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迹 (1977)
熊迹的影评 · · · · · ·

新中国反间谍第一案,苏修特务落网记!
1974 年1月15日的晚上九点,北京西坝河桥附近。 一辆灰白色的苏联伏尔加轿车从大使馆出来后,一路穿街转巷,最终在郊外的西坝河桥附近停下。从车上走下了一高一矮两个苏联男人,其中一个男人手里还提着一件沉甸甸的行李箱。 这两人分别是苏联驻华使馆的秘书谢苗诺夫,和武官处...
(展开)

七十年代老电影《熊迹》与新华社通讯《苏修间谍落网记》的异与同(转)
1978年1月1日的《人民日报》在文艺版面上刊登了一则电影资讯,称:“今年元旦,全国上映了由长春、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两部彩色故事片,一部是《熊迹》,另一部是《青春》。” 对《熊迹》,这则资讯介绍如下:“《熊迹》是一部反特故事片。影片以一九七一年“九一三”事件后至...
(展开)

46年前题材大胆的悬疑反特片
[视频] 经典反特谍战老电影怀旧系列第四十一期之《熊迹》。 在中国北方某地国境线上,发生了一起越境敌特被我击毙的案件。公安局侦察科长李欣等奉命赶到现场,他们认定敌人搞的是双线派遣,另一特务已潜入境内。潜入的特务沿途布雷,老魏爷在追捕中触雷负伤。李欣奋不顾身跳崖...
(展开)
>
订阅熊迹的评论:
feed: rss 2.0
熊迹的短评 · · · · · ·
5 有用 搬砖侠 看过 2023-12-10 11:15:28 江苏
编自1974年的“李洪枢间谍案”,由著名公安文学作家王文林将其改编成电影剧本,编剧王文林也是当年通讯报道《苏修间谍落网记》的作者之一,七十年代的反特电影,一个最重要的变化是片中的反间谍斗争,不再是五十年代的“反美反蒋”,而是顺应时代变化,逐渐转变为“防修防苏”,代表作就是诞生于同时期的《东港谍影》和《熊迹》。由于拍摄于特殊时期,当时电影的创作普遍受到了“三突出”原则的限制,导致影片的情节发展比较公... 编自1974年的“李洪枢间谍案”,由著名公安文学作家王文林将其改编成电影剧本,编剧王文林也是当年通讯报道《苏修间谍落网记》的作者之一,七十年代的反特电影,一个最重要的变化是片中的反间谍斗争,不再是五十年代的“反美反蒋”,而是顺应时代变化,逐渐转变为“防修防苏”,代表作就是诞生于同时期的《东港谍影》和《熊迹》。由于拍摄于特殊时期,当时电影的创作普遍受到了“三突出”原则的限制,导致影片的情节发展比较公式化,故事不够惊险,悬疑感偏弱,比较强调故事的警示教育意义。 (展开)
4 有用 Mr.Graceless 看过 2020-08-02 21:19:25
以七十年代反苏修为背景的谍战电影,主线上还是略微有点技术含量的,作为文革后第一部反特电影尚算合格。将对方特务为我所用,我方人员通过打时间差,假扮两方人员与对方接头(这不是《毒战》吗),最终钓出中外两条大鱼。作为「麦格芬」的熊钟虽然造型很丑,但居然也是个效果很好的窃听器(就是尺寸可能太大了点)。对正反派人物的塑造还是逃不出时代的窠臼,正派都是浓眉大眼,而反派必定行迹猥琐,就连生活作风也有问题(所以看... 以七十年代反苏修为背景的谍战电影,主线上还是略微有点技术含量的,作为文革后第一部反特电影尚算合格。将对方特务为我所用,我方人员通过打时间差,假扮两方人员与对方接头(这不是《毒战》吗),最终钓出中外两条大鱼。作为「麦格芬」的熊钟虽然造型很丑,但居然也是个效果很好的窃听器(就是尺寸可能太大了点)。对正反派人物的塑造还是逃不出时代的窠臼,正派都是浓眉大眼,而反派必定行迹猥琐,就连生活作风也有问题(所以看到康一挺对病人态度奇差就该猜到他是反派了),而苏修特务们不知道是不是请新疆同胞来串的场。取景上做得还挺全面,既有雪原追凶的自然风景,又插入了不少东北城市生活的图景(边境上的滑冰场,劳动节歌舞,在公园锻炼的人群) ,在七十年代东北应该算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了,对其街景的展现很有意思。 (展开)
0 有用 老羊 看过 2023-12-26 02:02:39 四川
此片告诉我们77年依然是两个,凡是。同时说明我们现在的进步昭然若揭,所有反对都是徒劳
6 有用 拒绝沦为中美国 看过 2016-01-06 14:26:44
当时的苏修想控制我国作为附庸,原因是它从建国起就是被共济会员控制的国家,斯大林、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都是共济会员,从内部挖社会主义墙角,苏联解体前更是有数百高官加入共济会。马克思揭露批判了共济会,并提出了针对策略http://www.szhgh.com/html/48/n-10048.html 新中国建国时才是真社会主义
1 有用 千寻亿选 看过 2018-04-14 15:51:33
没啥意思的反特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