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电影
搜索:
  • 影讯&购票
  • 选电影
  • 选剧集
  • 排行榜
  • 影评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大宝】关于影片

大宝 2006-09-22 11:24:13

玛德琳姐妹:等不及天罗地网垮掉

威尼斯电影节是三大电影节中,最对Eric口味的一个,他们比较青睐激烈嚣张的话题电影,而不是闷蛋艺术片。所以这部获得去年金狮奖的英国电影刚在法国上映,我就赶紧去看了。


  题材跟去年金熊奖电影《血腥星期天》针锋相对,爱尔兰拍一部大骂英国人官逼民反的电影,英国人彼得·穆兰也来揭揭爱尔兰的疮疤。两部都是手持摄影,取材自真人真事,纪录片风格,应该都是“磁转胶”的小本制作,银幕上的粗颗粒都相当明显。

  爱尔兰是天主教国家,天主教国家是很保守的,特别是在男女关系问题上,道德标准比现在的中国还要严厉。玛德琳姐妹会(The Magdelene Sisters)是由修女管理的一个连锁洗衣店,其社会作用有点像中国的工读学校,那些有“作风问题”的女孩都被送进去,直到家人同意她们回家为止。跟朱熹后的中国一样,这样的女孩通常都会被家庭彻底抛弃。

  这部电影说的就是五、六十年代,三个侥幸离开玛德琳姐妹会的姑娘。

  影片开场,一一介绍三位女主角被送进“玛德琳姐妹会”的原因:女孩A在一次婚礼上被表哥强奸;女孩B本来就是孤儿,在孤儿院里跟墙外的男孩搭讪;女孩C未婚生子。



  本片很出彩的一个特色是,有很多“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情境,用在三个女孩命运被决定的时候,效果特别出色:

  女孩A在小房间被强奸时一直在哀求斥骂,随后她回到大厅,音乐声立刻淹没一切,我们看到她跟母亲说话,母亲跟她父亲说话,父亲去跟表兄的父母说话,交叉剪辑女孩的眼神,跟着两个男性家长拉着主持婚礼的牧师到了隔壁房间说话,从门缝里我们只能看到牧师平静、有些漫不经心的神情,看不到他们在说什么。下一场戏就是女孩A家的清晨,父亲粗暴地喝令女孩起床,把她塞进了牧师的汽车。
  女孩B站在孤儿院围墙里跟墙外的几个男孩搭讪,上课铃响了,几个同伴去拉她,她还有些恋恋不舍。这过程中镜头不知不觉切换到女孩背后,随后拉开,直拉进某间办公室房间内,一个老女人阴沉的脸上,下一个镜头,跟女孩最要好的几个小姑娘冲进宿舍,看到女孩的床空了。
  女孩C在产科病房里抱着自己的孩子,先后跟父亲母亲牧师谈话,父亲始终一言不发,然后牧师抱走了她的小孩。

  三个女孩进入玛德琳姐妹会,住的是二十个人一间房的大宿舍,吃的比修女们差好几倍,只有两身衣服,每天从早工作到晚,工作期间不准讲话,犯了任何错误都要体罚,修女们无聊时还让她们脱光衣服玩变态游戏来取乐。很多人都想逃,但根本无处可逃。女孩A第一次想逃走的晚上,另一个逃走的女孩被父亲送了回来,就在宿舍里挨了一顿皮带,第二天又被修女剃了光头。按照修女的说法,洗衣店和其他来源的收入(各方捐助、卖头发等等)都用来救济非洲难民,可电影里反复出现当家的嬷嬷贪婪地数钱,然后把钱卷成小卷,收藏起来的镜头。

  奴役的环境里最容易出奴化的人,在片中死去的两个“姐妹”都是这种类型。第一个是在这里关了一辈子的老太太,整天帮助修女监视其他女孩,热衷打小报告,对于自己对不起上帝深信不疑。另一个也是未婚妈妈,坚信自己罪大恶极,死心塌地地在里面熬着,但什么也压抑不住人性,她白天盼望自己的姐姐能带自己的儿子来让自己远远看一眼,夜里受情欲煎熬洗冷水澡,最后成了神经病,死在精神病院里,年仅25岁。



  女孩A在里面只关过四年,心灵却已接近崩溃,她偶然遇到过侧门没锁的机会,但她好像《刺激1995》里的摩根·弗里曼,已经变得害怕外面的世界,不想离开了。后来是她的弟弟长大成人,找了本区牧师,开出让她回家的证明信,在圣诞节把她带走。在出去的路上,他们遇到修女们,女孩A拒绝给修女让路,她反抗的方式是跪在走廊中间祈祷,直到修女们绕路为止。

  女孩B代表的是人性狂野的一面,她从不觉得自己有罪,一进去就开始想逃,她先用肉体收买邮差,让后者半夜里来开门带她走,但邮差临阵退缩;后来她先后见到了那两个死者的结局,在当天夜里拉着女孩C杀出了这个宗教集中营,那一段没什么特别暴力的镜头,不过在压抑了那么久之后看起来真过瘾:她们用梯子撞开宿舍门,拿刀子威逼嬷嬷拿出大门钥匙,还打得修女们落花流水。

  最讽刺的信息由结尾字幕给出:女孩A当了老师,至今独身;女孩B已经离过三次婚,暂时独身;女孩C有稳定婚姻和两个孩子,她在33年之后终于见到了自己当年的私生子。先后有三万爱尔兰姑娘被送进这个神圣牢笼,最后一家洗衣店直到1996年才关闭。

  人性好像洪水,不能堵,只能疏导,就算是全社会的天罗地网,最多也就是把人性和人一起憋死。看到片尾字幕的最后一个字,观众总算替爱尔兰的姑娘们松了一口气。

  不过这电影并不能算“马后炮”,爱尔兰的“玛德琳姐妹会”倒掉了,其他地方还有许多没有倒或者刚刚张开的罗网,折磨着网下的众生。世上没有永垂不朽的罗网,但新设计的罗网总是层出不穷。而不幸落入网中的众生,未必等得及天罗地网寿终正寝,自行垮掉。

[彼得·穆兰——演而优则导]

  实际上用“演而优则导”形容苏格兰影星彼得·穆兰不算很合适。他首先是对导演产生兴趣,还自己拍摄了短片,但由于被国立艺术学校拒绝,才转做演员。1990年开始,他登上银幕。以《Riff Raff》与英国著名导演肯·洛奇建立了合作关系,8年后正是洛奇的影片《我的名字是乔》把他带上了戛纳电影节影帝的领奖台。这期间他出演了许多有名的影片,如《勇敢的心》、《浅坟》、《猜火车》等,大部分和苏格兰有关。而他的导演梦也在1998年实现,自编自导之作《孤儿们》得到积极评价。

[关于影片]

  早在1998年戛纳电影节上,彼得·穆兰就表示他有意拍摄一部关于女性成为社会压力牺牲品的电影,同时他亦担心影片会引起非议甚至遭到禁映。今年作品推出来,果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影片受一部名为《Sex in a Cold Climate》的纪录片启发。某夜,穆兰在厨房里被电视机里的一个女声所吸引:“他们抛弃了我因为我长得太漂亮。”难道还有人会因美貌而遭歧视?于是他开始坐到电视机前认真看起来,被其中描写的收容所修女虐待妇女事件彻底震动、愤怒了。他认为这些残酷的虐待行为虽然不及集中营般规模大,但同样是极端不道德。同时穆兰结合了自己17岁时替一位修女工作的经历,那位表面和善的爱尔兰修女经常无情地虐待她看护的无家可归妇女,穆兰甚至称其为遇见过的最残忍的女人。这段生活对他影响颇大,修女的形象更深深留在了脑海中。穆兰自己童年时代的家庭生活十分不幸,酒鬼父亲野蛮凶暴,年幼的他感到备受压制折磨,这些体会使他在影片中也强化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性氛围。他断断续续创作了两年才完成剧本,进行大量调查,获得了不少资料。



  影片所描写的麦德琳寄养院确实存在,“Magdalene”即为妓女之义。它以收容那些“有罪”妇女的名义接收了大批被家庭和社会抛弃的所谓“道德败类”。在70年代的爱尔兰具有很大影响,甚至直到1996年它才最终关闭。据说有3万多名妇女被送进这家收容所,从此监禁于其中,饱受折磨。她们因未婚先孕、行为轻佻等被冠以“淫荡”“堕落”之名,主持收容所的修女们在上帝的名义下对她们施以严厉的惩罚。修女们往往先击溃这些天真女孩的精神,然后用一套教义将她们改造为奴隶。她们每天通过洗衣服来“涤清灵魂”,肉体精神备受摧残,终身无法再见天日。

  “这部电影不仅是关于天主教会以及在爱尔兰他们如何压迫年轻妇女,它是关于所有那些自认为有权利欺压妇女的宗教信仰。”穆兰表示影片的重心不在于反天主教廷,而在于揭示一个我们社会中并不罕见的现象,即对妇女的不敬、歧视乃至迫害。

  但天主教会显然不会这样想,影片自从在威尼斯放映以来,遭到了梵蒂冈教廷的严厉谴责,梵蒂冈广播电台甚至说影片将天主教廷比作了塔利班恐怖分子,并批评电影节的评奖,“将最高荣誉授予《青楼姊妹花》是评委会写下的最无礼、最悲剧性的一页”。穆兰则回应表示对这种指责十分失望,“我对此感到非常,非常惊讶——我真的以为他们至少会有勇气承认的的确确已经发生的事实。”不过在电影节上观众的反响十分热烈,几乎影片中每次出现少女们反抗修女的场面时都会赢来一片喝采。

[评论]

  最近关于天主教的伪善话题再度引起关注,穆兰的新作等于给了神权机构一记响亮的巴掌。对这些惨无人道的黑暗内幕的揭示具有灼人的强度,各种虐待成性的行为足以激起道德愤怒。由于题材本身具有足够的震撼性,无需任何花哨的技巧就足以令观众折服。彼得·穆兰所要做的就是让材料自己说话。他在叙事节奏把握上的能力明显提高,且特别注重影像上的细节,并在难以抑制的愤怒与忧郁哀伤之间取得了平衡。而摄影上利用修道院建筑刚硬对称的结构制造幽闭恐惧与荒凉肃杀气氛,营造出单调压抑似乎永无终结的压抑性环境。当然影片的话题性基本上会让人忽略艺术上的处理手法,穆兰触碰宗教禁忌题材的勇气已十分可嘉。

------转自网易娱乐频道


赞
转发
回应 查看所有回应

> 我来回应

> 去玛德莲堕落少女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哪里看没找到(10月20)

想问问大家在哪里看的?(半个假性双眼皮)

想look的,吻我要(随波逐流)

web-dl 1080p 中字(套马的汉子)

《青楼姊妹花》这影片名简直太蠢了(Oo泡泡oO)

为什么我觉得叫抹大拉少女、抹大拉姐妹什么的会更...(荒域)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