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通篇只有一个主题:elite
名校:Havard Yale Cornell
Wall street
证券从业
old money fiancé
good neighbor apartment
以上是硬件
music taste
高定时装
名片
发型
餐厅选择,食物,酒…
以上是软件——文化资本(品味)
Bateman精心维持的表面,苦苦经营的elite人设。他只想做品味的最高点。
但是所有人又都是相似的。
elite education苦心孤诣培养出来的个体的个性都是群体的共性。
一样的服饰,一样的发型,甚至眼镜,白底黑字的名片……
一样的爱好、认知、见解、生活方式…
大家记不出彼此的名字,每个人几乎一致,被高度异化。作为个体的人几乎不存在,只有符号留存。化妆品可以定义一个人,餐厅选择也是一样,u r what u wear,nothing else。
福柯在规训社会中提到,从过去的人治社会到规训社会中是存在个人化的消散的。曾经社会中可以用功勋等等彰显个体的独特,但是规训社会把个体的个性抹除,甚至排除不一致(比如疯癫比如疾病)。
所有人紧张兮兮又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体面,也维持着社会:比如假装行业的忙碌,即使一整个上午只是在听音乐;比如假装自己book到了dorsia餐厅……
当Bateman开始杀人的时候,其实就是他对于一切精英主义与脆弱品味阶层的反抗。他每一次违背所谓表面elite的行为,比如gay bar比如killing,都是逐步的,针对虚伪精英主义文化压力的释放。
但是,影片的最后,极为讽刺地留下答案:Allen没有死,Bateman是一个coward,他根本不敢杀人,他甚至不敢停止和自己完全不喜欢的未婚妻交往,只敢画下一幅幅幼稚的暴力作品,他只敢臆想。
导演对于精英主义、规训社会的逃逸——杀戮疯癫是消极的,Bateman杀人的失败是失败的逃逸线。没有人敢跨出这一步,只敢继续辛苦维持秩序。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