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之王 短评

热门

4 juanjuan19 看过 2011-08-16 19:21:24

在19号里看了一小半,没认出是卓别林啊……不过开始想看他的电影了!2011-05-27 唉唉 2011-08-16

14 四相公 看过 2013-10-26 14:10:00

电影分2部分:第一部分是滑稽讽刺剧,嘲笑现代的美国生活,特别是电视的兴起,这部分没有以理性的方式表达观点。第二部分,从遇见天才小孩开始,意识形态的味道浓厚起来,虽然其中插入了两个喜剧噱头,一是整容,二是小孩和调查委员会。单从剧情或寓意层面上分析此片都显得薄弱了一些。

20 赱馬觀♣ 看过 2010-08-17 11:09:40

纽约之王≠一个国王在纽约。前者为地主,适配费拉拉那片,后者仅指路过而已。不能凭着汉语的精练就随便地四字以蔽!……片中,美女广告专家在聚会现场暗设摄影机,意蹭流亡国王热点插播商业广告。席间,先借“空气太闷”的话题带出了“腋下除臭液”,再借哈姆雷特独白与演员自信带出了保持口气清新的“牙膏广告”。国王始终一头雾水,不知自己正遭利用。此桥段疑似唐伯虎与华夫人双双突然跳出圈外购物直播的构思出处?无厘头尺度允许演员不必铺垫即可随意跳进跳出。卓别林则自我设限于事出有因的现实逻辑情景,管控了夸张力道,强化了讽刺效果。……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292102011/

8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看过 2011-04-12 12:37:57

后半截几乎看不下去,有点失望,笑点不密集,政治问题没劲,电影语言退步,舞台感太强。开始时对摇滚乐、黑色片、有声电影和西部片嘲讽一番。真人秀里的广告。。想起trueman了吗?整容的笑点比较超前。

0 安小安 看过 2010-08-21 20:43:15

摩登之夏@百老汇MOMA电影中心/时光网

3 自由苍穹 看过 2012-07-09 12:18:09

多处都触到了天朝的G点,差点没认出卓别林的扮相,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25 思考的猫 看过 2009-11-23 21:40:52

当卓别林用这样一部电影表现麦卡锡主义的荒唐和对孩子思想的戕害时,他身上也有了超越电影导演,演员之外的伟大。

0 楚子宙 看过 2024-04-06 01:14:07 北京

一部抨击麦卡锡主义的电影。说实话情节有点琐碎且散乱了。只有部分喜剧桥段还有点看头。看来卓别林大师是只想骂一骂麦卡锡罢了,根本没打算好好拍一部电影。饰演安·凯的女演员身材真好,修长的双腿和精明干练的气质,确实像是电视台媒体人的范儿。听证会上用消防水枪全场扫射的桥段痛快淋漓。然而最大的一个Bug是:沙道夫国王怎么就突然洗清共产主义嫌疑了呢?太突然了,一点儿铺垫都没有。这一点要提出差评。总体6分吧。不能再多了。再多的话,就是对《城市之光》《舞台春秋》《摩登时代》这些神作的不尊重了。

11 杨小槑 看过 2019-08-20 22:37:15

受到政治迫害而移居瑞士的卓别林一种回应,讽刺着麦卡锡主义的时代荒谬与精神迫害,孩子模仿宣言的手势惟妙惟肖。就像开篇影院所寓意的那样,观众看着银幕内的喜剧,角色看着银幕外的时代笑话||影片有一处极其超前的剪辑方式(57分钟处,主人公风靡全国的各地广告牌)明显异质感的图片遮盖达到的差异幽默,这在新世纪趣味视频中经常见到。2q

3 地位低 看过 2011-04-21 20:48:20

故事有些松散,卓别林习惯性的对着镜头说话,还有那个小男孩完全不会演戏

1 句句 看过 2023-10-17 13:37:53 陕西

依然经典。在被革命推翻政权后,一个小国国王夏多夫逃到美国纽约。原本在纽约帮他打理钱财的总理(字幕翻译)却携款潜逃到了南美。接下来则是他一系列滑稽又荒诞却不乏善良的经历。

1 靠谱的帅哥 看过 2011-09-04 00:09:23

卓别林为数不多的有声片之一,是部反击麦卡锡主义的作品。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在美国谈“共”色变。

0 unundercooled 看过 2010-04-28 01:34:00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Ygk6R1clOE/

0 看电影 看过 2011-12-15 17:37:42

卓别林的个性和政治观点。

0 牛奶灌汤包🥑 看过 2023-10-18 18:03:33 山西

充斥着卓别林进入到电视取代电影成为大众传媒的时代的不适和巧思。讽刺消费主义、麦卡锡主义,但在讽刺之余也有他对共产主义乌托邦幻想的思考,其作品思想的复杂性上升了一个高度。

12 握不住的灵魂 看过 2012-12-27 14:32:55

借一个小男孩的口说,“我只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讽刺当时美国西部片、爱情片,讽刺商业文化,广告桥段在后来的楚门的世界中也有使用,他在美国发迹,又因政治被美国驱赶。“我永远仅仅只是个小丑,但这也让我的灵魂,得以凌驾于所有那些政客之上。” 拍摄时间12week。

0 mumudancing 看过 2022-06-03 17:34:49

电影是卓别林复仇的完美工具啊!

11 Cloud-D-Zoro 看过 2016-10-10 11:26:49

4.5。麦卡锡主义下的美国。国王走出影院后,说道“舒服多了,没那么吵了。”;餐厅内,在乐器的助兴下,妨碍了国王与服务员的言语交流,导致使用肢体表达。皆在妙讽有声片。与三支预告片的使用效果相得益彰。广告植入、媒体跟拍-商业化。借由孩童之口披露政治诉求。喜剧演员表演-回顾默片。

6 451½°F™ 看过 2021-03-24 20:29:51

反向意义的「乡巴佬进城」,后半部反「麦卡锡主义」的主干剧情喧宾夺主,正如「左派男孩」某种模仿成年人的样子令人忍俊不禁,但是真的介入到成人世界的迫害行动就不好玩了,这样的卓别林电影更像是某种价值观和特定人设的消费主义。

5 马赛克 看过 2015-07-24 09:37:50

4.5; a prophetic criticism of McCarthyism, television obsession, excessive ads, and plastic surg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