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者的影评 (79)

影像中的“拾穗”实践——阿涅斯·瓦尔达的自我民族志、记忆与身体的交织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跨学科影视解读的课程作业。 在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2000年的纪录片《拾穗者与我》中,“拾穗”这一传统劳动行为被赋予了全新的文化意涵。瓦尔达将这一行为从农业生产的语境中抽离出来,融入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赋予其一种批判性的社会意义。拾穗者不再是田间劳作的... (展开)
《拾穗者》:被记录下来的拾荒者们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画家弗朗索瓦.米勒创作了一幅名为《拾穗者》的绘画作品,二十世纪末期,法国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被这幅作品启发,拍摄了一部名叫《拾穗者》的电影。这是一部和主流电影市场格格不入的作品,一切都呈现出一种简单和随意。 这部电影问世之后,有评论家断言,这...
(展开)

从一个动作出发的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拾穗者》观影笔记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从一个动作出发的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拾穗者》观影笔记 文/Xiao-Tong 1开始参与一个项目 瓦尔达的纪录片拍摄常常都是伴随着对另一个项目的主动参与而进行的。比如说去年大热并于上海电影节展映的《脸旁、村庄》,瓦尔达参与了摄影师JR关于人像摄影的个人项目。两人相互带着... (展开)
弯腰、捡拾、收集:瓦尔达教你重新审视人与食物的关系
本文发表于公众号“陆上行舟Studio” 撰文:翁欣 经历三月份以来上海这波疫情,大概没有人觉得生活还会恢复到从前,每个人也都不再是原来的自己。 最近也在居家隔离,没办法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只能不停刷手机,看看外面又发生什么令人愤怒之事。剩下的时间就是不时打开冰箱看看...
(展开)

“艺术的目的就是整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的世界”
“宁愿捡破烂也不去乞讨” 马铃薯跟鱼混着很好吃。 机器筛选剩下的马铃薯就倒掉,然后有人去捡。 最后的审判。重量轻的上天堂,重的入地狱。 法典允许穷人、无食物者在收割期后去拾遗。 机器收割会遗漏部分农产品,农场主不去捡,这种事不会发生在中国。 拾遗者当中有心理治疗...
(展开)

这个老奶奶太有趣了吧!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像论文的结构:先解释什么是拾穗者,从著名画作的启发到拾穗的衍生意义,弯腰捡东西、节约资源、不浪费。 接着举例了一些“拾穗”的人和物,土豆、葡萄、大头菜,庄园、田野、菜市场。有意思的是拍摄者对人的近距离接触与记录,男女老少对这个老太太都很亲近、友好。 论文少不... (展开)
那么多回忆都被遗弃在路边,他们温暖而凄凉
在公路上,稻田里,葡萄架旁,苹果树下。收市的菜场打烊的超市,充满废旧冰箱的神奇世界,没有指针的钟。手持DV镜头就在他们中间游走漂浮,用一种温暖的力量化解凄凉残酷悲伤,捡着一个又一个拾荒者的影子,还有那些被人遗弃在路边的回忆。 昏暗的画室里画家指着作品上的装饰...
(展开)

赐我一双瓦尔达的眼睛
瓦尔达总能发现这些特别的存在,即使只是捡拾垃圾的人,也有如候鸟迁徙一般来去自如的,有穿着笨重的长筒靴以小镇主人的姿态“翻箱倒柜”的,有酷爱玩偶投以匠心筑建图腾塔的,还有精细考量营养均衡的……垃圾可以果腹充饥,也可以再生艺术价值,甚至可以占据生活的百分之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