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带我回家 短评

热门

7 粟熙 看过 2009-09-30 01:48:06

和德黑兰比起来,原来北京交通状况并不算最混乱的。

3 又又 看过 2011-10-16 17:33:57

就形式上有點創意罷了,內容真的要多無聊有多無聊。PS.小女孩長得挺可愛,也很有個性,就是這聲音真是。。太尖了= =

6 彼得潘耶夫斯基 看过 2021-05-13 13:50:53

帕纳西(Panahi)在2006年的一次采访中说,影片的目的是展示“现实与想象力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它们是非常相似的”。 这项狡猾的实验将伊朗革命后的两大主导力量—古朴的新现实主义和浓厚的元电影融合在一起。它成为电影中的一部电影,揭示了制作电影的技巧。通过声音剪辑、遮挡摄影,我们拥有与小孩一样的信息,因为他们的知识和财力有限,对生活的恐惧感也不同于承认。将这个孩子的视角植入观看者后,我们又获得了儿童时期通常会忽略的情境,细节和对话,比如大人们的婚姻、对男女分开乘坐的限制。正在拍摄的米娜象征着男人仍在试图对女人行使权力,以完成自己想要的一切。后半部分成为前半部分的“镜子”,电影制作风格转变为纪录片,完全由特写镜头和跟踪镜头组成,从而使人们在德黑兰的街道上经历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动旅程。

1 红喑 看过 2021-02-15 14:45:48

匠气重就不要搞什么伪纪录了,前半段重复《白气球》,后半段拙劣模仿《特写》。倒不是说模仿大师不行,但有些人模仿是发扬光大,有些人模仿是拾人牙慧。

4 sleepwalker 看过 2015-04-28 01:03:56

导演在米娜突然罢演的情况下神想法继续拍摄。译名the mirror,镜子是虚构与真实的对照。跟着镜头一路领略伊朗风俗,儿女不愿收留的老人,好心的路人,和司机讨论已婚妇女权利的女人,john wayne的配音。了不起的小姑娘,-为什么不演了-因为不想-演了会有钱喔-我不要。

5 花落花开自有时 看过 2022-12-16 16:08:47 山东

虽然阿巴斯早在 橄榄树下的情人 就用过这种混淆电影与现实的手法。但片中小女孩解下石膏板时还是感到好惊艳。电影一度被视为造梦的艺术,但伊朗电影却可以将现实与梦境打通,是苦心经营还是浑然天成?并不重要。片中最喜欢的两段对话,公交车上大婶对子女养老的抱怨以及出租车上夫妇关于男女平权的争论。小女孩最终不想再拍电影的原因,也许和我们每个人都一样,装来装去有意思吗?

0 思阳 看过 2007-12-31 07:22:30

影评 http://www.douban.com/review/1271013/

13 鬼腳七 看过 2015-08-20 20:39:59

常规儿童题材,但是中间神转折,文本内外的“回家”,间离,“这是我自己的生活”,太狠了。自从出了个阿巴斯,你看看把伊朗其他导演都逼成什么样了。在一个如此小格局的片子里放出这种大招,贾法帕纳西也是真拼。【最后只捞到个洛迦诺,也还真是不甘心吧XD

1 Morning 看过 2021-08-17 11:40:23

我完全当作一个讽刺电影来看,看得我痴痴笑,一方面是聚焦于伊朗电影一大特色,儿童电影,其中不乏那种“出租车聊天”的段落,我都会想这是在打别的电影的脸,看得我很high也很爽,他的做法是我的心理话,再加上小女孩古灵精怪的表演,我也认为导演没有只局限在借题发挥上,后半篇幅是我更加喜欢的,我记得读书的时候电影史课,老师重点讲了《红气球》,后来侯孝贤又翻拍过,我都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女主角就像那只红气球,让我一直跟随这她,漂在荡在,一样活在。

3 老泰瑞 看过 2024-03-02 21:14:22 江苏

本是普通的儿童电影,却因主角的临时罢演,变成了一部实验性质的影片,它也无意间揭示了电影与纪录片之间的边界——就是演砸了的真人秀;更巧的的是,主角罢演后的心思又与片中迷路小女孩的心境构成一组镜像(对应英文名《镜子》),仿佛化身为正在舞台上撂挑子的挪拉。她想即刻逃离那个虚伪的世界,因为她不忍心看到大众的善意被剧组私自利用。

4 吴邪 看过 2023-06-07 22:20:49 上海

摄影机从一双带有conscience的眼睛化为卷入混乱现实的观众的眼睛。难以发现米娜的身影,她的声音则被广告声车流声压过。开头在中段以新的方式重复展开。 要拍的电影里安排了很多障碍,米娜其实不怕过马路,很擅长动员周围的路人帮她,拒绝哭鼻子:“被朋友看到会笑话我”。不得了的小姑娘,后段对她身影的捕捉也是引导观看去发现这样的“不得了”。 结局揭示了大人才是她的障碍:“是你们逼我拍的”,之后的话观众听不见,只看到她忧心忡忡的脸。她用真实的生活反抗被安排,这也更接近导演本来要拍的那一部电影。 一点联想:进进退退难以过马路的老人, 最后留下了往前走的背影;伊朗片里农村小孩多半沉默,城市里的小孩则叽叽喳喳;汽车的封闭和开阔颇有深意,是阿巴斯中意的载体,有点像摄影机的变体;声音的断断续续,特写里的手法

1 此在 看过 2013-03-07 12:19:32

我才不戴那傻了吧唧的石膏和围巾呢,老娘不演了!真是绝了,从来没看过这样的电影,为电影的创意给个5星!另外,米娜真的好可爱~

3 Woodring 看过 2013-09-02 10:05:22

95分钟基本就是一loli在伊朗的大街上跑,然后拉着各种人的衣角说我没迷路,你能告诉我我家怎么走么。。。在电影院看得津津有味的我一定哪里出错了=-=不过说真的,虽然b格不如阿巴斯,但真心比阿巴斯有趣多了,也许是loli的战斗力超越正太么。。。又,看完回家的路上,我总产生一种自己在某部戏中的错觉

4 🌵🌵 看过 2018-11-14 14:02:54

中间次元壁的打破十分关键,绝不仅仅是真实和虚构的连接,也是观察视角的转换,更承载了导演的作者表达,同样是回家,前半段米娜地表现是被动彷徨、依赖于他人的,这一动机本身也是被安排、被“操控”的,而在“逃离”摄影机(社会约束)之后,她的行为变由自我意识主导,这里米娜,就是导演所塑造的伊朗女性缩影,难能可贵的是他那些社会批判又是点到为止。对贾法帕纳西刮目相看!

0 大宸 看过 2010-11-03 09:29:02

我最烦人叫那么大声了...

4 苏黎世的列车 看过 2018-07-24 17:13:32

这种现实主义拍摄手法要求导演对真实的事件有一个提前的预判,并且拍摄要机敏,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否则很容易成伪纪录片了。

4 火娃 看过 2016-09-25 14:35:20

6/10。帕纳西独创了一种私密背景下的摄影机角色,后半段浑然不知携带麦克风的女孩成了一个线绳般串起无关人物的焦点,摄影机非目的性、缺少事先安排的漫游城市,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的声音范围,诸如老寡妇、被礼教拆散的年轻恋人和艰难的音乐艺人。借儿童反映成人世界的议题模仿阿巴斯,但更容易看腻。 @2016-09-25 14:35:20

1 云云 看过 2012-07-12 23:34:49

日本有“女性专用车厢”,伊朗有“妇女通道”、“妇女车厢”、“妇女包间”。 WAP

4 RYZ 看过 2017-09-06 20:28:49

39分钟起,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已经模糊;小女孩眼中的社会就是真实的存在

0 静水流深 看过 2024-09-01 22:56:14 江苏

创意是可以的,但观感不太好。前后割裂,前面冗长乏味;后面又完全像是《特写》的照搬,剧情和声音画面等处理,给人感觉这是某个大学生在照抄《特写》,没有一丝波澜。中间的转折的那个片段确实不错,本来昏昏欲睡,到了中间转折又有了兴趣观看,接着又很快昏昏欲睡。。另外就是,小女孩的声音也太尖太吵了,听的太难受太累了。

> 去 谁能带我回家 的页面

谁能带我回家 آینه

导演: 贾法·帕纳西

主演: 米娜·穆罕默德·汉妮

类型: 剧情

地区: 伊朗

片长: 95分钟

上映: 1997-07-11(布鲁塞尔Cinédécouvertes电影节)

> 豆瓣违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