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Lars von Trier的 [狗镇]也很有分量,打分很高,记者呼声也最高,大热,大家都说von Trier在今年没有重量级对手的情况下,将轻松的成为双金棕榈俱乐部成员, 为什么最后连个安慰奖都没有?
姜: 我认为这个导演在这部片子里有太多哗众取宠的成分,换句话说:这孩子被惯坏了。首先我承认这个片子有它巨大的优点,大家会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一个启发,题材不是最重要的,怎么去表现才要。
其实他那部[黑暗中的舞者] (姜文的鬼子来了 正是输给这部片,痛失金棕榈)也就是一部“白毛女”的故事,他套成歌舞片拍,很会讨巧,这回他又来讨巧,我感觉他就不太老实。 我其实非常喜欢他的[破浪],朴素,干净,很棒的片子。 [狗镇]的问题在于,他偷换了舞台剧的表现形式,把它嫁接到电影上,因此这部片所有的优点来自戏剧,这根本不是他的创造,也不是什么电影的革命,不能听影评人和记者们瞎嚷嚷。你只能说这个导演确实很聪明。
记者:但是电影不能这么拍吗?
姜:可以啊,我没说不可以,但你必须明白电影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不在这,另外,你觉得这片好看吗?
记者:无论作为舞台剧还是电影,都显的太长了。
姜:这片有煽动性,但是没有征服性。 当然我挺佩服他,他是够爷们的人,他没去过美国,但他就敢这么拍,就是告诉你我不喜欢美国,讨厌美国,有话直说,不掖着。
姜文评论《狗镇》
|
> 去狗镇的论坛
最赞回应
我还是比较喜欢姜文作品的,不过怎么看这B脑子有点问题,还较上劲了,“但你必须明白电影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不在这,另外,你觉得这片好看吗? ” 也难怪鬼子来了输给了狗镇,你说狗镇哗众取宠,那么鬼子来了更是了。
库布里克跟老塔理念也不同,今村昌平和小津理念也不同,
类似的分歧多了去了,当然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毕竟艺术不是数理化,永远也没有标准答案。
个人认为就原创性和电影技法来看,姜文的水准在国内确实是个尖子,但在国际舞台上显然还远没到疯提尔的高度。对于《狗镇》,姜文的评论固然有其道理所在,但我不喜欢。
舞台剧就是舞台剧,电影就是电影。用电影镜头拍舞台剧,就深刻了?还有人用电影镜头拍综艺节目呢,那不是更创新。真是搞不懂这部片子怎么那么高的分,是装逼犯太多了吗?我最搞不懂的两部高分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还有这部,一部只靠台词和一个单一场景就让装逼犯们高潮了,一部把舞台剧搬上电影就深刻了
不应该否认姜文的批评 其实姜文看的很冷静也比较客观
虽然狗镇的张力足够,但是却没有更新的揭示,事实上,我一直意味这是由话剧改编的,但是如果完全是电影的原创的话,可以说没有在电影的形式内表现的最好,光是从chapter的划分和之间大量的补充性的独白就可以看出。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新颖的形式对每个人的冲击力非常强,对我个人的启发也是相当巨大的,但如果完全从形式上的要求还是可以做出一定批评,虽然这种批评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意义不大,然而姜文是站在电影发展的角度和未来继承的可能上讨论的,并不是我们简单的看过、想过,就结束了的事情
另外,关于你说的“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新颖的形式对每个人的冲击力非常强,对我个人的启发也是相当巨大的,但如果完全从形式上的要求还是可以做出一定批评……”我同意。不知道你进一步的思考是什么,我认为,没错,它是划分了章节和进行了大量的旁白补充,如果按传统电影的拍法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它的确、的确会更好看。那么导演为什么不那么拍?像姜文说的,为了哗众取宠?或者仅仅是想用“新颖的形式”来冲击观众?
我不那样认为。证据之一就是片尾所出现的一幅幅照片。赤裸裸的贫穷和暴力,绝望和希望。当你看这些照片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如果你并不是看完了这部片子紧接着看到这些照片,而是在看这部片子之前,在别的时间,无意中浏览到了类似的组组照片,你的感觉会相同吗?你的思考会相同吗?
再问一个问题,看完话剧从剧场出来,和看完电影从电影院出来,你的感觉有什么区别?我个人的话,总的说来,好的话剧比好的电影让我思考的更多。电影各种细节远比话剧中精心构思的插科打诨或者试图经典的妙语连珠更能打动我,但信息太过丰盛,太过狂欢,让我记住的是面,留下某种巨大的情绪,而话剧让我记住的是点,因为它信息的贫瘠,必须由观者的经验和想象去努力填补。去思考。所以我思考得更多,我说的是,更。
回到主题吧,由此我认为导演不用实景拍摄的最大原因不在哗众取宠,不在标新立异,而在努力地将一切最大限度地抽象化。就像村上春树写中年男子总是让其单身,无父无母,无妻无子。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简化,从而将描写集中到他想要刻画的社会中的人的精神本身。无论这做法如何,它是有效果的。刻画每一个人,他们的房子,生动清晰的眉眼和每个表情后面的故事。他们的家,碧绿的草地和房屋里的鲜花,阳光照在商店的橱窗,毁灭时四溅的鲜血——能拍。但它把这些信息通通舍弃。是,有人说它是在讲一个寓言,那么就让我们讲“很久很久以前”,而不讲“公元某某年”,让我们讲“有一个商人”,而不讲他如何出生,家里几人,坏事背后是否有内情,谋杀后面是否有眼泪,有不为人知的悲剧云云——那是技巧,那是故事。
只试想,如果片子的拍摄用到后面的任何一张照片中的场景,用到任何一个微笑的、不幸的脸庞,美丽的或者丑陋的,看得真真切切——这片子该如何拍,有哪些改动。我坚持,稍微具体地想想我这个假设。那同样可以拍成一个精彩的、发人深思的——也许还能得奖的故事,但不会是同一个故事了。
我还是比较喜欢姜文作品的,不过怎么看这B脑子有点问题,还较上劲了,“但你必须明白电影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不在这,另外,你觉得这片好看吗? ” 也难怪鬼子来了输给了狗镇,你说狗镇哗众取宠,那么鬼子来了更是了。
姜文的电影越来越有意思
但是因为他太爷们 以至于有点二
五十步笑百步。
不应该否认姜文的批评 其实姜文看的很冷静也比较客观
虽然狗镇的张力足够,但是却没有更新的揭示,事实上,我一直意味这是由话剧改编的,但是如果完全是电影的原创的话,可以说没有在电影的形式内表现的最好,光是从chapter的划分和之间大量的补充性的独白就可以看出。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新颖的形式对每个人的冲击力非常强,对我个人的启发也是相当巨大的,但如果完全从形式上的要求还是可以做出一定批评,虽然这种批评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意义不大,然而姜文是站在电影发展的角度和未来继承的可能上讨论的,并不是我们简单的看过、想过,就结束了的事情
LS,你说“姜文是站在电影发展的角度和未来继承的可能上讨论的”,我觉得姜文这几段采访显示出最大的问题也是这个:“……因此这部片所有的优点来自戏剧。”
这部片所有的优点来自戏剧?他后面解释说了这不是独创,不要听评论瞎嚷嚷,问题是比如我,之前没看什么评论,看完也没觉得这种形式是独创什么的,一来我看过舞台剧,二来我看这片的时候我的关注点根本就不在这里。我关心的是这部片子试图讨论点什么,表达点什么。我相信很多人是。没有多少人流着口水说哇靠这片居然搞一舞台房子没墙太酷了——我意思是不要把观众当傻子。如果有一些流口水的人这样叫出来了你听到了那是因为其他人没发出声音他们在默默地看和思考。
然后我又看到他把《黑暗中的舞者》比作白毛女,我就不太想多说什么了。现在中国的部分导演们太关心技巧问题了,太愿意去想怎么拍拍什么能够拉到投资刺激市场再加上——得奖问题——哪怕只是下意识地。于是出了不少国产大片,不少“小成本、高回报”片,等等。
“但你必须明白电影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不在这。”在哪里?如果是内容,那么在他这一堆评论中,我没见着相关详细讨论的话语。除非姜爷要说:这片儿没内容。
另外,关于你说的“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新颖的形式对每个人的冲击力非常强,对我个人的启发也是相当巨大的,但如果完全从形式上的要求还是可以做出一定批评……”我同意。不知道你进一步的思考是什么,我认为,没错,它是划分了章节和进行了大量的旁白补充,如果按传统电影的拍法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它的确、的确会更好看。那么导演为什么不那么拍?像姜文说的,为了哗众取宠?或者仅仅是想用“新颖的形式”来冲击观众?
我不那样认为。证据之一就是片尾所出现的一幅幅照片。赤裸裸的贫穷和暴力,绝望和希望。当你看这些照片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如果你并不是看完了这部片子紧接着看到这些照片,而是在看这部片子之前,在别的时间,无意中浏览到了类似的组组照片,你的感觉会相同吗?你的思考会相同吗?
再问一个问题,看完话剧从剧场出来,和看完电影从电影院出来,你的感觉有什么区别?我个人的话,总的说来,好的话剧比好的电影让我思考的更多。电影各种细节远比话剧中精心构思的插科打诨或者试图经典的妙语连珠更能打动我,但信息太过丰盛,太过狂欢,让我记住的是面,留下某种巨大的情绪,而话剧让我记住的是点,因为它信息的贫瘠,必须由观者的经验和想象去努力填补。去思考。所以我思考得更多,我说的是,更。
回到主题吧,由此我认为导演不用实景拍摄的最大原因不在哗众取宠,不在标新立异,而在努力地将一切最大限度地抽象化。就像村上春树写中年男子总是让其单身,无父无母,无妻无子。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简化,从而将描写集中到他想要刻画的社会中的人的精神本身。无论这做法如何,它是有效果的。刻画每一个人,他们的房子,生动清晰的眉眼和每个表情后面的故事。他们的家,碧绿的草地和房屋里的鲜花,阳光照在商店的橱窗,毁灭时四溅的鲜血——能拍。但它把这些信息通通舍弃。是,有人说它是在讲一个寓言,那么就让我们讲“很久很久以前”,而不讲“公元某某年”,让我们讲“有一个商人”,而不讲他如何出生,家里几人,坏事背后是否有内情,谋杀后面是否有眼泪,有不为人知的悲剧云云——那是技巧,那是故事。
只试想,如果片子的拍摄用到后面的任何一张照片中的场景,用到任何一个微笑的、不幸的脸庞,美丽的或者丑陋的,看得真真切切——这片子该如何拍,有哪些改动。我坚持,稍微具体地想想我这个假设。那同样可以拍成一个精彩的、发人深思的——也许还能得奖的故事,但不会是同一个故事了。
我赞同姜。这片有煽动性,但是没有征服性。至于舞台剧的表现形式是不是哗众取宠,是不是电影的发展方向,我也不是电影人,也没兴趣纠缠。
不过片子值得看
笑傲江湖 呵呵 现在我看见这种声称中国多垃圾 外国多好 来证明自己牛逼的人就恶心到底 中国政府再屎 美国鬼子也不会想拯救我们 他只想压榨我们! 不爱政府也要爱国 爱这个民族 别以为搬出来什么欧洲哲学家 美国导演你就牛逼了 哥也看过 狗镇就是逼着人看下去才能看下去 跟阳光没法比 电影拍成那样 苦涩如书籍 还有什么意思? 电影本身就是有技术问题的 塑造氛围 鬼子来了也是揭露现实的 我觉得比狗镇好很多 作为电影来讲
首先我本人非常喜欢狗镇这片子。
但我觉得姜提到的一点是非常中肯的,他从电影从业者的角度出发来解读电影,冯提尔的确“偷换了舞台剧的表现形式,把它嫁接到了电影上”,这种做法无疑是聪明的,讨巧的。所以他觉得“这部片所有的优点来自戏剧”,我认为如果去掉“所有”这个限定词,那么他的表述将更加准确。
诚然狗镇偷学了戏剧极简的表现形式来加强人物和叙事对观众的心灵冲击,但其对“美国”的讽刺揶揄和揭露是深刻无情彻底的,导演将“美国”提炼成一个代表伪善人际关系和拜权SM情节的暴力符号,也将此作为叙事动力贯彻始终,叙事是电影属性之一,非戏剧特有。从这点上说并不是像姜所说的“所有”优点均来自戏剧,细读的话片子还有很多其他的优点。再说回来,即便是嫁接,本片也确实给大导们上了名为“表现形式重要性”的生动一课。
如果上面这些话确实出自姜文之口,我觉得他未免有葡萄酸之嫌,特别是竟以本片的创作方法不是电影的发展方向为批评的理由,如果他那么说,世界电影的发展方向肯定也不是永远的鬼子岁月和文革岁月,起码冯提尔关注现实,不是一直沉浸在已经过去几十年还没完没了的伤痕和荒诞里不可自拔。而在我看这正是“太阳照常升起”不能成功的关键,姜的自我意识和优越感强过了火,话语霸权让他关于文革的终极华梦显得支离破碎,不堪推敲,不忍解读。
等着看年底北洋时期的子弹飞了。貌似他大有越拍越往前的趋势,希望有惊喜。不管怎么说,他都是那种酸也酸的坦荡、没理也理直气壮的导演,所以也就难怪那么多人骂他怵他又爱他。
再说回《狗镇》,我特别推崇这个片子爆发力,而这些突然的关键点又完全以人物内在的必然和故事发展的必然为根据,不靠任何摄影上强行插入细节和画面渲染来提示和展示。这也是欧洲导演的强项,所有的转折都根植于人本人文和人性,而不是事件上无机的相互因果,总是有突然而至的震撼又不显得突兀,这根戏剧上源远流长的家学分不开吧。美国在这方面就要平面和图解得多,获得认可的作品多因其强烈个性和风格化处理而非人文思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更解渴更过瘾,特别是对影视这种速食倾向强烈的文化产品而言。
笑望江湖,你通篇谩骂,有一点论据么?
说实话那年同台较量的还有
大象、神秘河、野蛮人入侵、父与子、远方
选谁都是大胆的举动
姜文说的够实在的
笑望江湖有点二呀,没根据,不靠谱。其实姜文的电影还算可以了。当年的竞争确实太过于激烈。我倒是觉得黑暗中的舞者这部片子,不怎么样。也许是导演的名气出来了吧。就像现在的贾樟柯一样,最近没怎么拍电影,却比那几年火多了。
笑望江湖 ,真没眼力劲儿
同行相嫉,只能说艺术理念不同。这样的评论本身没意义。这骨头还是留给影评人嚼吧。
可以发一下原文链接吗?
http://ent.sina.com.cn/m/c/2003-06-24/1601161380.html
谢谢ls.
个人偏好。我也是比较喜欢破浪,个人喜欢朴素的电影
特里尔出名之处就在于他的多变,姜文明显不知道这点。
可惜那一年的Gus Van Sant比Lars von Trier更聪明,把老姜给征服了。
@笑望江湖
豆瓣逼王非你莫属,逼得令人发指
其实我觉得姜文说的挺对的o(╯□╰)o
不管什么形式,什么内容,起码电影引发我的思考,这就足够了,我不需要被征服!
@笑傲江湖 你丫骂街有意思么
骂街也得找点论点论据
瓷器国这么差 还得指望你丫出来拯救啊
各人各眼,但有的话说得忒没水准了
“另外,你觉得这片,好看吗?”
说得很好。它的主题,表现形式,体裁BLABLABLA,都有创新都有深度都不错。但作为一部电影,它尝试把话剧的舞台剧的形式搬上电影荧幕,好看吗?有很多“有品位”的人会说好看,好吧,我不置可否,但反正,不爱看。没有了话剧的张力,和电影的氛围。煽动性和征服性都很弱。或许这是成功,但是,电影毕竟是给人看的,什么高口碑低票房不代表有水准,有时也是低能的一种体现。各花入各眼,你,爱看吗?
反正我和老姜同感
库布里克跟老塔理念也不同,今村昌平和小津理念也不同,
类似的分歧多了去了,当然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毕竟艺术不是数理化,永远也没有标准答案。
个人认为就原创性和电影技法来看,姜文的水准在国内确实是个尖子,但在国际舞台上显然还远没到疯提尔的高度。对于《狗镇》,姜文的评论固然有其道理所在,但我不喜欢。
姜文是个明白人
姜文看太透了。。
话剧当电影????装逼过头了
这种烂片在豆瓣竟然得到8.5的高分?????
狗镇 无聊的话剧
这么二逼的片子,这么二逼的分,豆瓣装逼犯太多了,8.5分,冲着这分数熬着看完,除了和她老爸在车上那几句屁话看的顺畅点,其他时间无聊的都想砸电脑,姜文的电影,不管怎么样,最起码看的不无聊,看的下去,这狗屎电影个人认为比姜文的任何一部都差的不是一点点。。。
鬼子来了输给黑暗中的舞者也不丢人啊
讨巧就是错的么?谁规定的?而且怎么就讨巧了?
如果你有哪个能力就去做评委 扭转局面把奖给姜文 要么就做的必姜文好 把它给提起来 放P谁不会,这年头上网还得回个评论
姜文看的很透彻,一些道理想不通,听他一说,bingo。
我不理解的是,偷换了舞台剧的表现形式又怎么样,重要的是这种表现形式是完全适合这个电影本身的啊。。
五十步笑百步 +1111111111111
一直觉得姜文的电影都过于个人英雄主义
呵呵后,这厮也就是能在戛纳几十年如一日陪陪跑罢了
形式上如此讨巧都讨不回安慰奖真是大快人心
姜说出了我心中所想。挺好。
我觉得这部片的大部分缺点是来自舞台剧。舞台剧的形式让这部影片大打折扣。
还有很多人都说什么深度,我也很喜欢“深度”片,但看了几篇影评,我觉得这部影片的所谓“深度”是被过度诠释了。我觉得这最多是个人性小品。
所以 噶那 评伪 不如 国内 知青 有眼力 有见识 可以这么理解么 他们几个老古董完全不懂电影 国内豆班 网友全是电影大师 可以这么推理么 呵呵
我觉得电影借用“舞台剧”的形式没错啊,这难道不是一种创新么?我很喜欢这种胆子大的导演,不顾一切,顾忌这个顾忌那个,能拍出什么新鲜的电影。而且电影170多分钟,我不觉得长得令人无聊,刚刚好。
不赞同姜文的对于电影表现形式那段话,以前电影都没有特技,没有3D,现在都有了,各种手段只要有助于表达影片,何必拘泥?
关于什么电影的发展我不明白是中国导演们真的这么想还是被国家领导人们带的,电影就是一个导演私人的东西就是表达导演和编剧自己的想法,关发展啥事儿?发展是被发展的而不是被迎合的。
姜文这话真是酸死了,而且有道理的没有几句。拉斯·冯·提尔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每部电影都能大胆探索和运用新颖的视听语言和表现手法,和内容主题也相得益彰。《狗镇》这么棒的片子,竟然在戛纳颗粒无收,真是有点冤。
姜文这个五毛,典型的第五代,他的学识肯定比不上拉斯。舞台剧之前魔法圣婴也玩过,黑泽明伯格曼都把电影拍得跟舞台剧似的,我看他根本没看懂,无论形式还是内容
姜文是个内心狭隘的极端自以为是的傻逼。
姜文?噫!
姜文是不是报复不敢说,毕竟咱们不是姜文自己。我只说两点,1.冯提尔黑暗中的舞者获奖那年是他提前把片子送给戛纳主席雅各布看的,等于作了一把弊。2.楼上有些人真的是跪地久了站也站不起来!
舞台剧就是舞台剧,电影就是电影。用电影镜头拍舞台剧,就深刻了?还有人用电影镜头拍综艺节目呢,那不是更创新。真是搞不懂这部片子怎么那么高的分,是装逼犯太多了吗?我最搞不懂的两部高分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还有这部,一部只靠台词和一个单一场景就让装逼犯们高潮了,一部把舞台剧搬上电影就深刻了
菱角太分明,未必是好处。有人喜欢复古,有人喜欢革新,还有的人喜欢扎根在电影里。没什么,电影的本质还是看核心的诉求是什么,这些表达不好就是烂片。戏剧?纪录片?电影?只是个形式而已。
知道姜文最喜欢朴素的电影了,比如一步之遥比如让子弹飞
这部片子有震撼的地方 可我不喜欢 整部气氛特别无聊
你这b脑子才有问题。还输给狗镇,真的弱智。
姜文的《一步之遥》也没比这个片子强多少。都是导演自恋过剩加上执行力不够的产物。
《狗镇》这片子剪辑有问题,表情特写切得过碎缺乏情绪上的连贯性,补叙的旁白也看出导演控制力的力不从心——他连把这部戏只靠演员来表现出来的能力都没有。
姜懂啥,和陈凯歌一样江郎才尽,近些年的片子一部不如一部,想拍文艺片却套个商业外衣,难道许晴露屁股彭于晏裸奔就不是哗众取宠?姜也是出了名的保王党,无脑推国产,无脑打压国外电影。欣赏他的为人,实在不能理解他的电影有时候。
某种意义上的口嫌体正直,姜大佬现在不也是头也不回的朝电影舞台剧化的方向去了么?但鬼子来了确实不该败于黑暗中的舞者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3星最多
我觉得《狗镇》导演借用舞台剧的形式来拍电影不能断章取义说是喧哗取宠或投机取巧,这可能是他的风格是这样,或是他个人觉得用这种形式能拍出他最想表达的东西。最后观众的反应正好证明了他是对的,假如他借用舞台剧的形式拍完《狗镇》没能得奖,观众差评如潮,那到时也会有人说他错误的借用了舞台剧这种方式来拍电影,所以失败是情理之中。不可否认这种风格是比较有新意的,所有不常规的风格拍电影都是可以的,只是难在怎么把控好那个度,一切都是刚刚好,这才是好的艺术作品。不能说:“我喜欢这样拍,这才是电影发展的方向,你那样拍就不好,太投机取巧”。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评论一部电影作品应该客观,电影题材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也是,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存在,即合理。
你提到的“表情特写切得过碎缺乏情绪上的连贯性”是跳切,拉斯的片一大特色就是情绪跳跃性极强的跳切,这种剪辑方式是导演刻意而为之。至于说到旁白,拉斯其他的很多片都没旁白,这部因为是舞台剧风格所以台词上往文学性方向上靠一点
我也特別不喜歡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感覺一個意淫電影。
很是赞同姜文的观点
姜文说别人形式主义哗众取宠。。。。
姜文以前连黑泽明都看不懂,罗生门在他眼里是垃圾,还白毛女和“电影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啥都是用来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学教科书价值观),再拿娱乐记者的观影感受作为论据,整天忽悠人。你自己的台词搞得像小品相声一样是“电影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什么所有的优点是舞台剧,舞台剧形式就不可以,魔法圣婴不也是舞台剧? 波兰斯基的穿裘皮的维纳斯大部分内容不是舞台上?北京大院的red小将最会忽悠,把当年的评委忽悠得鬼迷心窍给狗镇挂个0来给自己的鬼子来了报仇,现在的拉斯在纳粹门之后还是被戛纳请了回来,对比此房是我造女性瘾者忧郁症反基督者,一步之遥邪不压正都是什么货色
姜文说挺对
我觉得姜文说的很好啊,他是那么优秀的一个导演,他当然可以在狗镇中看到一些他不喜欢的元素。1000个人眼中都有1000个哈姆雷特呢。
确实有哗众取宠的成分 不过他想说的话还是有力地表达出来了不是吗
同感,看一个小时就坐如针毡了,不得不跳到结尾
你TM要骂姜文就骂,拍抗战片叫哗众取宠?脑子被驴踢了
一部子弹飞让姜文有了不少“nc粉”,我就知道姜文说不得
这片有煽动性,但是没有征服性。
说到点子上了。
这部片,要是当初打得旗号是舞台剧,还算可以。不过我觉得依旧不好看。
你是这样的
姜文再江郎才尽比你懂电影
要是拍不出一样好的片子就不配评价,那你也不配评价陈凯歌
楼上真有点搞笑,姜文是以影评人角度看电影,要是拍电影没冯提尔好就不配评价,难道楼上统统都是伯格曼、老塔、戈达尔?就配评价姜文啦?搞清楚这个说话的逻辑
老钟这些腕儿导演怎么还这么土逼啊
姜文从太阳后就日落西山,子弹只是一丝回光返照!陈凯歌只有一部,他多一部而已!
姜文的作品更是哗众取宠
鬼子输的不是狗镇啊
鬼子来了输给的是这个导演的另一部黑暗中的舞者
姜文确实有才华,也确实太狂(傲慢)。感觉北京大院子弟中,这样的人挺多的,王朔也是如此。有大才,但是不谦逊。我还是比较喜欢李安这样的,有才华,但谦逊儒雅。
我觉得姜文说得挺中肯的,这电影高分说穿了就是好立意+新颖的表现形式,但观影体验很折磨。
啊 姜文觉得舞台剧是狗镇之所以出彩的原因吗 在我看来反而是减分项呢 它好在其内容 譬如那些质疑汤兰兰案可能性的群众 他们自以为的人性底限实则并无下限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