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手 短评

热门 最新

89 托尼·王大拿 看过 2017-08-10 07:41:16

看不懂的时候看了也是白看,这种去掉所有细枝末叶只保留核心情节的拍法,需要导演对自己的能力有多高的要求和自信啊!

72 米粒 看过 2013-07-31 10:58:30

第一次看布列松,真是令人惊叹。扒窃过程就像魔术,而人物内心的变化又像跌宕的小说(且完全没写在脸上)。“无表演”的冷酷感(汗,这么说来,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无表演显得幽默多了),据说他从不重复使用一位演员,因为“一部电影已汲取他们全部的能量”。

10 后自愈 看过 2016-09-21 20:37:57

爱情也是偷来的。为了与你在一起,我走了一条多么奇异的道路。

2 连城易脆 看过 2020-02-22 17:23:32

片中第一次偷窃就展现了男主对于女性包包五金构件的熟稔程度,哈哈,显然这对我来说太难了。之后几次团伙作案实在是太精彩了,简直目瞪口呆,不得不说扒手也是一门手艺了,不过移动支付普及后,估计这门手艺得大面积失传了。由于故事原型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同时采用了大量的旁白叙事,所以文学性很强,但是戏剧性很差,黑白的画面配合面无表情的表演使得整部电影展现出非常冷峻的气质,且进一步加强了所谓文学性。可怜男主被钓鱼执法,当年没有真人秀,否则就可以华丽转身去《挑战不可能》节目用表演扒手的方式进行反扒教育普及,又精彩又体面还能名利双收,生错时代呀,不过最后依然抱得美人归,也不亏了,女主是真的美。故事告诉我们虚无是很可怕的,否则会陷入到扒窃带来的成就感中无法自拔,所以要多看电影,做一个影迷就挺好,哈哈。

5 JeanChristophe 看过 2019-04-28 21:25:47

四星半.《扒手》是布列松创作生涯中堪称转折性的作品:一方面是来自《乡村牧师日记》的文学与影像既同一又对立的错位感――电影从未因"内容"的"重复"而沦为旁白的附庸,相反,它用先天的描述性语体和细节极其丰富的声音而与文字产生共鸣; 另一方面则是先现的晚期极简风格――那时他意识到声画自身"谐振"的能力,毋宁说,一种足以取代文学的"电影书写". 不过本片中流动影像之"快"与文字描摹之"慢"尚未调和,以致前半部分有些场景产生了不自然的凝滞感.

3 圈圈儿 看过 2023-10-23 15:05:16 北京

确实是拍给导演看的电影。欧洲一列大师作品有个共同的情况:我能感觉到他们的感情,甚至也能链接在我身上,但我不相信他们。结尾我也不相信有啥感情。也是这是间离着的minimalist的感觉。换句话说...我看布列松的电影就像抑郁最严重的时候看外部世界一样...

2 Ocap 看过 2018-05-10 23:34:40

情思本身之单薄之勉强,也只有搭上存在与虚无去盖了,其实不就一出反面的《小武》。以及布列松作品里的旁白是我对其“极简”依然存疑的最大原因,这部的视听信息量也明显不及《死囚越狱》。

8 paradiso 看过 2014-03-26 10:26:15

《罪与罚》的扒窃版,像一部略去大量心理描写而压到75分钟的长篇小说。观感虽闷,回味良多。很喜欢当代题材用巴洛克音乐串场。指尖上的芭蕾舞,这些漂亮的男人手指撸来抚去,是我想太多吗..

9 爱情海 看过 2017-03-19 00:02:08

简约却不简单的剧情,偷窃那几场戏真的很棒,应该说有偷窃的艺术美。

3 mecca 看过 2017-04-30 01:06:20

4- 改编《罪与罚》。仍太多VO贯穿,这部主演却相当契合激情冷漠。精确配乐。一种救赎。关于极简与留白保留看法,有必要留待大银幕重检。

42 居无间 看过 2015-09-14 13:37:29

细致描绘小偷所处环境与精神的孤独。生活虚无,需凭借什么来排解,他将偷窃视为艺术,不为道德法律等规范所牵制。身处牢狱,时间空间都不再自由,爱情成了唯一指望。他再次将爱情视为艺术,投入其中倾尽全力。所有事情都只是排解孤独的一种形式。空虚感类似筋疲力尽,不如其纯粹,也因此比其容易妥协。

4 游牧人·芳汀 看过 2018-04-25 00:06:29

#720p#“为了最终与你相会,我走过了一条多么不寻常的道路。”虽然这个扒手也是个文艺青年长得还挺内敛的,但我还是想砍掉他的手😂😂😂毕竟他的同行过去曾经偷窃我的复读机和笔记本电脑之仇不共戴天👿

2 高詩遠 看过 2023-04-05 20:52:01 北京

由于是用影像的方式呈现男主所写的日记,所以男主在此也被让渡了操控时空的权力,例如在地铁上偷钱包时,先通过匹配性剪辑展示钱包到手的结果,再回溯到前一刻,讲述偷钱包的技法和诀窍,由此打破了平铺直叙,使片中时空的运转更加灵活,但旁白的文学色彩过于浓厚,免不了造成一种絮絮叨叨之感。镜头/观众注视着门口的纸条,伴随着的是男主频繁经过的黑影,此处通过上帝视角使观众产生不安和焦虑。火车站那场戏可谓惊为天人,有好几个丢手长镜头,将视线从扒手跳到路人再跳到被扒者身上,好似一只猎鹰在寻找进攻目标,再加上大量的手部特写,营造出扒手行窃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可能看了太多法国新浪潮和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作品,这种散文式结构,无明确线索的片子,布列松却用了这么多正反打和叠化转场,真让人很不适应。

38 圆首的秘书 看过 2017-11-08 14:12:36

布列松真的神奇啊,偷窃不仅被描绘得如此优雅而富于技巧性,而且还有一种神圣感(尤其是遇到偷窃老师的时候音乐都飞起了),全程简洁流畅毫无矫饰,但又处处精心谋划。虚无、无趣、冷淡的人生最终获得爱的救赎,天使般珍妮与主角相互依偎。重看重看重看!

138 匡轶歌 看过 2009-01-21 15:22:24

1.台词太多。2.刻意布置与安排出来的极简,不是真正的简,而是极繁。简到过份就是多,多余的多。3.同理,刻意的脱表情,无表情,本身就是一种表情:人为的、造作的、不合理的表情。4.该有表情处无表情,该无表情处有表情。5.处处都是匠心,处处都是雕琢,处处都是设计,处处都是痕迹。

23 冰山李 看过 2011-08-21 14:33:35

10.0;電影中的主視角在電影本身的敘事中往往是作為全知視角的一部份,布列松在此片中無疑將自《死囚越獄》中引出的主觀性敘事帶入了幾近純粹的地界,攝影機的移動與時間的對切不可思議地劃出了內心動線

1 seabisuit 看过 2014-10-31 23:42:52

海报上那场柔软的手偷盗戏真是太美了,早就收过DVD,所以影院里看到这段时还真有些激动。导演带观众走进小偷的世界,镜头转换行云流水,变戏法一样的剪辑,扒窃时的紧张与得手后的兴奋,与气质呆男一起沉迷这项“艺术”。北影胶片。

2 柯里昂 看过 2017-02-02 20:23:26

“偷窃是一种手指的芭蕾”。虽然诞生在新浪潮同年,但却与典型新浪潮影片大相径庭,就如布列松本人一样,从来都看不透更难以说透。

27 芥末蘸酱 看过 2010-08-21 00:50:29

为什么要比绝大多数的悬疑片还要扣人心弦? 2016.12.10 @法国文化中心 布列松有一种“零调度”的调度美。

1 懒懒不懒 看过 2024-03-11 14:40:02 广东

扒手,也就是小偷,是偷窃,并不光彩的一件事,但这部电影却拍得如此优雅,一套行云流水般的操作,完美的犯罪过程,让人惊叹。 戈达尔:“布列松之于法国电影,正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文学。” 这部影片是布列松的第一部电影,也是他极简主义的最高艺术成就。(形式内容简洁,配乐极简或没有,表演极简或没有,回归电影本真,回归技术本身) (塔可夫斯基原来还是布列松的狂热粉[捂嘴])

> 去 扒手 的页面

扒手 Pickpocket

导演: 罗伯特·布列松

主演: 马丁·拉萨尔 / 玛莉卡·格林 / Jean Pélégri / Dolly Scal / 皮埃尔·埃泰 / 多米尼克·扎尔迪

类型: 剧情, 犯罪

地区: 法国

片长: 75分钟

上映: 1959-12-16(法国)

> 豆瓣违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