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讨论不想说电影,我就说政治,别给我说什么要把艺术和政治分开,也别给我说什么这其实是反战电影或者导演是什么反战人士,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有人觉得很OK没问题我也能理解,但不代表所有人都觉得没问题,我必须要把和我一样感受的人想说的说出来,看了一下以前的讨论,说出这种感受就被判为粉红,洗脑,无脑主旋律,还被人身攻击,说实话比看到电影里面场景更让我无法接受。我就说两点。
第一个就是南京胜利的欢庆场面。作为一个中国人,南京两个字和日本连在一起没有人不敏感吧,有人说别人只是在陈诉事实,历史就是这样的啊。事实确实是事实,但是就像一个人奸了你,坐牢出来以后每当说起坐牢的事他就把奸你的事说一遍,重点还要描述让你最不堪的细节。哦,你会觉得没问题因为这个就是事实。当前的爱国教育也不是要叫你去报复日本,恨日本,而是要让每个人铭记,这是屈辱。日本人看到这欢庆的场面估计心里充满自豪,导演要表达的那个时代亢奋的意思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
第二就是在满洲战斗,有些人就只看到钥匙男说了战友在满洲,觉得这里表达的是反战的战斗,确实我觉得很合理。但是后面提到的满洲呢,去满洲拍电影是鼓舞士气,是为国家做贡献,这个字面意思还不能理解吗,还是说选择性视而不见?后面还提到了说马贼,不管什么称呼这并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而且我觉得这个称呼也没问题。
有些人可能要说了,要是都不拍怎么了解历史,这就是我们要上历史课的原因,而不是在你们厚着脸皮打满分的电影里了解。我心里确实觉得导演在这个电影里面是没有立场的,但是我们自己得有立场。
抛开政治,这电影无缝连接的转场,追逐爱情的痛苦以及最后在镜子里出现恐怖老太婆竟是她自己,还算不错可以给四星。
最赞回应
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059229789/
这个问题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 可以看下上面链接里的讨论
只想说看文艺作品不要断章取义
本片很明显 那个时代千代子所处的环境往右甚至极右 千代子左右不了她所处的环境 但千代子的内心及其选择一直向左
ls说得很有理,片中画家口中当时“朋友在满洲战斗着”,那个时候“战斗”在满洲,只会是日共,要不为何画家会被日本当局追杀那么长时间?
不要忽略日本文学界的左翼传统
也不要枉费了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精神
误伤友军
可是你不觉得这个男性是革命者形象吗?个人认为是日共
ls觉得膈应觉得不适都没有问题,欣赏这部作品的观众上赶着解释作品也没有问题。这叫做不同观点的交流,不需要谁一定说服谁。“敏感”也不是什么坏事,对于作品创作或欣赏都是难能可贵的能力,大可不必污名化这个词语。
一个日本导演的作品,作品里面有国际主义、反对战争的思想,也有他作为日本人的基本立场,这些从他的立场来说创作作品都不矛盾。再打个比方,一个德国导演反思二战,还原了奥斯维辛的真实情境,作为犹太观众也许确实会感到不适,毕竟创伤是真实发生的,但也不可以得出结论说这个导演就在为纳粹招魂。那就叫曲解,叫断章取义。
再延伸一下,鲁迅先生在对待日本的问题上就非常拎得清,他痛恨日本军国主义,但与热爱和平的左翼日本友人交往笃深。在这一点上,今敏在这部作品中塑造的画家这个角色的高尚言行,很明显是反对军国主义,热爱和平的表征啊
对了,还有lz提出的 “后面提到的满洲呢,去满洲拍电影是鼓舞士气,是为国家做贡献,”
这个故事的原型是原节子在二战期间为日本极右翼当局用以宣传美化战争,她甚至还代表日本电影界出访德国,得到纳粹德国的热烈欢迎。后世对原节子的评价也说过这是她一生的污点。这也说明电影及其他文艺形式都可以作为宣传机器被利用。当时在战争狂热中,原节子那样的演员不能独善其身被裹挟其中,后世的今敏以千代子追逐的画家形象哀之
(在今敏这部作品中,千代子当时年幼尚未成年,是无意识地去伪满洲国参与电影拍摄,但全片看来她始终心向画家所代表的一类价值观)
这部作品在真实反映史实方面下了非常多的功夫,可以看作今敏对20世纪日本电影史的一封情书
南京沦陷庆祝场面时的台词是“一切都在右转”,女主一个人在欢庆的人群中不知所措,这还不是反对侵华战争么。
片子是好 但是这些很刺眼 好像大轰炸是他们受了委屈
南京胜利的欢庆场面在哪里呀,我想鉴定一下
可是你不觉得这个男性是革命者形象吗?个人认为是日共
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059229789/
这个问题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 可以看下上面链接里的讨论
只想说看文艺作品不要断章取义
本片很明显 那个时代千代子所处的环境往右甚至极右 千代子左右不了她所处的环境 但千代子的内心及其选择一直向左
ls说得很有理,片中画家口中当时“朋友在满洲战斗着”,那个时候“战斗”在满洲,只会是日共,要不为何画家会被日本当局追杀那么长时间?
不要忽略日本文学界的左翼传统
也不要枉费了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精神
误伤友军
其实我没有看到反战的含义有没人给解读下。还有满洲,南京就是看得膈应啊,我是观众,不谈自己的感受谈什么?这年头日本作品随便提下政治,表达下不适,就有人上赶着解释反战啊,别人作品应该怎么解读之类的,谁更敏感?
ls觉得膈应觉得不适都没有问题,欣赏这部作品的观众上赶着解释作品也没有问题。这叫做不同观点的交流,不需要谁一定说服谁。“敏感”也不是什么坏事,对于作品创作或欣赏都是难能可贵的能力,大可不必污名化这个词语。
一个日本导演的作品,作品里面有国际主义、反对战争的思想,也有他作为日本人的基本立场,这些从他的立场来说创作作品都不矛盾。再打个比方,一个德国导演反思二战,还原了奥斯维辛的真实情境,作为犹太观众也许确实会感到不适,毕竟创伤是真实发生的,但也不可以得出结论说这个导演就在为纳粹招魂。那就叫曲解,叫断章取义。
再延伸一下,鲁迅先生在对待日本的问题上就非常拎得清,他痛恨日本军国主义,但与热爱和平的左翼日本友人交往笃深。在这一点上,今敏在这部作品中塑造的画家这个角色的高尚言行,很明显是反对军国主义,热爱和平的表征啊
对了,还有lz提出的 “后面提到的满洲呢,去满洲拍电影是鼓舞士气,是为国家做贡献,”
这个故事的原型是原节子在二战期间为日本极右翼当局用以宣传美化战争,她甚至还代表日本电影界出访德国,得到纳粹德国的热烈欢迎。后世对原节子的评价也说过这是她一生的污点。这也说明电影及其他文艺形式都可以作为宣传机器被利用。当时在战争狂热中,原节子那样的演员不能独善其身被裹挟其中,后世的今敏以千代子追逐的画家形象哀之
(在今敏这部作品中,千代子当时年幼尚未成年,是无意识地去伪满洲国参与电影拍摄,但全片看来她始终心向画家所代表的一类价值观)
这部作品在真实反映史实方面下了非常多的功夫,可以看作今敏对20世纪日本电影史的一封情书
可是日籍东北抗联只有一人呢。。
你这不是纯杠了吗,电影又不一定完全符合历史,影片里面也有细节解释啊,在东北列车上有人看报纸报纸上说许多日籍革命人士被举报不就是前面说有许多伙伴在满洲战斗呼应吗
女主的爱人是反对战争的日共,这还不够反战?
确实是日共
你可以有你的成见,但请你不要按住别人的头接受你的成见。看不出来是你个人水平的问题,也请你尊重其他观众的意见
南京沦陷庆祝场面时的台词是“一切都在右转”,女主一个人在欢庆的人群中不知所措,这还不是反对侵华战争么。
女主追了一辈子的是一个反政府的民权战士,这还不反战?那个刀疤脸宪兵最后向女主下跪道歉,亲口说自己是政府帮凶,这还不反战?
因为要如实交代背景,那时候的真实情况就那样。但是看作者想表达的什么不能光看背景。
“看不清时代的走狗”
我记得当时日本好多gcd,影片中虽然说没有明确说明,但是里面确实有只言片语暗示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