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兴文
从1979年到1983年,我先后参加了《杜十娘》《李冰》两部历史影片的美术设计工作。现在,回过头来对这两部影片总结一下深感确有得失可言。过去,一直忙于创作实践,因而忽视了对电影美术工作的总结,这对自已创作业务的提高是有一定影响的。现在,我国的电影事业发展很快,面对这个宏伟的现实,作为一名中影工作者,必须跟上电影事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牢牢掌握电影美术的创作规律,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力求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有所探索,有所创造。
努力掌握好影片的基调
每一部影片都有一个统一的设想,也就是统一的基调。我在影片《杜十娘》和《李冰》的等备阶段,就和摄制组的同志们共同探讨了这个问题。《杜十娘》这个故事,观众是很熟悉的,戏曲、话剧都演出过多次。杜十娘不是个惊天动地的英雄,而是个生活在底层的歌妓。但是,在她的身上有着善良和美好、才能和勇气,是个令人赞叹的女性。最后,善良的人被逼死,丑恶的人却活着。《杜十娘》是一出感人的悲剧。由此,我们对《杜十娘》这部影片的基调是这样设想的,一是把《杜十娘》拍成古装故事片,有别于戏曲片;二是力求把影片拍得古香古色,富有民俗特点。
《李冰》是反映战国时期李氏父子带领民众治水的故事。虽然也是一出悲剧,但却是悲壮的、宏伟的。这部影片的年代久远,要求时代感强烈。由此,我们在讨论这部影片的基调时一致认为:本片应拍得古朴悲壮,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历史地反映出《李冰》这部影片的时代风貌。
《杜十娘》和《李冰》都是历史故事片,因此,都强调古风。但前者应是古而雅,而后者则是古而朴。我认为,大凡好的历史影片,都是很有古味的,失去这种古味,也就无法使影片带有古典的色彩,也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不论是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还是四百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只要是历史故事片,就要严格地按照当时社会的历史状况、风土人情去进行创作,特别是美术设计、服饰、道具更应当注意这一点。有的历史影片之所以出现败笔,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影片中缺少古风,缺少历史感。
就《杜十娘》和《李冰》这两部影片来说,虽然都是揭露封建社会制度下的个人命运的悲剧,但又有其很大的不同。这里一个是妓女,一个是官吏;一个是为了追求自由幸福而破灭的悲伤,一个是为了给人民造福而家破人亡的悲壮。从影片内容形式和人物规定情境上来理解,《杜十娘》是用细腻平淡的笔触来描绘小桥流水的古雅情调;而《李冰》则是用浑厚的笔触大刀阔斧地来绘制出大江东去的雄伟气势。
资料的收集和运用
创作设想定下来了,如何在创作实践中更好地体现这个原则?首先就是要根据剧本的内容、人物的需要收集资料。因为历史题材影片的真实来源于历史生活的真实,所以,调查走访、查阅资料就成了很重要的课题。《杜十娘》是明代万历年间的故事,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故事,距现在已有两千多年了。对于这样一些历史久远的影片,电影美术工作者,只凭一知半解来进行创作,那肯定是要失败的。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史料,才能从中了解到当时的史实,启发、诱导创作者的联想,掌握创作的主动权。
为此,在创作《杜十娘》这部影片时,我们一方面查阅资料,一方面走访一些从良的妓女、老鸭和珠宝商。他们在旧社会的经历和他们所谈的旧社会、妓院的习俗,给我们很大启发。我还亲自到前门外和崇文门外申街走巷,寻找明代建筑,感受旧京师的建筑规模,收集有关民宅铺面和街道的建筑特色。在《李冰》组,我们跑了许多图书馆、研究所,请教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建筑专家,他们严肃的治学态度,使我们在创作上得到很大启发,真是受益非浅。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形象素材很少,并且对现有的资料不能单纯地照搬、模仿,所以,对这些资料要进行分析和创造性地运用。
黑格尔说过:想把古代灰烬中纯燃外在现象的个别定性,都很详尽而精确地举仿过来,那就只能算是一种稚气的学究勾当·····我们固然要求大体上的正确,但是不应当剥夺艺术家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的权利。我在分析资料时,尽量做到有取有舍、有发挥、有创造。比如,《杜十娘》的迎春院和迎春院的门口、街道是展示时代气息、刻画、渲染人物的重点环境。在收集资料和进行草图构思时,我们是重点研究,几易其稿。《中国娟妓史》指出:“谈明初娼妓事,最详实的要算刘辰著的《国初事遗》。他说:无不以八大胡同为接洽交欢之地。”据说八大胡同因为朝代的变化,几易其名,地址变化很大。要实地考客.也日有去百顺韩家、石头、燕家.陕西、王皮、蔡家、小李纱八大胡同看看。一些街道主任和“老北京”向我介绍:哪个地方是镖局,哪个地方过去是妓院。
由于考察和介绍,我的头脑开始产生一些迎春院的形象。我又参照《警世通言》中《玉堂春落难逢夫》中的描写,三公子看银子犹如粪土,“又许他改造房子,又造百花楼一座,与玉堂春做卧房。”和《醒世恒言》中《卖油郎独占花魁》对花魁娘子房间的描绘:“中间客座上面,挂一幅名人山水,香几上博山古铜炉,烧着龙涎香饼,两旁书桌,摆设些古玩壁上贴许多诗稿。”因此,我在构思迎春院时,首先是采用四合院的建筑形象,因为这是当时京师民宅的特点。由于杜十娘是南方人,我们把她的绣楼和院落设计成王孙公子、富贾盐商为投十娘所好,参照南方园林的建筑特色而专门建造的绣楼和改造的庭院。又加上李甲两次进迎春院的不同心情,一次是阔少,次是穷书生,因而,我又设计了两条进绣楼的路线。这样,就决定了迎春院的总平面结构及空间处理。再比如,《李冰》在城和街的布局上,商周时已有城市规划,在《周礼·考工纪》上记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就是说,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前面是宫庭,后面是市场。成都虽不是都城,而史料却明确记载着“与咸阳同制”。那么,在影片中如何再现古成都城的时代特征呢?要是只表现街道而去掉市肆(肆就是商店),时代感就不强了。那时商业是集中在市肆里的,还没有分散到大街上,市肆是展示当时社会风土人情的重要环境。这个设想是忠实史料的,却不利于人物的活动和古城风貌的展现。
为了达到既有时代感,又有利于展示人物的行为,我把李冰入城的一部分戏放在城外,渲染李冰出行入蜀的气势、车骑、仪仗和雄伟的成都府城;又把李冰入城的另一部分戏放在主街上,突出街道两边的战国建筑和后面的城门楼,以渲染公孙若炫耀府城气魄,在岔路口上搭制了市肆的主要建筑:市楼,把城、街和市联系起来。这样在符合史实的基础上,为展示成都府城,为李冰入城、杜娟跪街等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设计了大体上符合历史的古成都环境。
如何运用史料,对拍历史片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上面所述,对史料的分析和运用,花了不少心血。经验告诉我们,绝对不能不重视史料,但也要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我们不是考古工作者,我们的目的是为影片寻找历史的依据。科学地对待史料的标准,就是依据影片的内容、年代、情节和人物,为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服务。只有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标准,才能真实地反映出历史的风貌。
着力追求古雅、古朴的风格
历史戏强调古,就是强调时代感。根据《杜十娘》的历史年代和人物的特定情境,我们感到,这部影片要着力突出一种古雅的风格。也就是说要真实地、古雅地描绘出一幅明代社会一个普通女性悲欢离合的命运的风俗画。因此,我们连景物、服饰、道具形象的选择上和色彩的运用上,都力求古典,雅致。杜十娘这个形象虽为娼妓但不平庸。她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有着对自由、幸福的渴望与追求。因此,在进行案头工作时,我所设想的杜十娘,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古代妇女形象。所以,在她的形象塑造、服装色彩和住所装饰上都是从古雅的方面设想。
如,当杜十娘第一次出场时,我们给她设计一套白色调子的服装,寓意她“出污泥而不染”。杜十娘绣楼里的设计也突出“雅”字。有围棋、诗画、古玩,雅而不俗。但是,迎春院的布景在这个古雅色彩的总谱上,有些失误。有些地方色彩过于浓重,而淡雅不足。
根据《李冰》的历史年代和社会背景,我们在拍摄中着力迫求古朴的风格。那么,这个“古朴”的落脚点应放在什么基础上应该掌握怎样的分寸才合适呢?李冰所处的年代离现在非常久远,要想一点不差地把战国时期的社会面貌再现出来,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我们的目的是要艺术地再现那个时代,表现出历史感。而古朴的风格正是要达到表现历史感的目的,因此突出这个“古”字是很必要的。所以我认为,这个“古”字的落脚点在《李冰》这部影片中,就是要放在科学地对待历史资料,放在电影美术设计如何为人物、情节提供真实历史环境的再创造上。
所谓古,就是符合历史风貌,古朴庄重,在美术创作上力求准确地运用古代具有鲜明特点的色彩和形象。所谓朴,就是朴朴实实地再现两千多年前的历史风貌,力求避免人为的痕迹和华而不实的东西。这里要说明的是,古不等于复古。根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看,经济文化还是比较落后的,劳动工具也比较原始。所以,我在进行案头工作时,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来作为自己创作的原则:
历史戏,在艺术上要求美,但这种美,必须从生活和历史出发,从主题和人物塑造出发,真实地艺术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上述原则,提醒我不要单纯地追求形式美,以此来指导我的美术设计工作。如在宫殿的设计上,我没有从豪华的角度去考虑,而是从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上着眼,着力突出高大的土夯高台,层层阶梯。战国时期帝王的宫殿都筑于高台之上,这是当时帝王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并且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所限,宫殿是威严有余,少有豪华的。在宫殿柱子、帷幔、壁画的色彩上,我们都控制在统一的调子里,渲染封建势力的权威和古朴的时代气息。封建社会在我国历史上是漫长的,而《李冰》所反映的时代刚具初期阶段所在这部影片里雪要强调古朴。再如,当时生产工具落后,加上天灾战乱,人民生活极为贫困,要正确反映出这个背景,就更需要古朴了。山洞、工棚、治水工地都是很原始的。山洞里面潮湿阴暗,地上铺了些干草用来休息取暖,工棚是用木头支起来的三角形窝棚,上面用些树枝干草遮盖。在设想这些景物时,我们主要是力图真实地反映出人民要求治水的强烈愿望,以烘托李冰治水的决心。
我并不认为每部历史影片都要古朴,而应根据历史年代的不同、背景的不同、题材的不同,来决定它的风格。因此,影片的造型形式上各有所异,却不一定都要朴实无华。但我以为,好的历史片都要有古味,有的古味比较幽雅、古香古色,象《杜十娘》;有的古味则比较古朴、庄重,带有悲壮感,象《李冰》。
力求突出景物的悲伤情调和悲壮气势
《杜十娘》在情节上并不离奇;在人物行为上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在规定情境上更没有什么壮观的场面。它的景物是:市井民居、运河古道、舟车码头、小桥酒肆;它的情调是:哀怨、忧伤如流水潺潺。要想真实深刻地把杜十娘的悲剧命运展示给观众,必须侧重于写情。因此,这部戏布景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创造出戏剧情节和人物思想情感所需要的环境来。布景能创作出意境来,或是给创作意境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不容易的。但是,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去作。要把《杜十娘》拍成淡雅、古香古色的抒情悲剧,就要着重渲染气氛和情调,达到一种意境。这就要求美术师在布景的形象选择上力求准确、真实、生动、淡雅,情景交融,激发人物的情感。比如,我们一致认为“南归“是展示杜十娘飞出牢笼后欢畅心情的重点场景。这场戏中,不管是在古道上,还是在行船的运河上,都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带有古香古色的景物,以展示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激动心情。古塔、古桥、古松、石碑和古城,都是我们猎取的主要目标。如没有合适的就进行加工搭制。布景加工有大有小,小的加工是在山岗上加几棵古松,大的加工是在道旁搭制村舍酒店,其目的都是要以此来创造出适合人物行为、人物心情的意境来。可惜的是,在影片色彩基调处理上,没有捕捉到真正能体现《杜十娘》的整体色彩的调子,因此,最能出情调的色彩运用得不具体,有些概念化。要真正搞出意境来,不但布景的形象要准确、真实,而且色彩的运用更要恰当。一个是人物、景物的本身色彩的组织和调配,再一个是光线对物体的影响,两者如果处理得统一,就会产生出某种情调和气氛,形成一定的意境。在《杜十娘》拍摄之前我和摄影师就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就是要把《杜十娘》拍得古雅、富有悲伤的情调。特别是在重点场景,更要突出这个情调。可惜的是,我在创作实践中,没有把握住这个基调。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文化,浩大壮观的水利工程和雄伟的建筑,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历史影片中,应体现出这点。《李冰》这部戏不管从剧情还是从主题上考虑,都应当有悲壮的历史感。有人说,《李冰》是个大戏。我理解,这个“大”无非是说李冰这个人物的气魄大,治水工程大,劳动人民的力量大。在当时劳动工具很落后的情况下,进行这样大的水利工程,建造了这样雄伟的府城,确实是伟大的。
《李冰》是一部悲壮的正剧,就要想方设法去渲染出一种悲壮宏大的气势。布景的形象力求浑厚有力,雄伟壮观,注意避免小气平淡。只有渲染出这种悲壮的气势,才能烘托出劳动人民的力量,表现出李冰先天下之忧而忧、为民舍己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关只歌口的有件。
比如,我是这样处理男动场闻的:在伏峰炉工地等处,都努力突出一种宏大的气势。那高大的玉垒山峰和奔腾的氓江,那抢险护堤与洪水搏斗的人民,那炼铁工地上熊熊的炉火,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气魄和根治洪水的决心。又比如,在成都城的设计上,我更注意到渲染一种悲壮的气势。《李冰》的作者陈泽远同志,帮助我查找史料,使我了解到,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的开明王朝就建都于此。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就派张仪、张若设成都郡并筑城。“筑成都大城,周十二里。于大城两边筑小城,修建间里,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在《成都古今集》中有这样一段话,“田初张仪筑城,虽因神龟,然亦顺江山之形,以城市稍偏,故作城楼以定南北。”根据上述史料和编导的要求,我们定了搭制成都城的几项要求:
1. 地理环境,当时成都城紧靠郸江,地处四川盆地,常年受水灾,很荒芜;
2. 布景形象力求准确实真,城墙和城门都是土夯的,城门不能是拱形,突出阙楼,加强时代感;
3. 尽可能地把戏集中,把迎李冰、刑场送夫人、送李冰四场戏放在城外一个景地,重复运用,渲染出悲壮的气势。在迎李冰一场戏中,把人物置于古城外,高大的古城,广阔的江面,尘土飞扬,在这种环境下,李冰乘车来到古城,从而充分渲染了一种雄壮的气势,反映出李冰敢于斗争,不怕艰险,携工郎入蜀的无畏精神。在送夫人的一场戏中,也把人物置于城外,天空阴暗,古城威立,整个调子是灰色的。在这种气氛中,李冰与被作为人质的夫人分别,体现了一种悲剧的情调。
总之,美术设计就是要努力在影片中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段和合作者共同实现这种悲壮的气势。我搞历史影片的美术设计,还只是个开始,很多问题仍在探索之中。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拍过的影片,有许多遗憾之处。
比如,在影片《李冰》中,气势渲染的还不够,特别是对水淹成都府和治水工程失败后的场面都渲染不够。在《杜十娘》影片中,在爪洲渡口的布景加工上,也不成功。爪洲本是长江口上一个很繁荣的码头,南来北往漕运和集散货物很多,但加工后感到规模不够,建筑物少,显得有些冷清。这都有待于以后加以改进。
在微博上发现的本文非常模糊的扫描pdf版本,没有找到文字版本。
自己文字识别了一下,希望对本片爱好者有所帮助。
如有错漏麻烦再评论区指出,谢谢。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