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 短评

热门 最新

35 枯川满 看过 2012-02-26 01:53:48

锡兰你把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拍出来吧!

8 余小岛 看过 2019-06-18 22:45:33

细节与声音,镜头与梦境,如梦如幻,如坠云雾。似乎和《茧》有些互文。。。还是要说,锡兰适合当个风光摄影师。

21 有心打扰 看过 2016-08-18 07:39:08

1.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有的人想离开,有的人想回来,有的人刻苦学习,有的人潇洒放纵;2.篝火夜谈,大人各表心事,小孩梦里神游;3.摄影美绝,导演的影像魅力已具雏形;4.虫鸣鸟叫,狗吠驴哼,风声雷响,大自然的声音;5.影片让身在故乡的我怀念起“曾经的故乡”。

17 柯里昂 看过 2017-11-16 19:10:31

第一部长片就奠定日后基调,包括不少元素之后都被重复使用,从故事到风格都非常之私人化,真好。

15 LORENZO 洛伦佐 看过 2019-06-11 06:29:06

除了篝火的一大段都很喜欢,那是故乡的味道:氤氲缭绕的教室,水汽跌落在火炉上滋滋作响的声音,水里的乌龟,曾经我们都是小镇青年。

9 嘟嘟熊之父 看过 2019-06-22 15:34:15

精准的影像控制与感官度量,但最终拼的依然是耐心,是内力,是对内心坚信不疑之事的捍卫 ,所以要交锋捶打,为无解之途凿出一条出路。锡兰电影中的雨声是抚慰一切烦恼的良药。

18 Ada的B计划 看过 2017-09-01 14:14:08

应按《小镇》《五月》《远方》顺序观看,十分遗憾自己是倒着看的...锡兰用前三部作品完成了对阿巴斯创作历程的致敬与带有个人特色、地域特色的复刻。首先在创作中重构生活,进而在创作中重构创作,最终完成重构创作在生活上的延伸,惊人的思路!

3 🫀Psyche 看过 2014-08-24 00:16:21

颇有塔可夫斯基风格,不敢相信这是一部90年代末的作品,其中深沉的宁静如那个火堆旁的夜晚般引发深思,可以理解贾樟柯对锡兰的爱,两者在乡愁上的思考和反应是共通的。锡兰在火堆戏里摄制了这样多的特写镜头,颇有伯格曼风格,但是一种超越,伯格曼特写是展现人的神经质,而锡兰的特写是一种留白的深思

5 帕拉 看过 2014-05-22 20:47:51

摄影和构图那么美,怎能不爱。锡兰总能将人物融于风景里,看的时候那么平静舒缓。童年,青年,成年,老年,各有各的活法,那些讲述,那些回忆,化作一缕缕乡愁---

2 Aloysha 看过 2021-04-28 14:21:13

就像《穷街陋巷》之于斯科塞斯,《小镇》一样有着生猛的影像和不加雕饰的结构编排。后半段的篝火夜谈的确值得批评,与前半段姊弟二人的生命感知与捕捉格格不入,且仍是一众大师早期作品的特点:尚未成熟的影像掌控力难以承载旺盛的表达欲—尽管锡兰不断运用插入镜头或者特写将叙述主体转移至姊弟二人,但根本上还是作为小知识分子的锡兰的自我鞭挞与解构。通过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呈现一个小镇的历史、记忆、当下与残梦,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为何以及如何孕育出家庭成员所代表的那类人。最喜欢的是一组特写镜头:男孩凝视着毛驴和男孩望向篝火旁呛声的家庭成员,都使用了同样的五官特写作为主观POV。无差别的生命认知充满了童趣,更充满了锡兰对于故土深切的迷恋。

2 柴戈 看过 2023-04-22 00:57:09 浙江

很多导演的处女作都是拍自己的童年或故乡,这部整体是以孩子的身份在叙事,与孩子的梦境穿插着拍的。童年记忆,模糊,游离,细腻。锡兰这部初出茅庐的作品我居然是看完他所有作品后最后看的。

7 deus 看过 2009-05-11 11:10:28

当Ceylan把自己的故乡记忆不加修饰的呈现出来的时候,就诞生了这样的一部电影。可是并非是我对所谓的大师Ceylan不敬,也不是我心中没有乡愁的存在,只是面对这样一部黑白色调,沉闷至极,没有情节,简朴到都不像电影的电影,我实在不能抱有任何好感。这应该是一部只属于导演自己内心的电影

1 左胸上的吸盘 看过 2023-07-26 00:20:20 北京

前十几分钟的学校戏交代女孩也就是主角一家的贫穷,展现教育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塑造;继而十几分钟的戏是小姐弟在密林和青年在游乐场的平行剪辑,姐弟俩对动物较粗鲁,刻画他们与自然糅合的状态,乌龟翻身的镜头似乎表示他们的窘迫,青年的戏更多只是演示他回乡的喜悦;然后40分钟的戏是三代家人在篝火边的谈话,老爷子讲从军经历,知识分子讲亚历山大东征,这部分跟学校里的灌输有延伸的意思——为国出战是公民义务与苦难,书本知识却与这份现实保持了距离(对应知识分子漂泊的身份状态);最后十分钟一系列暧昧的诗化表达就有些不知所谓了。锡兰的镜头运用不好,大多是呆板造作的特写,剪辑节奏也很楞,这种硬派或曰机械的手法突出了本片电影论文的质感,在表达情感上孱弱了不少,譬如漫长的谈话也没能支撑起几个人物的情感关系,而它谈论的主题也不明晰

6 Unbeliever 看过 2019-06-22 15:29:09

五月碧云天前传。早期的芥兰一直在试图描绘自己故乡小镇的众生相。他把社会议题藏在角色中,关注的重点仍然是人。人的情绪,人的状态,人的行为。人构成了这个社会意义上的故乡。从这个意义上讲,芥兰影片当中的物也都是有生命的。植物、动物,甚至是环境,都被芥兰赋予了人性。(又或者说是和人具有同样的功能而交织在一起)。流浪的狗,死睡的猫,挣扎的乌龟。他们和真正的“人”一起成为了这个环境的构成要素。这样的思路和很多处理类似题材的中国导演是完全相反的。(他们喜欢让环境和社会分离出来,成为所谓的客体)

3 陈大五 看过 2014-06-08 23:16:47

这是属于锡兰的小镇,却能勾起我的乡愁。羽毛、雪花、水滴、蒸汽,生活的细节在诗意的镜头下被放大。一家三代人的不安、困惑、艰难、担忧,在对话和不时插入的似幻画面下展露。

4 熊仔俠 看过 2014-10-28 23:21:22

其實一直覺得錫蘭的片子有著蘇聯東歐melodrama的氣質。錫蘭總有一陣風讓人感到神秘與詭異。

3 stknight 看过 2012-02-10 23:15:11

努里·比格·锡兰的剧情长片处女作,带有自传色彩。影片透过孩子的视角去讲述居住在荒芜小镇上的一个家庭的故事,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必须面对和处理越来越复杂的各种关系。前面30来分钟还好,后面野外篝火之夜开始话痨起来,幸好片长比《安纳托利亚往事》少一个多小时,否则可能真坐不住了。

0 看过 2021-01-12 00:58:20

Ceylan处女作太美了吧!尤其是前1/4的雪中小镇,推下的小雪人变幻为飘飞的绒毛,窗外的飞雪在不同人物的目光里聚焦失焦聚焦失焦,一间小小的教室,各种感官调动观众的情绪,猫,诗意中灵魂出壳的感觉,惊雷转场,很是了不得。后面开始明显显现出各路大师的影子,老布老塔,雷伊阿巴斯……但还是有hold住自己的视野,毕竟无所事事的男人这类角色也会贯穿他后来的作品。篝火夜话其实构思上我完全能理解,他是想从landscape到bodyscape,这样就有一整个宇宙了,但是这个body部分确实有点无聊,还是嫩了点?但后面的他也有很多无聊(笑

2 刘浪 看过 2017-09-20 15:25:00

零散的小镇景观里包涵了时间与气候的变化,孩童视角丰富地记录了主体叙述外的无用景象,雨雪丛林万物都显露小镇的生气。那些超越孩童认知的长辈叙述里是对国家历史与自我经历的回顾,小孩只以逝者坟墓方位来辨别地理方向。导演给了未来的几种可能,又一一否定,“你不是已经学会了如何离开这块土地吗”

3 !!!!! 看过 2012-03-24 15:16:44

:锡兰的长片处女作,从中明显的可以看到塔可夫斯基的特点,对梦总是要描述下来。在摄影上,大量的固定机位镜头,这一点在锡兰的电影中从未改变,不过这部电影中零零点点的有些配乐,但在锡兰以后的作品中就没有了配乐。从小镇到小亚细亚往事,锡兰在镜头上明显的越来越美了。本片中还有一个很长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