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电影,意犹未尽。
提及商朝的历史,绕不过去的就是“人祭”制度。根据李硕老师的考证,人祭在五六千年前的华夏多地都存在,但规模一般较小,比如二里头遗址里就有小规模的人祭。
但是商朝建立100年之后,人祭制度被国家制度化,成为宗教统治制度与国家认同工具。不同的殷商遗址内均能发现大量的人祭遗迹,不仅有成堆的尸体,还有在鼎里烹煮的人头。
电影里“天谴”降临,纣王说要献祭100、1000、10000人取悦上天,就是这种祭祀文化的体现。祭祀人牲则来源于部落征服战争和诸侯贡献。
周部落当时臣服于商,且需要帮助商王捕获羌人,用以献祭。
但是按照商人的祭祀文化,最高礼仪的献祭就是伯侯。所以姬昌的长子伯邑考替父赴死,成为祭礼,其实是很隆重的祭祀行为,商人才会满意而放了姬昌。
武王伐纣后,周室高层尤其是周公旦开始进行了礼仪改革,尤其是强调道德指向,指出 王朝的合法性在于礼乐、道德、生民 ,而不在于取悦鬼神。人牲制度渐渐就被废除,周礼、周易延续到春秋时期产生了儒家、道家,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
这种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对于华夏文明来说是一场伟大的自我否定和新生,从此之后,华夏各个朝代基本上都是世俗化的。少部分时期某些统治者崇信某些宗教,但也没发生过教权大于皇权的情况。
这种世俗取向是帝国走向进一步扩张和形成区域共识的基础,是文明演进的必然路径。
所以我们常说华夏是个早熟文明,其密码就是在商周鼎革时的世俗化。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文明时代之后,全球很多保留野蛮宗教仪式的文明都发展的不好。包括苯教、萨满、种姓制度、美洲阿兹特克文明(他们也搞人祭)等。
当然,事情并非绝对,宗教革新在很多区域也产生了重大文明维新意义。包括亚伯拉罕诸教、佛教、道教等,推动了文明进步。
早期人类文明从愚昧、暴力、血腥中发展起来,各种形式的维新革新运动作用很大。
……………………………………………………………………………分割线
回到电影本身,这里我主要想提一提原著的改编。
原著确实是一本三流小说,除了整容豪华外,很多设定真的辣眼睛。鲁迅先生曾经评论说,《封神演义》“唯方士之见耳”,这一点我很认同。
原著中的奇葩设定如下:
1.暗指女娲是灭商的真凶,妲己是女娲的马仔。
2.亡国乱世之祸,归咎于红颜祸水的狐狸精妲己。就是亡国了,都怪褒姒、妲己、杨贵妃这些女人,她们都是狐狸精!
3.捏造出了不存在的圣人鸿钧老祖,关键这货还在互联网上人气很高。
4.神仙的关系很乱,阐教圣人的关系都排不清楚,西方教暗指佛教,截教则出了另一个人气很高的通天教主。
5.思想内容就不说了,受限于时代,不过好像确实没啥好说的。天命、天意观,成败祸福皆是天命、天意,啥是天命啊?
电影当前来看改编的就还不错,女娲提的不多,妲己成了报恩的贤内助,祸乱的就是纣王自己,姜子牙在台下大喊出了下面这句话:
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比干提的血食,在商朝主要就是人牲,后代祭礼则改成了太牢(牛、羊、猪)。汉朝开始的宗教运动中,这种血食渐渐都被废弃了。
姬昌的被祭祀的不仅是他的长子伯邑考,他老爸也被祭祀了,发生时间更早而已。
纣王不是因为他献出长子而释放他,因为在当时看来,你献出祭祀人,是应该的。他被释放是因为东夷叛乱,纣王认为西周可以拉拢,他不想同时两个方向开战。结果判断失误。
天谴,这是汉朝以后形成的思想,董仲舒弄的,用来约束皇权。因为成书在明朝,才有这思想。
《封神演义》的作者是信道教的,是因为看了《西游记》心生不满,所以写了这部崇道抑佛的小说。
小说格局比西游记还低很多。甚至鸿钧老祖用来让三个徒弟不记仇不对抗的手段,竟然是给他们吃毒药……
还有谁该进封神榜,谁不该进,也没有标准。黄天虎的一个儿子就是因为吃肉还是什么,破戒而榜上有名。
申公豹每次邀请来神力不错的强手,打不过时,西周这边都一阵劝,一阵扯关系。然后一旦有了克制对方手段,不是秒杀人家,就是给人家打成坐骑。这时候也不讲感情和关系了。
小说中的仙丹,很BUG。姜子牙被打死,一吃就活。对方被打死,仙丹都不吃了。
应该不是个正统道教弟子,像是民间方士
封神需要365名公务员,估计待遇不高,没人愿意当。
但是三教老子就一两个徒弟,元始天尊12金仙加徒孙也数量差太多。就通天教主徒子徒孙多,几万,这明显是要坑他。因为其他两个加一起都不够零头。
不仅仅是待遇不高,主要是需要死一次,元神入榜才能封神。三代弟子中杨戬、哪吒、雷震子都是肉身成圣。
回到现实中,古代能够封神的都是有大功德之士,要有群众基础,不是小说演义的那样。
小说中的死也没标准,是肉身死,灵魂死,还是什么。封神里有的死了仙丹能救,有的直接投胎,有的进封神榜,乱的可以。而西游记中就分的很清。
不过倒是能看出封神作者向往自由,不愿意当公务员,呵呵
楼主写的真好,商朝人祭实在太恐怖,手段很残忍。
很多内容源于李硕老师的书籍《翦商》,建议看看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