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实的情况
金特(也就是跛子)其实就是凯撒(可以理解为本片的最终boss),凯撒就是金特,然而金特跟凯撒的名字、身份可能都是假的,都只是用来伪装的
2、所以这个电影讲了个什么故事
有个告密者知道最终boss凯撒长啥样,决定告发凯撒以求自保。于是凯撒伪装成金特,提前摸清了四个工具人基顿、法特、麦曼诺、杜学尼的底,并设局,让自己成功的接近了这四个工具人。随后让自己手下小林出面告诉四个工具人,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也就是,帮凯撒去劫船,破坏交易,甚至可以搞到一笔不菲的钞票,然后两不相欠。
经过一番挣扎,和盘算,四个工具人最终不得不去面对这个必须得干的事实。毕竟底都被人摸清了。
四个工具人以为的是,烧毁船上毒品,然后拿钱跑路就完事了。
但实际上是,金特让四个工具人开路,清理障碍,然后自己去干掉告密者,最后再一个个干掉四个工具人。
这也就意味着,电影很多呈现出来的画面,也只不过是金特yy出来的,在警察办公室的即兴发挥而已
3、一点小小的吐槽
可能也算是会被很多影迷诟病的原因。
此类电影,基本上最终都会有这样的桥段,就是,让警官(话题的引导者)引导着主角讲出这个故事,直到最终boss呈现在观众面前,原来最终boss就是主角自己,当然,一般观众这个时候知道了,最后警官肯定也会幡然醒悟,“厚泥蟹,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朋友,大波斯”
但是这样,难免会让观众感觉到刻意而为之,便少不了很多逻辑上的漏洞,不免让观众吐槽,“编剧要让他这样做”等等。
4、对比下同类型的电影
此类型的电影,不可或缺的,便是反转,以及前期埋下的细节和伏笔。这样在反转的时候,才不会显得突兀,才能真正让观众为之一🌿,厚礼谢。
此刻我能想到的优秀的电影,比较有代表性的
《看不见的客人》
《一级恐惧》
《记忆碎片》
这类的电影,是可以通过重温,在重温的过程中,去体会导演埋细节和伏笔的能力,感叹导演的牛x之处,但是对比到本部电影《非常嫌疑犯》,你再次去重温,不,桥豆麻袋,等一下,我觉得你特喵的应该不会再次去重温。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