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回头 短评

热门 最新

29 米粒 看过 2017-01-09 12:29:54

年少气盛的鲍勃迪伦真是有趣,一直逻辑不清地狂怼各路记者虽然臭屁但有种年轻人特有的棱角分明。他一开口我就把那些乱七八糟的采访全忘了,一束聚光灯下他的剪影呈现在颗粒粗糙的胶片上,是那个时代最美的画面。记得要配合“Bob Roberts”食用达到最佳效果😂

11 卡里加里博士 看过 2018-05-19 02:46:08

琼贝兹理解不了鲍勃迪伦的歌词,就进入不了他的心,很遗憾啊,这是转型前的鲍勃迪伦的最后一年,对比66年英国巡演的录像看会非常有趣,正如安迪沃荷说当鲍勃迪伦成为他自己时,他就成为了超级巨星。安迪沃荷厉害啊!

9 把噗 看过 2014-08-03 21:16:04

20岁的你有了70岁的声音 70岁的你 还像20岁那般年轻吗

8 怪盗巴金斯 看过 2012-05-07 13:56:58

聚焦于迪伦的英国之旅,贴近地捕捉到其年少轻狂的一面,配以大量的后台生活细节如唱歌和拌嘴等场面(Joan Baez唱歌配迪伦的打字声那幕很韵律),台上光柱照射下的那个阴影在粗糙胶片的捕捉下已成经典。《我不在场》有大量参照。

14 乡村水泥路 看过 2019-09-29 23:09:36

那场车祸带走了那个才华横溢、傲慢、语带讥讽的少年。

8 看过 2019-03-10 17:21:34

#786 喜欢他抽烟,吹水,怼记者,讲笑话,坐在打字机前写歌,时不时“酸”一下donovan

6 YYYs 看过 2013-09-15 23:34:00

幕后花絮拼得太凑合, 那位学理科的英国人真让人蛋疼。

3 持人的摄影机 看过 2021-11-11 00:02:28

9.0/10。关于鲍勃迪伦的英国之旅的纪录片,拍的很有趣,直接电影那些“粗糙”的技法(不规则构图、随意的变焦与调度、跳跃的剪辑、大量有趣细节组成的流水账式叙事等)在这里不仅营造了纪实感,也同时配合大量音乐渲染了一种「肆意」的诗意气质(这种影像气质也是涤纶给人的感觉)。不过纪实与诗意在这部并未达到圆融(比如有些地方纪实远大于诗意),所以影像力量被大大限制。

8 喂饭 看过 2018-06-12 15:20:47

8.0 可以算是影史最重要的名人纪录影像之一了,所有与媒体有关的段落(特别生怼《时代周刊》记者那段)都在侧面印证纪录的意义。成名后的Dylan反对阐释,反对被定义,恰好这部纪录片也并未试图阐释或者定义他。或许这就是他排斥媒体,却接纳几个摄影机游荡在他身边的原因吧。

12 画瞳 看过 2017-08-05 17:12:07

看过“摆拍”纪录片,倒是少见把纪录素材拍得那么有质感的和腔调的,不知道是不是黑白片的关系,恍惚中总忍不住质疑这些镜头真的没摆过吗。个人对鲍勃迪伦不了解,看影片中那几段表演不得不说这絮絮叨叨的念经本事不是一般人可以有的,年轻时迪伦略女性化的清秀和怼人时与我何干的傲娇产生的反差还真萌

5 我不在这 看过 2015-02-27 12:05:36

轻狂、傲慢、才华横溢。最爱Joan Baez在其中的演唱,特别是唱Dylan的《Percy's Song》就是太忧伤。当Dylan在歌声中写作时,是迷人的。我还是喜欢Donovan一点,安静的年轻人。素材很多,普通的纪录片,但片头就值了好几颗星。

1 FiΙTн 看过 2010-10-14 17:21:59

rare footages from 60s, cant wait 4 any bloody subtitles any more

5 drunkenstain 看过 2016-10-21 00:35:09

真实的鲍勃迪伦,面对采访和列侬一个口气,他的歌是大众的,但他不属于大众,很多人看完后感觉涤纶so uncool,但我觉得这是歌词以外的他,又是歌词里面的他,他的“神”是“神出鬼没”的。

1 一个影迷 看过 2023-05-27 21:06:14 天津

《别回头》,1965年对鲍勃·迪伦的纪录。 一个很清晰的鲍勃·迪伦的形象,在接受采访时反客为主,使采访者十分不悦,而他却说: “如果我们真要排挤你,我们会当面说你的好话。”有点真实又有点伤人自尊哈哈。 与朋友发生矛盾,冷静后主动道歉,还是挺平易近人的。 他从未说过自己是民谣歌手,可一年后他在唱摇滚时,人们却骂他“你个犹大”,他冷静回怼“你是骗子”。 路很长,别回头,一直走。

3 何阿嵐 看过 2017-06-10 23:59:03

反叛得太可愛了(當時他只有24歲),攝影機與大明星在倫敦埋身肉搏,長期臭面不討好人,得罪人多稱呼人少,可以這樣與傳媒對著幹(為什麼時代雜誌的讀者會對我有興趣?我連看也不會看),應該只有那時代才容許,幾場與記者的針峰相對,意氣風發,如果對媒體簡約化甚為不滿,為何又願意接受攝影機的存在呢?

1 Rhodesia 看过 2017-05-27 17:57:06

理想的没有过分阐释的纪录片,不是个人最喜欢迪伦的时期,但是访谈最经典最有趣。以前在学校图书馆借来看过一小半,没想到有机会能在电影院看到,迪伦和琼贝兹的声音像清泉一样。每年都感觉能理解当年的这个年轻人更多一点…

6 灰色幽默 看过 2017-02-25 00:26:41

一直以为dylan从小就是一幅老人样子,没想到年轻时候也是活蹦乱跳的。65年这个时间选的真是恰到好处,取到了dylan音乐路线的转折点

0 Sabrina 看过 2018-01-13 12:42:07

这种诗人型歌手,居然没有安静的创作空间。空间太狭小,人太多,声音太嘈杂。突如其来的采访,一次次重复回答着同样的问题,还要带着耐心,对人真是折磨啊。如果他只是静静的写歌词不需要接触人群会不会好一些?

1 Clyde 看过 2014-10-30 16:39:12

关于Bob Dylan的音乐纪录片,珍贵的片段,珍贵的记忆。20多岁的Bob Dylan,性格颇为张扬,对自己的音乐极度自信,他否认自己的作品是民谣——一个有个性的歌手,是不会喜欢标签的。

3 云雾敛 看过 2019-04-14 12:24:19

鲍勃·迪伦1965年英国巡演的随行记录,真实影像的展现将他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呈现到了观众面前,最终跨越时间将他的年轻面貌呈现在了当下的粉丝面前,不加遮掩是最大的优点,缺点并未损失他的光彩,反倒使其人格化,区分与同时期的摇滚或民谣巨星,在一众的事件中,我们得以窥视这个之后席卷世界的人。技法上随意是最大的调度特色,也造就了不加雕琢的真实感,在突出人物是,拉进镜头制造脸部特写是常用方式,最爱结尾一束灯光洒在他身上,前面是黑暗的观众席,但那黑暗之中全是注视他的眼睛,都在接受他的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