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 为什么这部电影的评价如此之高? - 豆瓣电影

为什么这部电影的评价如此之高?

来自: Kirsten   2013-12-09 23:32:02

常常排在各种榜单之首呀

邱小石    邱小石 2017-05-30 23:40:00

这电影在我心里应该是能排进IMDB前五十的。

排第一并不代表它就是最好,只能代表最多人觉得它好。对吧?

Sunman    Sunman 2013-12-18 21:26:59

知乎用户米新磊回答过这个问题,我觉得很有道理。
原文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31915

四个原因可以概括这一现象:

1、无冕之王的补偿心理:
如@黑色菠萝 兄所言,1994年《阿甘正传》和《低俗小说》夹击之下,《肖申克救赎》最终在奥斯卡上一无所获。但究其本身而言,确实是一部很优秀的故事片,放在奥斯卡电影小年的话,拿最佳影片毫不为过(比如《平民窟百万富翁》那一届)。在“金子始终会发光”这一亘古不变的理念指导下,在IMDB网站影迷们交口陈赞的推崇之下,当年的无冕之王渐渐被大家拱上了神坛。大家可以看看IMDB网站前十名的影片(http://www.imdb.cn/IMDB250/),几乎只有《肖申克的 救赎》这一部“平民类”的影片,其余的基本都是在电影艺术史淘炼出来大部头。大家也可以这么理解:伟人受人敬仰固然常见,突然有一个平民英雄光芒四射其实也不奇怪。

2、荣誉叠加的马太效应:
中国的电影社区网站(如豆瓣和时光),其榜单及评分机制基本上都是模仿IMDB而制的。鉴于中国影迷普遍的崇洋心理,所以大部分在外国评价颇高的较为通俗的影片,移植到中国之后依然受欢迎。 所以在IMDB排名第一的影片,到中国之后依然卫冕这一点其实很正常。后面冲着第一这个名号来看这部影片的观众,除非是看完之后心理落差太大,一般是不会违逆众意的说一般的。于是接近十分的荣誉从外国开始叠加, 到中国继续五星蔓延,马太效应形成了目前的燎原态势。

3、可能不为人知的一个花絮:
其实长期霸占IMDB网站第一名的其实本来是《教父》,《肖申克的救赎》本是千年老二。但《黑暗骑士》成为神话的那一年,许多诺兰的”脑残粉“(中性词,无贬义)为了让《黑暗骑士》登顶,开始疯狂的给当时的冠军《教父》打一星,结果顺利的将其拉下马,并将《黑暗骑士》拱上神坛。但毕竟不是名正言顺的上位,评分看得不是激情而是时间,没过多久,《黑暗骑士》便从冠军跌落,千年老二反而渔翁得利顺利上位。从此占领冠军宝座。另外,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肖申克的救赎》要比《教父》的准入门槛要低,所以其支持率高于《教父》倒也正常。

4、前面的三个原因都是”器“,最后我说一下所谓的”道“,也就是这部影片本身: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是《四季奇谈》中四个中篇之一),这是史蒂芬·金为数极少的没有涉及恐怖及灵异题材的小说。
归根结底,电影的主题其实探讨了”自由“,这个仅次于爱情的母题。这个故事通俗易懂,演员们个个都有种隐而不发的魅力,还有着极富戏剧性的悬念结局。但这都不是它可以成为”伟大“的主因。它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人可以因为"自由”而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在这一点上,《巴比龙》和《肖申克的救赎》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最终他竟然成功了。深处天朝的人对此可能更有感触吧?毕竟,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追求心性的自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之一,在现实中我们受尽挫折,在光影之中我们希望成真。

就算只因为这一点,还不够么?

---------------------------------------------------------------------------------------------------------
为了更为完整的表达自己对这部影片的理解,特地贴上我在2005年写过的一篇影评:
《心灵的救赎:从<刺激1995>到<肖申克的救赎>》,贻笑大方了:http://i.mtime.com/mxl117/blog/173204/

-----------------------------------------------------------------------------------------------------------
再补充一个花絮: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又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刺激1995》?

1995年,这部电影在台湾公映,当时的翻译人员认为这个电影整个讲述的就是一个骗局,而同类电影中他们最有印象的便是1973年罗伯特·雷德福和保罗·纽曼主演的《骗中骗》(The sting),这部片子在台湾的译名是"刺激",所以他们就把这部电影定名为了"刺激1995",后来著名的春晖音像出版社,出版了这部电影的VCD,不过在封面上,把蒂姆的英文名错印成了TIN,导演弗兰克的名字也给印成了FRINK,当时的内容介绍上是这样写的:"黑狱中一声诡谲多变的游戏,蓄势待发!局中局,计中计!1995全新刺激,令你大出意外"从中可以见到翻译者对这部电影的理解,虽然有些偏颇,不过还是要感谢他们把这部电影介绍给了广大的华语观众。相比起来香港场区给它起的名字"月黑高飞"算是有了点意境,月黑代表着压迫,而飞字更是贴切,不过这个意译的名字还是离电影的主旨稍微远了一点,还是直译的"肖申克的救赎"更传神一些。
1995到1996年初,内地市场上出现了该片的VCD版本,封面上一般印的都是"刺激1995",这部电影也开始影响一个又一个的影迷……

----摘自《看电影》杂志·《出肖申克记》

11回应

[已注销]    [已注销] 2015-02-09 05:57:35

当年我还不太明白什么才叫好看的电影,也不知道IMDB排名和豆瓣是什么东西的时候看的这部片子,看完之后只能用“震撼”两个字形容。经过这些年,这部片子依然位于我重温次数的第一,看了也有大几十遍了。我想大家如此热爱它的原因是因为它的情节足够经典,体现出来的理念也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励志而已,剧中的对白和导演试图让演员表现的情感适合你多次慢慢咀嚼品味,尤其重要的是,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去看它,你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发现,这正是一部master piece的经典所在。

3回应

梦魇    梦魇 2015-04-26 04:27:14

因为大家都说好 你不说好别人就会说你审美有问题

12回应

无忧无虑捡垃圾    无忧无虑捡垃圾 2016-03-05 20:54:53

我是发自内心的觉得他好  以前对这部电影完全无感 也不知为何评价这么高  看了之后才觉得:怪不得评价这么高

1回应

豆友1969662    豆友1969662 2013-12-14 13:37:38

电影其他的有点就不多费口舌的去夸了。我只想说,在看一部电影的时候也要更多的去考虑时代背景。把《肖》放在我面前的时候,不得不说,我完全没有想到这是一部94年的电影。

5回应

地球山难改    地球山难改 2014-10-16 19:53:09

第一次看只觉得故事挺好的,第二次看感受台词和情感是如此的精彩,之后看了多少遍都忘了,每次看都会有感动。。。。表示我是在不知道这部电影如此出名的情况下看的

文宵    文宵 2016-01-02 15:36:00

觉得生活充满绝望的时候看一遍,然后觉得还是有希望的,它是我的鸡汤。

゛借下你口袋|    ゛借下你口袋| 2016-03-17 16:22:04

当年看过辣么多影片,在安迪逃出肖申克向自由仰天的时候,我感到了全身的热血沸腾!

1回应

Vessia    Vessia 2015-03-16 20:51:44

这部电影所探讨的主题:自由和希望。正如电影中Andy对Red说的,希望,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蛮蛮    蛮蛮 2021-02-24 18:11:29

叫救赎有点不太贴切,相反影片对体制的讨论却占了更大的部分。这才是本片的最大看点, 对希望与自由的向往人人皆有,但正像片中所演的那样,很多人出狱重获自由后过的并不好,因为虽说他们之前身在监狱没有自由,但已经习惯的这个体制,并且深深的依赖上了监狱体制,以至于出狱之后反而生存不下去了。而主角这种超越了体制的存在,才是这个片子让观众感觉最爽与最向往的存在。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人们被牢牢拴在体制机器上的年代,这个片子让观众们爽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