主旋律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不通过如此难懂的手法表现出来,恐怕就难通过审查啦,以下是我看到的很好的对影片的剖析,转过来给大家看看:(以下非本人原创)
这部电影塑造了这么几个人物:报社里的古记者、主编、谈伟;派出所民警、刑警妻子米依、杨国旗、杨胜利、村支书、大学生欧阳 花及同学、监狱里的惯犯。
古国歌是一名有良知有做人原则的记者,整个事件是以他的视角来展现的,只有他是完完全全里里外外不加掩饰不让人怀疑和猜测 的。除之外,每一个人都有隐藏着真面目。
主编是一位“老狐狸”,文革时顺应潮流的处世态度已在那张陈旧的光明日报上暴露无遗。在几十年前他和老杨一起编造假新闻。
在老杨的葬礼上,村支书拿出的那张报纸就是他当时的“罪证”,他一看到就象见了阴鬼一样,赶紧对古国歌发问:“那份表扬稿到 现在还没写好?”古国歌说还没有,他咬着牙呲道:“你呀,太不象话了。”其性质是事态无意败露后的气急败坏,随后他转身将报纸扔到了土坑里,当杨红旗一铲一铲把土添进坑里,将其“罪证”掩埋,我们可以看到老主编的脸上大松一口气。回来的路上,在车 里,主编将一本四书五经展示与观众面前,其实也是将一名领导的生存之道展现在观众面前,将中国的“官场”的一部分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他写的那篇报道也只是为了一个新闻大奖。
谈伟是一个优秀的但又年轻的记者。他对朋友够意思,在第一次和欧阳花见面时,被古国歌“支”走,没一句怨言,很干脆;在欧阳花约古国歌在美的咖啡见面时,发短信给古国歌:“小心你们家警察”;在参加完老杨的葬礼回来的车上说杨红旗不象是装的;在 欧阳花最后痛诉苦衷时又对她产生怜悯;在古国歌与自己翻脸后,不记前嫌,主动送把一个信封送到古国歌家,古国歌看见后笑得那 么开心;在最后他到一个广场看着玩街舞的少年们,这是他的那篇新闻调查——未成年涉足娱乐场所的问题。他年轻,对异性美女有 兴趣也是无可厚非。
派出所的那两位昧着良心不吧那天晚上的事记录在案,只是为了保持他们的管辖地——粉巷没有犯罪的记录,还让古记者“这事不要落下”,其性质,其代表的是什么,一目了然。
米依身上所要展现的,不过是一个对丈夫,也可以说对任何人都不信任,而且嫉妒心极重,自私又有手段的女人。她一听古国歌见
过欧阳花就醋性大发,闻丈夫的衣服还闻出香水味;丈夫给她打电话告诉她欧阳花在美的咖啡约他去还是不去,她说“这要看你欲望 强不强”,而且当时正在审讯的她竟然开车出来监视丈夫;欧阳花从自己家出来穿着丈夫的衣服被她发现,也是醋意不可抑止,回家后问这问那,甚至拿着放大镜在床上搜索;不放心丈夫一个人去见欧阳花冒充新助手跟丈夫去会欧阳花实则是监视丈夫;欧阳花对古 说“她的衣服好奇怪啊”,她就疑神疑鬼问“她说什么了?”;为了攻击欧阳花,把古带到监狱让一个所“惯犯”指控欧阳花,那位惯犯一直被提醒,他的整个“招供”过程一直受到米依的威逼。之后马上捉拿欧阳花审问,使欧阳花顿生轻生之念。在古为整个事件反思说出“我分不清 对错”的痛苦时刻,她却说“分得清男女吗”。在影片一开始,古说“对她的话我将信将疑”,我们也可以想象像这样一个女人能办 好案子。最后,古辞职后,米依疯了死的,这也是出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受到触动,处于自私。
红旗是一个憨厚淳朴但愚昧的民工。父亲的“本质”他不知,也不追究;父亲的“假死”他不知,所以当时痛不欲生;他一心只 想完成父亲的心愿,但事情迟迟没有结果;他一再说古国歌是“骗子”,他对这个世界已经不再信任,他最后把欧阳花“干了”,是愚昧简单头脑对社会的单纯的反抗,是“表扬”。在表扬登报以后,才被告知父亲在“ 北方”,而依然相信是父亲“生命出现奇迹”,到最后还以为“做好事就该受表扬”,把这条短信发给古的时候,他依然被蒙在鼓里 。最后在北京见到古后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笑容是憨厚幸福且带着感激,这不同于他的父亲,我们可以看到他父亲的笑容是带着不好意思、羞愧,这是事情败露后的窘相,也是狡猾的笑。
杨胜利不是一个人,是毛泽东年代社会主义精神至上价值观的承担者,是个爱慕虚荣骨子里透着狡猾但不开窍的大傻X。古到了他家里,他一听是记者,兴奋得那样,还拼着命从被子里深出手来指他的奖状,他还以为那是光荣,这就是中国愚民政策的大“硕果”,他对国家的号召从不怀疑,不管是几十年前当“ 劳模”,还是现在捐款、有病不治。对他来说荣誉是至高无上的,不仅作为衡量自己成功与否的标准,还作为衡量儿子的标准,为了 让儿子受表扬,在村支书的唆使下诈死,那张陈旧的报纸还被村支书拿来当作“威胁”主编的筹码。
村支书是一个崇尚政绩工程的干部,也是虚荣,官场的老油子。古第一次去村的时候,他以为是要报道村子的变化,敲锣打鼓,西装革履,饭店里也是一座子酒席。当古向他打听杨红旗的时候他傻了,赶紧问“杨红旗,是咱村的吗”,当他得知是他村里人的时候,就松了一口气,策划了杨红旗上报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老杨的葬礼上村支书一身农民打扮,原来他那身西装只是用来那个的。葬礼上他笑了,笑的很得意,因为计划得逞,老杨说“(主编)肯定会来的”,果然不错,大局已在掌握之中。而此时杨红旗还蒙在鼓励,还在为父亲的“去世”伤心欲绝。
欧阳花是一个所有大学生一样为自己的前途不择手段的大学生。他愿意为杨红旗付出一切来封他的嘴;愿意为阻止古记者的调查挺而走险:在美的咖啡的化装、闯入古的家中,极力为自己开脱,但终于还是一败地。但她又很善良,报恩愿意为杨红旗做一切,在古国歌的正义和魅力面前,没有迈出那一步;有人给了她伤疤,有人还要把这伤疤揭出来让 人看,她不可原谅面对着这个世界,不知道前路若何,真是可叹可怜。
至于那个惯犯不说了,一面是禽兽煞笔,一面被人利用。
最后影片将镜头推想远处的人民大会堂——中国政治的中心,看来整个事件只是中国政治的一个缩影,深刻!
我喜欢最后那组镜头,追随着逆人流而行的杨胜利父子的记者谷国歌迷失了,但杨胜利没有死……
不同意,我觉得导演营造的杨胜利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他躺在床上的时候阳光只照在他的身上和红色的被子上
我啊,文艺青年毕竟是文艺青年,只看到里面的情感线。其实这根本就是一部记录当下中国腐败内部的电影。我不怪导演,即使他的手法隐晦,表达可能不算到位;我不怪这个影评,即使楼主可能是看过原著才看的电影,即使电影再烂也能看出其中的意思。我只怪我自己,怎么就一点都看不出这主旋律呢?
主编是一位“老狐狸”,在几十年前他和老杨一起编造假新闻。怎么我就没看见呢?即使那时候的文革,大跃进是多么的恶心,可当时信仰的人是那么虔诚,虔诚的人是没有错的,所以新闻即使是假,也是国家造的假,与他和老杨无关。
谈伟是一个优秀的但又年轻的记者,怎么我就没看见呢?就看着他看到女孩子就猴一样,对主编就像个哈头弯腰的墙头草,在陈好差点跳长城那段,他还帮着责怪古记者,这叫朋友吗?从头到尾都没有理解古记者,立场说变就变,为了女孩和主编可以轻易出卖古记者,这叫够朋友?
米依只能说她的职业害了她,让她有点神经质,老公的百般诚实都被她轻易忽略了。但不至于逼供那个人,制造了替罪羊。
但我承认,的确没看出村支书的计谋,但这个计谋让谁得益了?杨红旗受到表扬了又如何?村子得益了?老杨得益了?真没看出来。老杨为此还装死?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还接受过劳模奖章的人,愿意做这样的事吗?还要为此移居到别的城市,离开自己的故乡?这样朴实的人能做到吗?我真不愿意相信。
谁来解答我,是我缺少了些什么?让我没看出这片子的主旋律?还是……这片子就是个烂片?
我想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拍的太晦涩,让很多生活阅历并不丰富的人摸不着头脑,不过也难怪,导演其实的主题其实是对当今中国整个社会的主旋律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不通过如此难懂的手法表现出来,恐怕就难通过审查啦,以下是我看到的很好的对影片的剖析,转过来给大家看看:(以下非本人原创)
这部电影塑造了这么几个人物:报社里的古记者、主编、谈伟;派出所民警、刑警妻子米依、杨国旗、杨胜利、村支书、大学生欧阳 花及同学、监狱里的惯犯。
古国歌是一名有良知有做人原则的记者,整个事件是以他的视角来展现的,只有他是完完全全里里外外不加掩饰不让人怀疑和猜测 的。除之外,每一个人都有隐藏着真面目。
主编是一位“老狐狸”,文革时顺应潮流的处世态度已在那张陈旧的光明日报上暴露无遗。在几十年前他和老杨一起编造假新闻。
在老杨的葬礼上,村支书拿出的那张报纸就是他当时的“罪证”,他一看到就象见了阴鬼一样,赶紧对古国歌发问:“那份表扬稿到 现在还没写好?”古国歌说还没有,他咬着牙呲道:“你呀,太不象话了。”其性质是事态无意败露后的气急败坏,随后他转身将报纸扔到了土坑里,当杨红旗一铲一铲把土添进坑里,将其“罪证”掩埋,我们可以看到老主编的脸上大松一口气。回来的路上,在车 里,主编将一本四书五经展示与观众面前,其实也是将一名领导的生存之道展现在观众面前,将中国的“官场”的一部分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他写的那篇报道也只是为了一个新闻大奖。
谈伟是一个优秀的但又年轻的记者。他对朋友够意思,在第一次和欧阳花见面时,被古国歌“支”走,没一句怨言,很干脆;在欧阳花约古国歌在美的咖啡见面时,发短信给古国歌:“小心你们家警察”;在参加完老杨的葬礼回来的车上说杨红旗不象是装的;在 欧阳花最后痛诉苦衷时又对她产生怜悯;在古国歌与自己翻脸后,不记前嫌,主动送把一个信封送到古国歌家,古国歌看见后笑得那 么开心;在最后他到一个广场看着玩街舞的少年们,这是他的那篇新闻调查——未成年涉足娱乐场所的问题。他年轻,对异性美女有 兴趣也是无可厚非。
派出所的那两位昧着良心不吧那天晚上的事记录在案,只是为了保持他们的管辖地——粉巷没有犯罪的记录,还让古记者“这事不要落下”,其性质,其代表的是什么,一目了然。
米依身上所要展现的,不过是一个对丈夫,也可以说对任何人都不信任,而且嫉妒心极重,自私又有手段的女人。她一听古国歌见
过欧阳花就醋性大发,闻丈夫的衣服还闻出香水味;丈夫给她打电话告诉她欧阳花在美的咖啡约他去还是不去,她说“这要看你欲望 强不强”,而且当时正在审讯的她竟然开车出来监视丈夫;欧阳花从自己家出来穿着丈夫的衣服被她发现,也是醋意不可抑止,回家后问这问那,甚至拿着放大镜在床上搜索;不放心丈夫一个人去见欧阳花冒充新助手跟丈夫去会欧阳花实则是监视丈夫;欧阳花对古 说“她的衣服好奇怪啊”,她就疑神疑鬼问“她说什么了?”;为了攻击欧阳花,把古带到监狱让一个所“惯犯”指控欧阳花,那位惯犯一直被提醒,他的整个“招供”过程一直受到米依的威逼。之后马上捉拿欧阳花审问,使欧阳花顿生轻生之念。在古为整个事件反思说出“我分不清 对错”的痛苦时刻,她却说“分得清男女吗”。在影片一开始,古说“对她的话我将信将疑”,我们也可以想象像这样一个女人能办 好案子。最后,古辞职后,米依疯了死的,这也是出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受到触动,处于自私。
红旗是一个憨厚淳朴但愚昧的民工。父亲的“本质”他不知,也不追究;父亲的“假死”他不知,所以当时痛不欲生;他一心只 想完成父亲的心愿,但事情迟迟没有结果;他一再说古国歌是“骗子”,他对这个世界已经不再信任,他最后把欧阳花“干了”,是愚昧简单头脑对社会的单纯的反抗,是“表扬”。在表扬登报以后,才被告知父亲在“ 北方”,而依然相信是父亲“生命出现奇迹”,到最后还以为“做好事就该受表扬”,把这条短信发给古的时候,他依然被蒙在鼓里 。最后在北京见到古后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笑容是憨厚幸福且带着感激,这不同于他的父亲,我们可以看到他父亲的笑容是带着不好意思、羞愧,这是事情败露后的窘相,也是狡猾的笑。
杨胜利不是一个人,是毛泽东年代社会主义精神至上价值观的承担者,是个爱慕虚荣骨子里透着狡猾但不开窍的大傻X。古到了他家里,他一听是记者,兴奋得那样,还拼着命从被子里深出手来指他的奖状,他还以为那是光荣,这就是中国愚民政策的大“硕果”,他对国家的号召从不怀疑,不管是几十年前当“ 劳模”,还是现在捐款、有病不治。对他来说荣誉是至高无上的,不仅作为衡量自己成功与否的标准,还作为衡量儿子的标准,为了 让儿子受表扬,在村支书的唆使下诈死,那张陈旧的报纸还被村支书拿来当作“威胁”主编的筹码。
村支书是一个崇尚政绩工程的干部,也是虚荣,官场的老油子。古第一次去村的时候,他以为是要报道村子的变化,敲锣打鼓,西装革履,饭店里也是一座子酒席。当古向他打听杨红旗的时候他傻了,赶紧问“杨红旗,是咱村的吗”,当他得知是他村里人的时候,就松了一口气,策划了杨红旗上报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老杨的葬礼上村支书一身农民打扮,原来他那身西装只是用来那个的。葬礼上他笑了,笑的很得意,因为计划得逞,老杨说“(主编)肯定会来的”,果然不错,大局已在掌握之中。而此时杨红旗还蒙在鼓励,还在为父亲的“去世”伤心欲绝。
欧阳花是一个所有大学生一样为自己的前途不择手段的大学生。他愿意为杨红旗付出一切来封他的嘴;愿意为阻止古记者的调查挺而走险:在美的咖啡的化装、闯入古的家中,极力为自己开脱,但终于还是一败地。但她又很善良,报恩愿意为杨红旗做一切,在古国歌的正义和魅力面前,没有迈出那一步;有人给了她伤疤,有人还要把这伤疤揭出来让 人看,她不可原谅面对着这个世界,不知道前路若何,真是可叹可怜。
至于那个惯犯不说了,一面是禽兽煞笔,一面被人利用。
最后影片将镜头推想远处的人民大会堂——中国政治的中心,看来整个事件只是中国政治的一个缩影,深刻!
pipeng33的影评很棒,把我想说的都说完了,呵呵
有很多东西都没看出来啊~~
同楼上~
lz太牛了,你是导演还是编剧,分析的太透彻了!
强悍 看出这么多东西 是蛮深刻的
的确看到了很多我第一遍看的时候完全么看到的东西.pipeng33转的影评很牛X啊.
我喜欢最后那组镜头,追随着逆人流而行的杨胜利父子的记者谷国歌迷失了,但杨胜利没有死……
@pipeng33
牛啊 下午看了一遍 然后加了颗星
诶。。原来一切是那个样子,分析深刻。
相当深刻嘛
学习了!
需要重新看这个片子了
楼主的分析很不错
我啊,文艺青年毕竟是文艺青年,只看到里面的情感线。其实这根本就是一部记录当下中国腐败内部的电影。我不怪导演,即使他的手法隐晦,表达可能不算到位;我不怪这个影评,即使楼主可能是看过原著才看的电影,即使电影再烂也能看出其中的意思。我只怪我自己,怎么就一点都看不出这主旋律呢?
主编是一位“老狐狸”,在几十年前他和老杨一起编造假新闻。怎么我就没看见呢?即使那时候的文革,大跃进是多么的恶心,可当时信仰的人是那么虔诚,虔诚的人是没有错的,所以新闻即使是假,也是国家造的假,与他和老杨无关。
谈伟是一个优秀的但又年轻的记者,怎么我就没看见呢?就看着他看到女孩子就猴一样,对主编就像个哈头弯腰的墙头草,在陈好差点跳长城那段,他还帮着责怪古记者,这叫朋友吗?从头到尾都没有理解古记者,立场说变就变,为了女孩和主编可以轻易出卖古记者,这叫够朋友?
米依只能说她的职业害了她,让她有点神经质,老公的百般诚实都被她轻易忽略了。但不至于逼供那个人,制造了替罪羊。
但我承认,的确没看出村支书的计谋,但这个计谋让谁得益了?杨红旗受到表扬了又如何?村子得益了?老杨得益了?真没看出来。老杨为此还装死?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还接受过劳模奖章的人,愿意做这样的事吗?还要为此移居到别的城市,离开自己的故乡?这样朴实的人能做到吗?我真不愿意相信。
谁来解答我,是我缺少了些什么?让我没看出这片子的主旋律?还是……这片子就是个烂片?
我只觉得把小说结尾改了之后有点难懂了,按小说的结尾,导演改到古记者离开也就算完了,我本来也以为结束了,但是后面又有了相遇,这个是在太难懂了~
谈伟伪君子一个
前部分的剧情交代地明显 他好色猥琐甚至下流
可他在主编面前又会顺着溜须 说什么不能因为欧阳花漂亮就被她给骗了
再后来居然又在她们面前装暖男 什么跟女孩的幸福相比咱们男人太自私
这种吊人活该那一句“你它妈的离我远点”
不过他最后两段戏份 倒是没太懂要表达什么意思
看了你的分析我感觉这部电影白看了
有很多问题,我觉得结尾绝对是想象出来的,而不是假死!因为这样更能突出主角矛盾的内心
你的质疑没有问题,确实是真死,不过黄建新的电影你懂的,肯定是有讽刺zZ的成分的也有讲人性的
不同意,我觉得导演营造的杨胜利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他躺在床上的时候阳光只照在他的身上和红色的被子上
说的对!我也觉的这片子好!很有深度!
一方面,救了女孩的清白,同时救了她的命!如果没有红旗那女孩就不光是丢了清白那么简单了.......
另一方面当时的社会舆论对于一个被性侵的女孩确实很多人心里很龌蹉......
但是作为报社,我觉得完全可以在表扬红旗的同时保护好女孩的隐私.........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