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 短评
12359 有用 Eve|Classified 看过 2008-05-09 23:15:34
“这是一部男人必看的电影。”人人都这么说。但单纯从性别区分,就会让这电影变狭隘。《肖申克的救赎》突破了男人电影的局限,通篇几乎充满令人难以置信的温馨基调,而电影里最伟大的主题是“希望”。 当我们无奈地遇到了如同肖申克一般囚禁了心灵自由的那种囹圄,我们是无奈的老布鲁克,灰心的瑞德,还是智慧的安迪?运用智慧,信任希望,并且勇敢面对恐惧心理,去打败它? 经典的电影之所以经典,因为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让你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希望的美好。
2204 有用 朝暮雪 看过 2012-08-07 15:39:12
当雷电劈开圣经扉页的刹那,污水管道的血污里开出了鸢尾花。那个墨西哥海岸的约定不是谎言,是囚徒用月光编织的绳梯,每个绳结都系着太平洋咸涩的潮汐。 有的鸟注定属于天空,有的琴弦永远颤动在休止符之外。安迪游向暴雨的姿态,像蝴蝶挣裂了琥珀的裹尸布。 当他撕开雨幕的瞬间,整个太平洋都听见了,人类心脏深处亘古回荡的潮声。 我们看见自己正从冰川纪的冻土里抽芽,而安迪的锤子,不过是春天叩击冻土的第一声心跳。 当狱警的枪声惊醒冬眠的蜥蜴,我们终于在肖申克的废墟里看见——所有镣铐都是水做的牢笼,而自由不过是场优雅的溺水。 真正的监狱从来不是有形的围墙,而是我们心中对体制的臣服。当我们学会在绝望中保持希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就已经完成了精神的越狱。 原来,自由不在远方,而在每个人的心中。
1472 有用 私享史 看过 2005-10-08 14:35:04
因为1994年台湾引进了一部比较卖座的老片The Sting,被错译成了《刺激》。到了1995年本片上映时,片商觉得其剧情与《刺激》有类似的地方(大概都属于高智商的复仇?),因此被译成了《刺激1995》,1998年又有一部片子Return To Paradise因为含有牢狱情节,被译成《刺激1998》! 说起来,自打高一时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男主角安迪的精神就持续影响着我,成为我价值观的一部分。那种持续不断给有关机构写信申请图书馆的精神,那种拒绝“忙着活,忙着死”的人生的精神,那种迫不得已作恶却良心不泯正义终彰的精神,那种享受生命中每一刻微小的美好的精神,那种在困境中梦想着远方有一小块属于自己乐土的精神,那种甘于平凡且活得自在的精神。一言以蔽之,那种属于“人性的光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