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是心之全蚀。兰波的生命渴望追寻太阳,而爱情却遮蔽了他的本性之光。
根据每个人天生的特质,有的人就是需要吃苦的。如果他不吃有意义的苦,那么他也会吃无意义的苦。他不能追求幸福快乐,他只能且必须让自己活在痛苦中,痛苦是他的良药,因为他要的是超越日常谱系的体验,快乐只会毁灭他。而一开始他们往往不懂这一点,跟所有人一样生活,缺乏和所有人决裂的勇气。兰波就是这样的人,他对魏尔伦的感情是有备而来,如果魏尔伦足够强大,比兰波年长10岁的他应该能够找到一条在世俗和个人间折衷的路去引领兰波,然而他只是用世俗的方式去爱他去消耗他,以满足自己出离世俗的渴望。激情是转瞬即逝的,兰波总是说too late大概就是他也无法控制它来或它走。兰波赌输了,兰波失去的是生命的契机,而对魏尔伦来说不过是一段情史。
最赞回应
魏尔伦不可能去引导兰波的 他享受的是兰波的炙热 火烤一般烧着他 所以他宁愿养着他被他辱骂 也不会去企图让兰波折中的......ps 我的现任女友也是一个性格独特的女生 幸运的是她家足够富足(我也是女生 之前我并不知道她家很有钱 我们两个蜗居在出租屋里 她还年长我四岁 我包着工作和家务 我们也是疯狂吵架甚至动手 但当时的我也离不开她 所以我真的很理解魏尔伦
其实换句话说,也许魏尔伦在他妻子眼里,就像兰波在魏尔伦眼里一样,妻子已经非常引导魏尔伦了,她说,“我更喜欢你的诗”,而魏尔伦觉得只有自己懂兰波的诗,妻子的结局你也看见啦~
你太理想化了,觉得魏尔伦在安置好自己的前提下还能安置好兰波,不可能的,他只是一个贫穷的、生活失去方向的、市场失意的离异作家,还被关牢里去了。哪怕他真到达了你说的理性,他也没这个客观条件去做什么。但凡他能多点富余的钱,他们的结局也能体面点。我说这个并不是鄙视或者同情,而是如果把他们两个当成活生生的人,我是说不出你们其实可以过得更好的这样的话。就像魏尔伦大结局的时候也问兰波,明明我们的幸福当时触手可及,为什么会这样?你说的“克制”什么的,他不是不知道,他是做不到,主观和客观上都没准备好,爱情就擦肩而过了。
魏尔伦不可能去引导兰波的 他享受的是兰波的炙热 火烤一般烧着他 所以他宁愿养着他被他辱骂 也不会去企图让兰波折中的......ps 我的现任女友也是一个性格独特的女生 幸运的是她家足够富足(我也是女生 之前我并不知道她家很有钱 我们两个蜗居在出租屋里 她还年长我四岁 我包着工作和家务 我们也是疯狂吵架甚至动手 但当时的我也离不开她 所以我真的很理解魏尔伦
感情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很多人会燃烧生命去成就感情,但我作为过来人觉得这种方式不可取。生命本可以很长,不要让余生活在灰烬里
如果魏尔伦能把感情和生命分割的那么清楚,他一开始就不会离开他的妻子,更别说和兰波在一起去引导他了。你看,就是因为他们是这样的人,才会开启这样的故事,必然就是这个结局。
如果魏尔伦像你这样深思熟虑地爱兰波,兰波也许根本就不会和魏尔伦在一起,兰波也在享受着魏尔伦的失控,不然一个成熟的老头子?天下哪里找不到哈哈
甚至魏尔伦的妻子,一个衣食无忧的女人当初为何会和一个贫穷的作家在一起?连他家暴也试图挽回,就是因为他们独特的个性。也许外人看来完全有更好的选择和安排,但他们也许就不会遇见和相爱了。
其实换句话说,也许魏尔伦在他妻子眼里,就像兰波在魏尔伦眼里一样,妻子已经非常引导魏尔伦了,她说,“我更喜欢你的诗”,而魏尔伦觉得只有自己懂兰波的诗,妻子的结局你也看见啦~
是的,你说的都有道理,激情就是那么回事,基本上也无法改变什么,因为人上头了不能控制自己,何况这种尤物天才。只是事后再回想,如果够成熟+有经验的话,也许很多人会选择一种更好的方式,三星米其林的美味,饥饿中囫囵吞枣尚且可以理解,吃饱了的人就应该懂得那种爱是毁灭性的,是很可惜的,并且没有完全能够挖掘它的价值就熄灭了。很多到老还在创作的艺术家都说过,控制自己的激情,让激情符合理性,才能走得更远
我始终觉得爱并不比其他东西更高尚,它可能最优先,但绝不高尚也不伟大,所以不能过于形而上地去看待爱
魏尔伦对兰波的爱是卑劣的,暴殄天物。兰波一开始也并不清楚自己想从魏尔伦身上获取什么,但那肯定不止是爱和激情。兰波想要成为任何人,他并不只是想成为自己
你太理想化了,觉得魏尔伦在安置好自己的前提下还能安置好兰波,不可能的,他只是一个贫穷的、生活失去方向的、市场失意的离异作家,还被关牢里去了。哪怕他真到达了你说的理性,他也没这个客观条件去做什么。但凡他能多点富余的钱,他们的结局也能体面点。我说这个并不是鄙视或者同情,而是如果把他们两个当成活生生的人,我是说不出你们其实可以过得更好的这样的话。就像魏尔伦大结局的时候也问兰波,明明我们的幸福当时触手可及,为什么会这样?你说的“克制”什么的,他不是不知道,他是做不到,主观和客观上都没准备好,爱情就擦肩而过了。
就因为这种遗憾,这个故事才带了点真实的色彩,否则就失去质感变类型小说了。
兰波找上魏尔伦,是有预谋的。在他第一次见魏尔伦以前,就知道魏尔伦的老丈人叫什么名字,所以你觉得兰波只是为了享受被爱才来的吗,他那么优秀那么骄傲,谁不爱他呢?他只是需要被爱吗?兰波不仅喜欢学习魏尔伦的才华,他也希望成为任何人,而不是被爱绑架。如果不爱对兰波更好,那就不爱,用爱消磨天才就是暴殄天物,这是我的理解。虽然故事是真的发生的,但我不觉得每个悲剧都应该被歌颂,我也只是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毕竟魏尔伦的情人不止兰波一个,而兰波找上魏尔伦,不止是因为爱情更多的是事业上的企图
就好像很多人磕CP,说什么BE美学巅峰,我真的很无语,对当事人来说只有痛苦的话,我是磕不起来的
你讨论的是历史上的真实吗?起码我看电影里,兰波哭着把魏尔伦打一顿的时候,他是真正爱他的。兰波的悲剧不仅是魏尔伦爱他导致的啊,他们其实都在纠缠着赶自己的路,尤其是兰波,他真正痛苦的是这世界太老旧了,反而魏尔伦出狱后就在试图引导兰波“理性地控制情感”,是兰波拒绝了。兰波在摆脱魏尔伦的两年里,他仍然没有找到自己,魏尔伦才是他生命里的过客。
确实是做不到。所以如果魏尔伦够成熟,也许就好了
魏尔伦才绑架不了兰波呢,兰波想走就走,想要魏尔伦回来招招手就行了,在这段感情里,弱者是魏尔伦,兰波才是残酷的爱人。
我没有歌颂悲剧啊……而且我也不觉得兰波算啥天才,我的意思也不是他是因为被爱才来的......我一直把他们当作两个普通人,谈不上谁消磨谁或者暴殄天物,这就是凡间可能发生的恋爱过程啊,被吸引但是哪哪都错位了,挺过去可能就是幸福,不行就像结局一样分手......兰波在沙漠里死掉不是魏尔伦导致的,他本性如此
我在看的时候,没觉得他两的爱情有多感人,他们在相互接触的时候是在寻找自己,他们一直在赶自己的人生之路,这才是吸引我的地方。兰波前后对于文学的态度一直在改变,魏尔伦对生活的态度也是,结局他们都自然而然来到了自己人生的终点,甚至都不算BE吧,强行在一起没准才一地鸡毛呢……
作为一个les,他妻子才更令我怜爱一些,对他俩就像听两个路人谈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没准我还会拍拍他们肩膀说,我懂你,俺也一样,然后和兰波一起大骂这个世界太旧了.......
也许我也是同性恋吧,看他两完全没cp滤镜,就当纪实故事看的,谁会磕自己的朋友啊,作为纪实故事,他们两的经历都算传奇浪漫的了,属于死前会感谢有你的了,大部分同的故事既不浪漫不传奇还纪实……
把你几条串起来看的话,你好像不觉得这是一个悲剧,你也不觉得兰波是天才,他们两人的故事只是普通人的故事,所以存在即合理,这样的剧情和结果就是最恰当的。我这样理解你的意思没错吧
不是存在即合理,而是他们并没有互相怨恨或者觉得遗憾,你觉得魏尔伦消磨了兰波或者兰波影响了魏尔伦,才是把爱情在他们人生中看得太重了,就像晴雯临死前叫的是娘而不是宝玉,兰波临死前看的是他一直追求的永恒太阳,魏尔伦终于成为了世俗承认的诗人并且让世人看见了兰波的才华(当时兰波并无任何名气,书商也拒绝出版他的作品,是魏尔伦这个名诗人的力荐才帮助兰波成名的)。你若是当为耽美类型小说,自然阅读感不佳,我完全理解,把他们两个人当两条完全独立的人生去看就没什么纠结的地方啊.......
他们两个从来不是谁附属谁,自然谈不上谁对谁负责。要魏尔伦更成熟一点那是把兰波看低了,我是这个意思
只有奴隶或者物品才会希望得到妥善的安置,才会期待一个成熟的主人来带领,他们不是这种关系
一般耽美文学,尤其是一方非常成熟熨贴的,在我看来只是美化、温情脉脉的奴隶与主人的关系,这个分分合合的故事展示了这两人宝贵的主体性,他们最后都是自己的主人了
所以兰波分手时才说,我的天才要怎么使用不关你事,这不是魏尔伦成熟一些能解决的问题,企图引导兰波是对兰波的不尊重......要说魏尔伦在这段感情里错了,那错在不够果断,他该跟着兰波一起去沙漠,甚至不等兰波提议,直接订好去沙漠的船给兰波惊喜(我女朋友就是这样的人没错了😟),但他仍然贪恋伦敦,贪恋世俗的成功,所以两人分开各走各路是必然的,没有魏尔伦向世俗妥协,兰波的才华也不会被世人承认......
在彼此的关系里,他们享受的就是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互相击剑有来有回,放肆攻击随意离场又后悔追回再互相攻击,他们是自己的主人,不存在谁应该成熟一点
我想到几点,不快勿喷,希望你别为了说服我故意忽略和歪曲事实。
1.我没有CP滤镜,我也不是用耽美小说的眼光去看。你说你是同性恋所以你用朋友的眼光看他们,而我正是用朋友的眼光,才不会觉得兰波死得其所,他死得太冤。有句话叫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虽然兰波的生命不是附属于魏尔伦,但如果兰波没有遇到魏尔伦,很可能是另一种结局。魏尔伦或者作为朋友的我如果没有这点同理心,只能说明很自恋。
2.为什么说兰波死得冤。他找上魏尔伦至少有三个目的,其一,在诗歌届找个带路的崭露头角;其二,找金主。其三,我认为就是寻找引领,这也许他本人也没意识到,但的确是他需要的东西。他认为魏尔伦有这个能力,可实际上魏尔伦没有。他既不能为了兰波浪迹天涯寻找灵感将灵魂献给兰波,也没钱脱离不了老婆的控制甚至肉体还十分迷恋老婆。他们在一起的两年,是兰波不断妥协屈服迁就的两年,因为本质上兰波能够满足魏尔伦,而魏尔伦无法满足兰波,才有了兰波表面的飞扬跋扈看似强势。
3.兰波本可以早早离开,一个人去非洲沙漠,但他总想和魏尔伦一起去。如果他不爱魏尔伦他当然可以,但是他被爱绑架了,这也就是他最悲哀的地方。他根本不是你说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他每次离开都是因为魏尔伦的某些作为,可以说魏尔伦出钱了也背叛家庭了,但是他下的注远远不如兰波。因为魏尔伦任何事都可以忍受,而兰波忍受了不能忍受的事。也许你要说魏尔伦还养兰波了呢,谁叫兰波没钱呢。但魏尔伦这么想的话,他就应该去找妓女而不是兰波。
4.魏尔伦老婆和魏尔伦的思想谈不上交流,所以你提到的他老婆的“引导”只是偷换概念,那只是不合时宜的废话,毕竟成年男子不需要少女的引导,而在西方古希腊的成年男子(导师)对美少年的引导被视为一种优雅的传统被保留下来,不能说兰波桀骜不驯所以不需要引导,事实上兰波需要的正是这个。在魏尔伦入狱期间他一直在国内,等到魏尔伦出狱后见了一面,他才决定独自去非洲经商,我看来是一种彻底和过去划清界限的自我放逐的行为。他们两个都没有成为更好的人,至少没有成为自己曾经期望的样子,最后兰波追逐太阳而去只是魏尔伦的幻想,也许真实的兰波躺在病床上诅咒命运。
5.如果兰波没有和魏尔伦相遇,也许他还会遇到别的人,也许结果更糟,也许结果更好,也许他一辈子都是个庸庸碌碌的农民,总之英年早逝并不是他注定的命运。
6.跳脱这个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和终点,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我想正是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里遇到过的那些人,才有了今天的自己。我不觉得别人活该,同样也不觉得自己理所当然,没有死得其所这回事,只有惋惜更好的可能被湮灭了。也许在死亡面前,任何可能性都更好。至于青春期是不是需要引导这回事,我觉得见仁见智吧。你看到一个陌生小孩,觉得他脾气不好他活该被收拾。如果是自己的亲人,肯定就不会这样想了。就是这点引导,也许就可以改变命运。兰波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但不代表他成熟到拒绝任何意见,引导不代表不尊重,只是魏尔伦没有一个更大的世界,所以才可惜了。如果魏尔伦当时有地位有钱成熟了,也许又变成了诗会上被嘲弄的那群迂腐的人,哎。所以如果我是兰波,最好的选择就是蜻蜓点水继续下一个,而不是一棵树上吊死,兰波渴望的世界本来就很大。
.......你对王尔德的年轻情人道格拉斯会有如此同情和认同吗?他倒是脱身的挺果断的.....我喷你干嘛啊……
我倒觉得他们没有擦肩而过,他们的确就是深刻地留在了对方生命里了。从个人到社会,本来就是20代的难题,从相爱到相处也同样。生命本身就是这么疼痛又不知如何是好吧
也许多个父亲会对兰波的成长好一些吧,他看着像是个单亲家庭......你的意思不就是要魏尔伦作为年老爱人多担点父亲的责任嘛,但凭什么呢,我也没囚禁你兰波,魏尔伦自己也想要个父亲来引导他啊……
我们并没有什么分歧,只是对爱情意义的看法不同,哪怕兰波是我的儿子,他都19岁了,我也会放任他去做自己热爱的事
引导这种东西,一不小心就会过分,结尾兰波的母亲和妹妹难道不是在“引导”他更好?连他在天堂该怎么生活都想到了.......你敢保证魏尔伦的引导不会逐渐扭曲兰波嘛,他后面的改变可是让兰波非常厌恶......
没准别扭着别扭着,兰波就自杀了……“引导”这种事,对方如果不激烈反抗,父亲是不会明白底线在哪里的......你不如说让魏尔伦直接当金主好了,就像陆小曼与徐志摩的关系,魏尔伦再比徐志摩多赚点钱,然后嘎嘣死掉,兰波有遗产有时间有名气有自由,别说沙漠了,亚非欧大陆随便游,他绝对能把天才发挥到极致.......
我完全明白你对年长爱人的期待,但我女朋友比我大五岁,仍然是我照顾她多一些,年长不代表义务,我也不说什么啦
并不是巨婴式的期待,而是基本的同理心。如果对对方毫无期待,那么爱谁都是自己的事,也不需要产生关系了。而且爱一个人的话,会自然而然地对他有同感,知道对方需要什么,不会因为爱变得更自私,放纵自己或对方都不是好的爱人。至少这是我的方式。兰波根本不需要魏尔伦为他出版诗集,他甚至吩咐自己妹妹烧掉所有手稿,魏尔伦从头到尾都自私地享受着兰波的陪伴(兰波至少身心都忠诚于魏尔伦),却无法迈出成长的一步,如果魏尔伦做不到就应该放手。那种在爱中只忠于自己感受不顾及甚至无法真正理解他人的(我真的很生气魏尔伦最后还说爱的是兰波的肉体),兰波应该有多远躲多远,所以为什么叫心之全蚀呢,生命的本性被爱遮蔽了
魏尔伦的确没有囚禁兰波,兰波是被自己的爱囚禁了,所以兰波活该吗?这样想就太甩锅了。这段感情的确就是不平等的,即使怪不得魏尔伦,但魏尔伦势必是比任何人都伤心的(我希望如此,最怕他也觉得兰波活该)。还是那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我想我不会看着自己19岁的孩子去死,即使好言难全该死的鬼,但即使变成鬼那也是我爱的鬼,我永远不会觉得你活该你去死吧。
根本不是钱的问题,如果开始他们就一起去非洲不会缺钱。兰波身无分文去了非洲,也成为了有钱人(我甚至觉得他就是为了想要证明这个事)。问题是兰波把魏尔伦放进了自己的生命进程里,他规划的未来有魏尔伦的一部分,而魏尔伦却是活在当下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能说兰波不值得,他太理想化,把创作热情,爱,未来,生命,所有鸡蛋都放进魏尔伦这个篮子里面了
兰波需要的引导,当然和他妈妈妹妹的,不是一码事。如果只是那样的引导,也不需要魏尔伦出现了。在我生命中就有过给我深刻引导的人,本身就在另一个层次。反而那种“你自己决定吧”“我们相信你”“你是最棒的我爱你你做什么都好”我真的很无语
我不是要证明魏尔伦不够好,洛丽塔也是很好的故事,结局同样惨淡。举个现代化的例子也许就明白了,很多年前,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老师们都反对早恋。也有的人早恋爱得死去活来,很多当事人会觉得我一辈子不会爱上其他人了,不管不顾非要在一起甚至弄个人命出来,虽然家长老师都反对,他们反对的不仅是成绩下降,逃课弃学,弄出人命伤身体,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中学生不会如愿,即使深爱的两个人当时都深信不疑。然而对于当事人来说,要放弃是不可能的,那么如果有一个高明的人能够引导他们的感情,让他们以更成熟的方式去对待,至少到考上大学以后再考虑以后长期在一起的事,甚至双方家庭都可以参与进来,这种鸡蛋就不那么容易破碎。同理,如果洛丽塔的男主角老老实实和洛丽塔的妈妈结婚,扮演一个好爸爸的角色,他就能长久地和洛丽塔在一起,享有眼前的亲情和未来可能的爱情,而不是用成年人的性欲诱导着洛丽塔长大,催熟造成营养不良。有点偏题,我看过一个报道,很多小孩过早谈恋爱其实正是因为亲情的缺失,不代表他们真的需要爱情,所谓爱情是亲情的补偿。而父母如果充分给予小孩表达自我的空间,甚至能适当延迟性成熟的年纪。晚熟的孩子长得更好,爱本身是种流动的能量,它可能表现为很多种形式,而对兰波来说,缺爱的环境让他选择了魏尔伦这种形式
对,但这一部分横竖都是需要经历,无法跳过的。兰波是魏尔伦的一段情史,魏尔伦何尝不是兰波生命中的一个火花呢。一个传奇未必注定一生中每一步都是传奇,而是每段走过的路,每个伤疤结成的茧,每段炙热烫成的熟。也许兰波一生的使命不仅仅是天才诗人,而是那个时代角落里神奇绽放的桀骜传奇。
我始终觉生命是一切的总集,任何事,如果伤害了生命本身,就是本末倒置。诗也好,恋爱也好,应该有不伤害生命的办法的
是的。今天七夕,所以只为那不顾一切的爱情打动吧🍷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