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支歌 Five Easy Pieces (1970)
五支歌的获奖情况 · · · · · · ( 全部 )
-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影片(提名)
- 鲍勃·拉菲尔森 / 理查德·维克斯勒
-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男主角(提名)
- 杰克·尼科尔森
-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女配角(提名)
- 凯伦·布莱克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五支歌的影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看片笔记——《Five Easy Pieces》
1.在路上是反文化运动从垮掉的一代那里继承来的传统,这片总得来说还是那个传统在70年代的延伸,不过到了本片,运动已经普及到离家出走的上中产青年。2.其实新好莱坞开始的当口counterculture就已经在向下衰落,早已预感到他们会blew it。3.为什么要上路,其实分为两派。一拨是...
(展开)
> 更多影评 8篇
添加新讨论
讨论区 · · · · · ·
求 尼科尔森坦的钢琴曲 | 来自路风蓝 | 3 回应 | 2022-05-24 03:11:35 |
Chopin | 来自johnprophet | 2017-01-17 17:14:25 | |
关于那首Jack Nicholson弹的挑的最简单的没加感情... | 来自42|o●ö | 2011-04-09 01:37:49 |
关于《五支歌》的问题 · · · · · · ( 全部2个 )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 (Viking)
- 七十年代电影精华(200部不应错过的电影+实验电影22部) (ForbidenPlanet)
- TSPDT影史最佳电影1000部(2016年版) ([已注销])
- 乔治克鲁尼1964~1976年之间最爱的100部电影 (亵渎电影)
- TSPDT1000大电影(2015) (劉圍觀)
订阅五支歌的评论:
feed: rss 2.0
五支歌的短评 · · · · · · ( 全部 748 条 )
65 有用 空船或桥 看过 2011-01-10 01:14:19
那天喝大了,逼着一桌人相信这是我40年前拍的……
6 有用 JeanChristophe 看过 2020-01-28 20:59:54
想想这样一部作品放到当代好莱坞会变成什么样子:主角必定会惹上麻烦,得到发挥才华的机会与伯乐的帮助,在一番心理斗争后顺应自己的天赋,或回到相貌平平的女友身旁(没错,说的就是《心灵捕手》); 然而这都没有发生.拉菲尔森好像和主人公一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多处无必要的剪辑中可以看出他的犹疑――于是愤怒且疲乏的人物只得不停地从所在处逃逸,来到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 P.S.一大问题是尼科尔森显然长得不像... 想想这样一部作品放到当代好莱坞会变成什么样子:主角必定会惹上麻烦,得到发挥才华的机会与伯乐的帮助,在一番心理斗争后顺应自己的天赋,或回到相貌平平的女友身旁(没错,说的就是《心灵捕手》); 然而这都没有发生.拉菲尔森好像和主人公一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多处无必要的剪辑中可以看出他的犹疑――于是愤怒且疲乏的人物只得不停地从所在处逃逸,来到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 P.S.一大问题是尼科尔森显然长得不像音乐家(特别是与两位女主演相比)……另有一小细节:兄弟二人的中间名字是Eroica和Fidelio,明白地指向贝多芬. (展开)
16 有用 Q。 看过 2013-11-13 20:37:29
“ 一个不爱自己,不爱任何人的人,怎么能指望别人爱你。”★★★★
7 有用 托尼·王大拿 看过 2011-02-05 19:03:49
挥霍的天赋,垮掉的一代,孤单的灵魂;基调甚好,只是琐碎零散了点。
25 有用 阿茶 看过 2019-03-12 07:53:00
对这类故事无抵抗力。厌倦了资产阶级的无聊虚伪又无法融入琐屑平庸的工人阶级,夹层状态中渐渐失去归属与身份,只有在不断的逃避中才能获得片刻喘息。路途中蕾丝搭车客直视镜头痛斥消费主义,信仰阿拉斯加的净土,与前些年大量背离北上广涌入大理的文青如出一辙,故事总在反复。最后的嬉皮年代逝去后大量涌现此类描绘虚无探求、荒谬人生的电影,几乎是整个西方影坛的现象,但总为男性主导,这类故事我还蛮希望有性转版本的。从《过... 对这类故事无抵抗力。厌倦了资产阶级的无聊虚伪又无法融入琐屑平庸的工人阶级,夹层状态中渐渐失去归属与身份,只有在不断的逃避中才能获得片刻喘息。路途中蕾丝搭车客直视镜头痛斥消费主义,信仰阿拉斯加的净土,与前些年大量背离北上广涌入大理的文青如出一辙,故事总在反复。最后的嬉皮年代逝去后大量涌现此类描绘虚无探求、荒谬人生的电影,几乎是整个西方影坛的现象,但总为男性主导,这类故事我还蛮希望有性转版本的。从《过客》看到这部,三四十岁的尼科尔森几乎是为这类迷茫的追寻者角色而生的,七十年代确是属于尼科尔森的年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