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电影我很困惑,他几乎没有,我想象中的,或者我自己理解的“视听语言”。
没有什么惊艳的“镜头设计”,场面调度设计,也没有用特别的灯光,做视觉设计。剪辑也是普通的。
就是一切都是那么“平庸”,相比较他自己的几部故事片,这部也是比较 “平”的感觉。
我知道有很多电影,都是这样的,虽然形式上比较平,可能是故意追求这种效果。但是文本或者故事是比较深刻的。
我看了这个电影的剧本,他就像一个小说,连场景的气氛,道具的风格,人物的状态都给你描述好了。却基本没有说镜头怎么运动,光怎么打,甚至节奏问题。
如果这个故事换成一个舞台剧,同样的布景,同样的演员表演,和电影差别会大吗?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深思,有很大启发性的故事,但是电影的技法是什么
或者说 此类电影不需要技法?或者说 技法被故意隐藏?那么电影的技法到底该如何看待?
如果此类影片被换到1920年代,只有固定场景和景别的切换。没有表现主义和印象主义。没有运动,他的价值会大于后期在技法上有所改变的电影吗?
又或者说,当今电影,1970年左右后,在技法上已经封顶了,电影没必要在乎技法的创新了,因为也没得创新。只要创作出 一个“好看”的电影,就是最终目的?
最赞回应
最终是为了达到某种更深层的真心,而非日常现实的真相,
听到卡斯帕的故事,我们会想到的是文 明如何操控、重塑我们,它总是要我们保持一致。卡斯帕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在适应这世界与别人沟通交流、发生关联时,也都会有这些焦虑与困难。在这个未具名的小镇上,卡斯帕是所有人里最完整无缺的那一个。他身上有着那种真正的智慧,那正是你有时候在文育身上会发现的那种智慧。但是,他身上所有自然天成的东西,全都被这市侩的社会系统性地消灭了。卡斯帕被推人
这个世界时,他是一个从未经历过任何形式的社会的年轻人,所以从他涉足这地方的最初一刻起,他的厄运早已注定。他周围那些人的无聊、刻板的存在,放在俾斯麦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得尤其生动。那是德国历史上小资味道最浓的时代,各种繁文缛节,没完没了。片中有一场戏,小孩拿镜子对着卡斯帕的脸,那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镜中的自己,所以显得既困感又惊讶。这就是卡斯帕给周国人带来的东西:通着他们用崭新的目光,去面对各种日常经验。他是一块能让社会绊跤的绊脚石
最终是为了达到某种更深层的真心,而非日常现实的真相,
听到卡斯帕的故事,我们会想到的是文 明如何操控、重塑我们,它总是要我们保持一致。卡斯帕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在适应这世界与别人沟通交流、发生关联时,也都会有这些焦虑与困难。在这个未具名的小镇上,卡斯帕是所有人里最完整无缺的那一个。他身上有着那种真正的智慧,那正是你有时候在文育身上会发现的那种智慧。但是,他身上所有自然天成的东西,全都被这市侩的社会系统性地消灭了。卡斯帕被推人
这个世界时,他是一个从未经历过任何形式的社会的年轻人,所以从他涉足这地方的最初一刻起,他的厄运早已注定。他周围那些人的无聊、刻板的存在,放在俾斯麦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得尤其生动。那是德国历史上小资味道最浓的时代,各种繁文缛节,没完没了。片中有一场戏,小孩拿镜子对着卡斯帕的脸,那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镜中的自己,所以显得既困感又惊讶。这就是卡斯帕给周国人带来的东西:通着他们用崭新的目光,去面对各种日常经验。他是一块能让社会绊跤的绊脚石
建议看他所以的电影都有在这本书里面解答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