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把记者塑造成只会添乱和莽撞的形象,最后那场戏也是记者自作主张写出来成为引发大屠杀的导火线。
当然这只是事件的引子,我们也不该苛责出于责任感而写这篇报道的记者。但编剧塑造的这个主要的女性形象确实方方面面都是传统上认为的:添乱的、莽撞而又正义的,闯出祸会有别人为她承担责任。
虽然片尾有写她继承了男主的社工理想,延续所谓的社会边缘工作。但还是无法弥补她在前面的“神助攻”,让人又气又无奈
编剧把记者塑造成只会添乱和莽撞的形象,最后那场戏也是记者自作主张写出来成为引发大屠杀的导火线。 当然这只是事件的引子,我们也不该苛责出于责任感而写这篇报道的记者。但编剧塑造的这个主要的女性形象确实方方面面都是传统上认为的:添乱的、莽撞而又正义的,闯出祸会有别人为她承担责任。 虽然片尾有写她继承了男主的社工理想,延续所谓的社会边缘工作。但还是无法弥补她在前面的“神助攻”,让人又气又无奈 |
> 去癫佬正传的论坛
最赞回应
连最后菜市场乱用闪光灯的新记者都依然是女性。放在八几年可能不觉得有什么,但现在再看这个电影真的感觉很不舒服。但也有可能那时候的女记者不受重视,只能跑跑这种边角社会新闻?一个猜测,不知道香港当时到底业内什么风气。
而且见到病人发疯就尖叫的也全都是女性。
连最后菜市场乱用闪光灯的新记者都依然是女性。放在八几年可能不觉得有什么,但现在再看这个电影真的感觉很不舒服。但也有可能那时候的女记者不受重视,只能跑跑这种边角社会新闻?一个猜测,不知道香港当时到底业内什么风气。
而且见到病人发疯就尖叫的也全都是女性。
你可以说她的形象塑造比较传统、刻板印象,但我觉得并不能用匮乏来形容。女记者的成长和转变是非常明显的,虽然刚出现时一身小布尔乔亚白左的臭毛病,但她确实不怕吃苦没有逃避,认真跟下来报道的专题,并且受到感动转变成下一个奔走在路上的做实事的人。
反倒是两个一开始是资深社工的男性,到最后都打了退堂鼓了。(并没有拉踩的意思,但女记者经历了这些依然选择坚守,就更加难能可贵)
啊,我跟你观感相反诶。虽然乱用闪光灯是很讨厌的行为,这可不是什么“边角社会新闻”,精神病人带刀是很危险的。片头那场戏还有一些男记者,最后只有一个女新人记者在跟,我觉得是导演刻意设置的,对女性进入职场承担危险人物一种的赞美。虽然我不觉得这有多么女性主义,但这也是很多导演喜欢呈现的一种态度。
而且片中除了个别爱尖叫的女路人,也塑造了非常沉着冷静又善良的女性形象,吕老师。反观拿着棍棒追杀阿成的可都是男邻居。这可不是什么正面描写。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