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差异、明确目标、坚持原则、学会合作 ——从电影《绝命海拔》看团队管理

电影《绝命海拔》是由沃克泰托影片公司和环球影业于2015年联合出品的一部灾难冒险片。影片基于1996年的真实事件,讲述了由罗布和史考特各自带领的两支商业登山队攀登珠峰却遭遇山难的故事。
故事将视角主要放在男主角罗布和他的商业登山队之上。所谓“商业登山队”指的是由职业登山家收取费用、联系向导、组织后勤、并作为领队帮助业余登山爱好者登顶的组织。罗布的客户背景复杂,有来自德州的医生、有清贫的邮差,也有来自日本的职业女性。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性格各异,又各自有不同的心事或不幸。但是,团队内部成员的这种“不整齐”的状态却恐怕正是绝大多数团队的共性。因此,首先承认团队成员的内部差异,试着接受他们既有的状态,然后从这个基础出发去追求目标,甚至是巧妙地利用内部的多样化来促进团队目标的实现,这对于团队管理者来说,是一个颇有教益的思路。
但团队的存在终究是依托于目标的存在的,没有共同的目标也就没有团队可言。要将多样的成员凝聚起来,首先便要明确目标。影片中,登山队的各个成员曾被问及为何非要登顶。当“因为山就在那儿”这样无厘头的理由被一笑而过时,来自日本的女登山者说,因为她已经征服了其余六大洲的最高峰,而征服剩下的这第七座就成了必须。邮差道格则说自己一方面是为了激励自己的孩子们勇于追逐梦想、努力去做那些被常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风景。“人各有志”,人与人去做同一件事的动机难免有异。但在这番畅所欲言、扪心自问中,团队成员都在登顶作战前明确和坚定了相同的目标,即征服世界最高峰。
目标既定,便要有行动去实现它。影片细节姑且不论,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便是男主角罗布为了帮助邮差登顶而不顾攀登珠峰的原则——在午后2点必须折返——而选择了在折返的关门时间之后仍陪同邮差继续前进。值得一提的是,邮差去年也参加了罗布的登山队,却在登顶前300米功亏一篑。这次二度前来,正是为了一偿夙愿。为此,邮差打两份工筹措费用,加上罗布给予他相当优惠的折扣才使他此次能够成行。最终,二人虽最终登顶,但却在下山时遭遇暴风雪。罗布因为坚持陪同已经到达极限的邮差,最终二人双双遇难,还连累了去搭救他的、本已撤离危险地带的哈罗德也殒命风雪中。从感性的角度来说,我们看到了罗布身上的人性之光辉:他鼓励邮差坚持梦想,又慷慨地为其提供折扣,在登山时限已过的时候甘冒个人风险帮助团队成员圆梦,在遭遇暴风雪时又对团队成员不离不弃。然而,从团队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的却是罗布作为团队领袖却为“人情”所困,是他对团队规则的漠视,是他对错误的明知故犯,是他的不顾大局、没有原则。在团队中,个人永远小于集体,个人的一己私情永远不能干扰团队目标的达成。试想,假如罗布坚持立即折返,除去能保住他与邮差二人的性命、不必连累去搭救他的哈罗德丧身之外,也许还能帮助其他遇难的成员死里逃生。因此,在团队中,对团队成员尤其团队领导者而言,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为一时个人感性情绪所绑架,始终以理性精神为指导,以团队集体利益为方向。不仅要对自己或对团队中的部分人负责,更要对团队目标、对所有团队成员负责。
最后,除了团队内部的管理,还应该特别注意团队对外关系的处理。影片中,罗布的团队在95年一整年都没有将一个客户送上珠峰顶了,加上今年(96年)还有特约记者跟随拍摄报道。这两点使得团队的压力极大,尤其是同一天登顶的还有同样做商业登山队生意的史考特的团队,这也许也多少对罗布及其后勤团队的判断力有所影响。但我们也看到,史考特团队虽然被罗布团队抢走了随队记者,但在上山下山途中依然选择了与竞争对手互通信息、携手对抗困难。尤其是在生死存亡的时刻,各个冲顶团队的成员都能精诚合作,甚至是没有选择在当天冲顶的IMAX团队,都义无反顾地拔刀相助。登山队之间固然存在竞争,但在绝境之前,他们更应该懂得合作,张扬人性的光辉。在日常生活中亦是如此,团队既要懂得采取一切合理合法手段去努力打败竞争对手。在面对共同的利益或目标时,所有团队成员,尤其是团队领导者更要懂得放下情绪、懂得竞争与合作永远都是辩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