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囚越狱的影评 (59)

赱馬觀♣ 2017-02-12 13:07:35

布列松访谈

查尔斯·托马斯·萨缪尔与罗伯特·布列松的访谈。1970年 —(·走马观花·拙译自布列松官网) 萨: 你曾经说过你更愿意被别人称为“序列的重组者”而不是“导演”。这是否意味着你认为电影实质是剪接而非场面调度? 布: 对我来说,导演是将真实生活中的映像和声音按照有效的方式...  (展开)
白果树玉宝 2011-09-17 10:13:57

“坚硬高贵”的影像世界

在一篇访谈里,贾樟柯曾评价过布列松的电影,称许之富有“坚硬”和“高贵”的美质,这样说意在诠释布列松电影艺术与思想的特质,即具有一种“明晰的清澈”的风格。相较于其他晦涩的大师,布氏的电影,无论是人物、故事、镜头运用、以及人物和世界的关系等等,都呈现出以简驭繁...  (展开)
malili 2009-02-19 10:02:56

感谢上帝,我们有花絮

科学般的精细   文学上的准确   命运的意志      本碟片附带的一个近1小时的花絮,一个荷兰电影系的学生在嘎纳电影节采访Bresson(因《money》参赛),很有意思,不亚于电影本身。同年塔科夫斯基凭《乡愁》获奖,因此可以看到西装笔挺的老塔和布列松同时上台领奖。...  (展开)
爱吃馒头的宝宝 2017-08-22 22:55:08

黑白电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故事讲述被判死刑的男主人公弗朗西斯在临刑前的几个小时内,如何成功越狱地扣人心弦的故事。为逃脱纳粹监狱,弗朗西斯策划了一场天衣无缝的逃亡计划。 为确保计划万无一失,他不仅做足越狱准备,还在仅有的洗漱空挡,多次跟隔壁囚室的狱友联络,试图找到共同实施计划的同盟。可...  (展开)
蝉影 2011-11-02 13:40:10

最好的电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除极少数例外,电影一般都会讲故事。因此,就电影和故事的关系来说,好电影可以是讲一个好故事,也可以是把故事讲得好。当然,照我这么说,最好的电影就是既讲了一个好故事,又把这个故事讲得好。按照这个标准,罗伯特·布列松的《死囚越狱》,就是最好的电影。 越狱题材的故...  (展开)
把噗 2014-05-06 19:23:37

真实故事的再次发生

布列松的《死囚越狱》有两处让人感觉反常的地方:开片的介绍和画外之音。对于前者,打出的如下字幕——“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以最大的真实度还原往事“——与常理相悖。按经验,冠以片头说明的往往是虚构故事的那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而真实的改编则...  (展开)
复印 2019-06-11 23:39:35

导演访谈//风随着意思吹*

{文中的大括号{}内容为译者所加。} 罗伯特•布列松片语 “Some Words from Robert Bresson” 1957年10月,《电影手册》** Cahiers du cinema 戛纳(Cannes),1957年5月14日,星期二,罗伯特•布列松的《死囚越狱》入选电影节,是除《该死的人》(He Who Must Die)外唯一...  (展开)
Quentin 2008-12-27 10:20:19

如果你想明白电影究竟是种什么东西……

如果你想明白电影究竟是种什么东西,那么看过这部电影,你的所有疑问都会得到解答。 布列松的极简主义坚硬有力,光明和善。他的电影语言可以和中国的古文言相比,没有程式化的过场,每一秒钟都在有力的叙事,观众此时,既不是受教者的被动角色,也不是评论者在冷眼旁观,而是...  (展开)
野里 2015-12-23 20:51:56

粗谈本片的画外音

最近看的一些电影,有些不禁会让人发出“影片还能这样拍啊”的感慨。《死囚越狱》就是这样的电影。他在很多方面都颠覆了我对电影的某些看法。 这次着重探讨一下此片的“画外音”。 我一向是推崇“画面大于语言”的失语症电影,类似《聂隐娘》、《青木瓜之味》、《空房间》...  (展开)
隐城 2010-12-09 14:28:32

我的最爱

“他的美学信念是用电影将音乐和绘画融为一体,而不是戏剧和摄影”,看每个身体局部,特别是手的动作特写,那种光影和立体的感觉,太像一张张素描了——摄影机是笔,手就是石膏像。整个环境极少用画面来解释,主要凭借人物的反应和声音。声音—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你心...  (展开)
嗒 嗒嗒 2012-02-09 15:58:57

沉静的力量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不论他犯了什么罪,从他被捕的那一刻他就决定要离开这里,一有机会他就要离开这里,对警察和监狱管理者来说是越狱,不论他是否犯了罪。在被送往监狱途中的逃跑失败后,他并不气馁,继续在狱中努力达成他的目标------逃跑。 在被暴打之后,慢慢洗净身上血迹的同时想...  (展开)
复印 2023-05-28 18:35:40

导演访谈重译|风随着意思吹*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罗伯特•布列松片语》 《电影手册》,第75期**,1957年10月 “Propos de Robert Bresson”, Cahiers du cinéma, octobre 1957. 戛纳,1957年5月14日,星期二,罗伯特•布列松的《死囚越狱》,唯一的法国影片,与《该死的人》(Celui qui doit mourir)一起,入选了电...  (展开)
文兴 2019-10-28 17:44:05

《死囚越狱》希望是最强大的动力

弗朗西斯被关在纳粹监狱,和其他狱友一样,弗朗西斯也有可能出去就再也回不来。弗朗西斯制定越狱计划,他把自己的所有准备以及计划都记录下来。 在一个狭小的密闭空间里,弗朗西斯先是把自己的手铐解开。他联系了外面行走的狱友,得到了小工具解开了手铐。利用狱卒不注意,留下...  (展开)
情节严重者 2017-02-19 04:59:27

动作的祈祷文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 动作,表演(注视与重复) · 语言,仪式(语言的清晰,以及和动作的节奏) · 意志,神性(镜头只在意志之局部,全身亦是神性之局部) · 内外之言统一时(对白和独白的关系) · 动作(动作的祈祷文) 布列松难得而不自觉的幽默,是在一部描写死囚的电影里,不掩对无机...  (展开)
路过烟雨 2020-07-08 10:54:29

《死囚越狱》9.0(1956)

④ 《电影史话》的解说打了个比方,说伯格曼的电影是「剧场」,费里尼的电影是「马戏团」,而布列松的,是「监狱」。 保罗·施埃德说,「布列松的电影,就是『一个灵魂从限制到自由的渐进』。」 方丹终于拆下了囚室门板,他静静地行走于监狱的长廊,在午夜的阴影中隐现,那一刻...  (展开)
炳叔 2020-08-19 14:45:43

死囚越狱:一个人没事儿干,干什么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不管KPI订的多完美,摸鱼的时间,永远都是有的。 但是,摸鱼,这件事儿,真不一定是你占了老板的便宜。 举个极端的例子。 监狱有最完美的KPI。 身为死囚,你只要不越狱,管理方,就是赢家。 你每天都可以摸鱼,但你一分钱的便宜也没占到。 时间嘀嗒作响,倒计时的是,你的命。 ...  (展开)
Lacrimosaaa 2020-07-02 22:44:42

被环境音牵动的剧情

布列松镜头的简单、紧凑、喜欢特写的特点暂且不说,就这个片子来谈谈声音的运用。 在一次访谈中,布列松说自己对于前期声音,更看重后期。事实上,这个影片所有的环境音都是后期采样录制的。就像用镜头一样,他对声音也有干净的要求,几乎没有无意义的声音。如翘木板、踩砂石、...  (展开)
申屠余夏 2017-12-13 09:20:22

声音和画面的叙述【影视欣赏作业】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谈到以“越狱”为题材的电影,多数导演都会采用跌宕起伏的情节,花哨的剪辑,丰富的配乐来营造紧张的氛围。然而布列松却坚持一贯的简约风格,以简洁利落的镜头叙事。该片自1956年上映已有半个多世纪,但是这种拍摄手法直至如今都显得大胆,或许也只有布列松这样有足够扎实功底...  (展开)
三横兰 2023-08-20 19:17:07

一点也不离谱的越狱

[死囚越狱] 如果说在看过的关于越狱的电影中最好看的,我觉得非这部电影了,该电影讲述了一个被判死刑的人是如何越狱的过程,中间没有太多绚丽的铺张,有的是大量关于男主内心活动和为了越狱大量的算计与设计。 电影的一开头就是男主在车上尝试逃脱警车的场面,当他被追回来后...  (展开)
云影悠悠 2023-07-08 23:45:54

一次从内部全景式展现的越狱过程

很务实的片子,把越狱的完整过程,包括这其中周密繁复的准备过程,犹疑挣扎彷徨不定的心理过程,与狱友互为影响的过程,一步一步地细致呈现出来。舍弃闲笔,节奏紧凑,组织精炼。越狱的高潮部分节奏又充分放慢,好把当时的紧张气氛推向极致。作为犯人视角有限,于是充分运用声...  (展开)
<前页 1 2 3 后页> (共59条)

订阅死囚越狱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