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手 短评

热门 最新

218 即兴表演艺术家 看过 2008-02-18 09:35:50

男主角是非职业演员,他眼睛里总有一小团火,忽明忽暗。

303 软糖莫爷 看过 2016-02-26 19:51:51

有些电影是拍给大众看的,有些电影是拍给电影爱好者看的,有些电影是拍着电影制作者看的,布列松的电影是拍给导演看的

123 康报虹 看过 2017-12-15 00:15:06

本片就是老塔所说的“真正观察生活”的电影,导演对于一个虚无主义者心理变化的掌握相当精妙准确,同时扒手的神情、动作无不细腻、真实(无表情表演在我看来反而是恰当的),将“扒”比做“指尖芭蕾”不仅是对这一动作美学的肯定,更是对布列松本人的肯定,其他同类型电影在它面前黯然失色、毫无美感。

207 木卫二 看过 2012-02-18 17:00:35

相比苏联221min的《罪与罚》原版,布列松就像写了一篇读后感。演员没有表情,但是巴黎有表情。

121 一一 看过 2009-02-23 06:18:29

8.0/8.0 主人公Michell和另两个同伙在火车站集体作案的大量镜头串联,虽然没有一丝特技,却是描述偷窃场面最精心动魄最有美感的。被后人称为"指尖芭蕾"。然后,你就会明白《天下无贼》中的偷窃场面是多么的表面,多么虚假粗糙。而港台片中的神偷大盗们的传奇也不过是唬人的小儿科而已。

60 57 看过 2012-03-28 22:06:21

简练的形式秒杀那些花哨的警匪片。对罪犯的社会性和本质性的讨论恰到好处。男主演得真好,绝对是小偷界的经典形象。不过在拒绝了母亲、朋友、警察的拯救之后,他最后还是相信了爱情,布列松不常留下这样的活口吧?

50 柴斯卡 看过 2012-06-21 23:03:32

我是在MP4上看的,看了五分钟手抖了一下,播到下一个片子《推销员》那里去了,我一边想着“咦,圣经推销员真是一个普遍的职业啊~”一边看了十分钟的《推销员》,然后才意识到我放错片子了…都没有意识到语言变了囧 老年痴呆了 痴呆了痴呆了

31 火娃 看过 2019-08-27 20:50:19

7/10。特写和声音所形成的狭窄空间把米歇尔的心囚禁起来,初次偷窃和最后的偷窃都在赛马场,特写刻意把双手之外周围的警察排斥出画框,疾驰的画外马蹄声时刻令人提心吊胆,当米歇尔掏出一叠钱的手被拷住,他几乎自投罗网为了从罪恶感中得救;与警察谈话时手有节制地停顿一下再大力扔书,他冷酷的行为从停顿中有了挣扎。布列松擅长运用期待镜位,譬如在地铁站镜头对准失窃者的脚,脚转过方向朝着米歇尔,当众要回钱包,这次失败让米歇尔心生恐惧,摄影机选取楼梯底部的位置,仰拍他警觉地放慢脚步,镜位没有提示危险源,米歇尔探望母亲时也将期待镜位选在家门前,等米歇尔入画他却转身离开,暗示与他人接触心灵的期待落空。宗教的救赎体现在警察带来珍妮的信,牢门打开,一束光驱散了囚室的阴暗,他愿意接受爱的距离,但这种严肃深沉的劝诫不是笔者的菜。

17 刘小黛 看过 2010-09-03 22:55:00

摄影机死盯紧密太有压迫感。纪录片一般,将一个受到《罪与罚》启发的道德悲剧,通过人物展示出来,结局有点感人。

90 冰红深蓝 看过 2016-01-13 17:28:07

1.极简版[罪与罚],指上芭蕾与爱的救赎。2.抽离环境,无定位镜与大远景,零面部特写,中近景视平线机位+偷窃特写组接为主。3.演员模特化木偶化,女主依然极美,转场均用叠化或淡入淡出。4.巴洛克配乐仅在几处出现,渲染情感。5.如此极简风格,须以画外音和日记辅助叙事,补情节描心理。6.3分钟上帝。(9.5/10)

16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看过 2022-09-12 15:59:55 新西兰

“我信仰上帝,但只信仰三分钟”的布列松,竟然把扒手行业拍出了神圣性。极简主义的镜头熨平了几乎所有剧情波动,只在行窃时让观众情不自禁的跟着心跳加速。这样的调度就如高空走索,最后短促而意外的爱情变奏还挺大胆的。PS男主手指真是又修长又漂亮,看他行窃就像在看指尖芭蕾…(我错了各位扒手大哥莫来扒我)

20 寒枝雀静 看过 2017-07-10 01:53:12

第一部布列松。无法进入,十分茫然…… / 二刷D→B+。这次看居然观感有些像反面的《乡村牧师》。像是一种心理-物态-心理的回环曲线。最迷人的是中段,独白与动作作为两种形式上分立的力量相拉锯,盗窃也由外在现实反向侵入内心世界(拉门的细部姿态转变)。

11 晚不安 看过 2017-11-05 00:52:25

这不是一部警匪片,却实实在在是冒险片。对行窃手法有事无巨细的展示,每次动手过程都让人心跳加速。第一次看布列松,比故事更重要的是心理活动。他无意探讨善恶、人性,他让观众思考的问题是,年轻人该选择怎样的生活和爱?我们有权利去审判吗?女主角真是美到不可方物,为了她谁能不甘愿去犯罪呢?

137 匡轶歌 看过 2009-01-21 15:22:24

1.台词太多。2.刻意布置与安排出来的极简,不是真正的简,而是极繁。简到过份就是多,多余的多。3.同理,刻意的脱表情,无表情,本身就是一种表情:人为的、造作的、不合理的表情。4.该有表情处无表情,该无表情处有表情。5.处处都是匠心,处处都是雕琢,处处都是设计,处处都是痕迹。

86 托尼·王大拿 看过 2017-08-10 07:41:16

看不懂的时候看了也是白看,这种去掉所有细枝末叶只保留核心情节的拍法,需要导演对自己的能力有多高的要求和自信啊!

14 赛博大象 看过 2017-11-02 23:06:54

跟《地下室手记》里的人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卑微又极端自大,冷漠却又很细腻。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是唯一的,独特的讲述者,而镜头却充当了评论员。第一次行窃后的洋洋自得立马切到被捕;得知母亲病重切到酒吧练习偷窃……这都是镜头在微妙而又冷静地切割着这个年轻人。#资料馆

69 米粒 看过 2013-07-31 10:58:30

第一次看布列松,真是令人惊叹。扒窃过程就像魔术,而人物内心的变化又像跌宕的小说(且完全没写在脸上)。“无表演”的冷酷感(汗,这么说来,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无表演显得幽默多了),据说他从不重复使用一位演员,因为“一部电影已汲取他们全部的能量”。

4 JeanChristophe 看过 2019-04-28 21:25:47

四星半.《扒手》是布列松创作生涯中堪称转折性的作品:一方面是来自《乡村牧师日记》的文学与影像既同一又对立的错位感――电影从未因"内容"的"重复"而沦为旁白的附庸,相反,它用先天的描述性语体和细节极其丰富的声音而与文字产生共鸣; 另一方面则是先现的晚期极简风格――那时他意识到声画自身"谐振"的能力,毋宁说,一种足以取代文学的"电影书写". 不过本片中流动影像之"快"与文字描摹之"慢"尚未调和,以致前半部分有些场景产生了不自然的凝滞感.

8 paradiso 看过 2014-03-26 10:26:15

《罪与罚》的扒窃版,像一部略去大量心理描写而压到75分钟的长篇小说。观感虽闷,回味良多。很喜欢当代题材用巴洛克音乐串场。指尖上的芭蕾舞,这些漂亮的男人手指撸来抚去,是我想太多吗..

40 居无间 看过 2015-09-14 13:37:29

细致描绘小偷所处环境与精神的孤独。生活虚无,需凭借什么来排解,他将偷窃视为艺术,不为道德法律等规范所牵制。身处牢狱,时间空间都不再自由,爱情成了唯一指望。他再次将爱情视为艺术,投入其中倾尽全力。所有事情都只是排解孤独的一种形式。空虚感类似筋疲力尽,不如其纯粹,也因此比其容易妥协。

> 去 扒手 的页面

扒手 Pickpocket

导演: 罗伯特·布列松

主演: 马丁·拉萨尔 / 玛莉卡·格林 / Jean Pélégri / Dolly Scal / 皮埃尔·埃泰 / 多米尼克·扎尔迪

类型: 剧情, 犯罪

地区: 法国

片长: 75分钟

上映: 1959-12-16(法国)

> 豆瓣违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