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里面几幕都挺突兀的。
1. 儿子喝醉回家后忽然撞墙。而那墙也一撞就出了大窟窿。看李安说当时拍片经费很少,所以道具不结实。
2. 陈太太爬山忽然就哭了。人家儿女想要撮合老人家,也没什么嘛。本来就互有好感。只能说老人家敏感。
3. 酒店老板嘴贱了一点,其实人还不太坏嘛。忽然就请打手来暴打一个老人家,也太狠了。最后出动几十个警员来推倒他,也太浪费警力了。找个懂中文的人,和他谈谈不就好了。老人家也太倔了,仗着功夫好非要闹性子。
感觉上演员的表演和喜剧冲突的表现没有《喜宴》的好,特别是情节的铺垫,这几幕都有种勉强推动故事的感觉。
撞墙那一幕我被雷到了
|
> 去推手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看完了可以看呀~(川)
这部片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点,他是李安的第一部电影(找个人陪我吃饭)
这是在美国的哪个城市哇?(wssmjssmbgw)
为什么武艺高超却保护不了妻子(吃云)
为什么晓生不愿意接受丈母娘的钱换大房子?(慢慢书生)
最赞回应
我自己来回复一个吧。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是十年前,一个刚出社会又回去读书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是苦逼兮兮的中年人。原本看不懂,现在都懂了。李安这样安排,没有毛病。具体就不反驳自己了。反正就是,人的际遇和经历真的特别改变一个人。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自己,可能已经死了吧?现在每天都是各种实实际际的困难和磨难。
2, 陈太太不是反对撮合, 是儿女不愿意和自己在一起, 寒心啊
撞墙的前后还有一个细节:撞墙之前,儿子对着马桶想吐吐不出来,一撞之后,吐出来了。
倘若儿子一开始就吐了出来,也许还算有所宣泄,结果没吐出来,心理、身理全都毫无宣泄的渠道。这时制造麻烦的双方老爸、老婆都跑过来劝,看上去更像是在继续着这一场战争,怎能不让人抓狂呀
这部电影逻辑上很圆全,但之所以我认为没有《饮食男女》和《喜宴》好的原因在于落实到具体拍摄上铺垫就不是很够
比如说儿子摔盘子和撞墙的过激行为,脑子想想还是想得通的,但按照剧情,就前边儿子种种抓狂的铺垫还不够,不是说用得时间不够多,而是让人印象不够深,不会在他摔盘子的瞬间自然就想到“阿,他压抑这么久了”甚至是在这之前就在等着他砸盘子摔碗撞脑袋。这是吹毛求疵,和《喜宴》相对照的结果,《喜宴》在这方面几乎已经天衣无缝了。
至于老头在中国馆子的行为,我觉得完全合情合理,任何一个经常和老人特别是老头接触的人,相信应该都会觉得合情合理……
我反而觉得爬山那段处理得很出彩。老了就糊涂吗就不抗争吗就对生活逆来顺受吗?概念化的唉声叹气的老年人不再是这部电影对老年人的定位,他们远比年轻人看得透彻,想得深远,只不过他们爱自己的儿女,不肯说出来,假装不敏感。佩服李安对人物内心世界再多走一步的挖掘。
谢谢ls解释!
我有点若明若白了
戲裡邊兩個說粵語的角色還挺逗的 那個廚師後來還講一句髒話 屌你 哈哈
哈哈,楼上
2, 陈太太不是反对撮合, 是儿女不愿意和自己在一起, 寒心啊
这部电影逻辑上很圆全,但之所以我认为没有《饮食男女》和《喜宴》好的原因在于落实到具体拍摄上铺垫就不是很够
比如说儿子摔盘子和撞墙的过激行为,脑子想想还是想得通的,但按照剧情,就前边儿子种种抓狂的铺垫还不够,不是说用得时间不够多,而是让人印象不够深,不会在他摔盘子的瞬间自然就想到“阿,他压抑这么久了”甚至是在这之前就在等着他砸盘子摔碗撞脑袋。这是吹毛求疵,和《喜宴》相对照的结果,《喜宴》在这方面几乎已经天衣无缝了。
至于老头在中国馆子的行为,我觉得完全合情合理,任何一个经常和老人特别是老头接触的人,相信应该都会觉得合情合理……
在美国生活的男人还是比较有修养的 换国内男人 弄不好直接抽老婆耳光了 哈哈
其实我觉得楼主说的有道理。推手的情节冲突太戏剧化太突兀,不自然,让人有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真正的优秀在于让观众乐于去接受那些转折爆发觉得是顺其自然。
谢谢ls支持。
不过电影观感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人觉得突兀,有人或许会觉得自然。
电影只能通过桥段来叙述背后的事实,否则只好拍上百集连续剧,这就是为什么电影比电视剧更具艺术张力。
有生活阅历的人,看到楼主说的几个桥段,都不会觉得突兀。当然,确实有些夸张的地方,也是为了追求效果,弄上十几个警察,才能令情节达到了高潮,电影不就是为了好看嘛。
还有晓生突然就掀桌子,把厨房搞得一团糟。。。。。额,太激烈了。。
一年半前看的电影,现在回想起来又有点模糊了。忽然就想再重温一次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特别爱喜宴啊。
好的电影就是这样,经得起一看再看。
美国墙都这样吧,我看过《Damages》里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墙也是这样一掏一个窟窿
lz是懂电影的人
说的这几个问题都抓住了重点
赞一下
谢谢ls支持!哈~
撞墙的前后还有一个细节:撞墙之前,儿子对着马桶想吐吐不出来,一撞之后,吐出来了。
倘若儿子一开始就吐了出来,也许还算有所宣泄,结果没吐出来,心理、身理全都毫无宣泄的渠道。这时制造麻烦的双方老爸、老婆都跑过来劝,看上去更像是在继续着这一场战争,怎能不让人抓狂呀
LZ说的头一点同感。的确是有点突兀,铺垫不够。余下的看二楼解释合理。
我反而觉得爬山那段处理得很出彩。老了就糊涂吗就不抗争吗就对生活逆来顺受吗?概念化的唉声叹气的老年人不再是这部电影对老年人的定位,他们远比年轻人看得透彻,想得深远,只不过他们爱自己的儿女,不肯说出来,假装不敏感。佩服李安对人物内心世界再多走一步的挖掘。
还有男主角发飙砸桌子那一场,还要转成打开碗橱砸碗盘,我当时楞了一下,这这这这,演的成分太重了,一般人生气肯定是看到什么砸什么,谁还专程从柜子里拿东西出来砸。
老板叫人打老头是因为店员因为老头都走了
不过真正突兀的是店员上个镜头还主动打老头,下个镜头见老头不好欺负就都滚粗了。。。
哎,楼主....
这片儿是比较糙,但是我最喜欢的还就是俩老人那别扭,儿女撮合他们不肯,跟儿女分开过了却扭扭捏捏地往近了走。一下儿就让我觉得这不就是咱胡同里出来的大爷大妈嘛(当然不是现如今上btv生活台《选择》那帮啦),牵着不走赶着倒退,因为这事儿只有自个儿清楚XD
不用等到我是陈太太,9年后已经懂了。寒心的不是子女,是尊严,个人独立的尊严。人老了一下子会觉得自己啥都不是了。
我也发现以上问题。以前看起来挺牛逼的,回过头来看,发现有很多问题。
我自己来回复一个吧。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是十年前,一个刚出社会又回去读书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是苦逼兮兮的中年人。原本看不懂,现在都懂了。李安这样安排,没有毛病。具体就不反驳自己了。反正就是,人的际遇和经历真的特别改变一个人。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自己,可能已经死了吧?现在每天都是各种实实际际的困难和磨难。
给你点赞
正解,所以看电影还是要本身自己有洞察力才行,很多事经历过的人才会懂,不懂的人就觉得很牵强。真的是心疼导演被别人说剧情牵强
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我觉得很多情节太突兀了,情感蕴量和矛盾积累都营造不到位,看得出来那个时候的李安掌控影片还差点火候,我是从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倒着看下来的,《饮食男女》、《喜宴》、《推手》依次看下来,一部比一部差,觉得《饮食男女》是巅峰。
当时看到公园野餐那场戏还在想,这俩老人心挺大啊?儿女都摆明了嫌弃你俩,还乐颠颠出来相亲呢?结果下一幕爬山就爆发了…哎人生…可能安乐死才是正经事吧😂😂
和你感受一样,十九岁的时候看《美国往事》,看了前三十分钟就关掉了,自己还寻思道这什么j.b东西,浪费时间。今年二十四岁了,经历过一些事看过一些书后,再看那部电影却觉得喜欢得不行,每一帧都刻印到自己心里了,顺带把所有莱昂内的电影都看了一遍。
安乐死也不容易啊
24岁,黄金年龄啊,好好珍惜。每天空气都是甜的。
其实就是没看懂
我也是 我第一次看her的时候觉得 什么软科幻 差不多得了 分手之后再看 直接把我给看哭了好久
好经典的自己回复自己,只能感慨时光匆匆
我去 我看的时候以为去爬山什么的是他俩特地给两位老人留下独处空间来着。仔细一想确实是嫌弃啊,陈太太明显想一起去爬山的。
把厨房砸了还叫有修养?
心里有堵墙,家庭有堵墙,中美有堵墙,社会有堵墙 。这堵墙是这电影的表现的核心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