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刷“小破球”想到的
在《流浪地球》快破40亿大关前二刷,也算是起到一点点助推的作用,看完依然感动加震撼,很喜欢一些段落,也发现了刷第一遍时没注意到的诸多细节。
一开始的怀疑与抨击依然存在,因为对于喷子来说,就算世界毁灭,也依然会我行我素。对于喜欢大刘十几年的原著党来说,作品中存在的bug比其他非原著党要清楚得多,连大刘自己都承认推动地球这个设定无论怎么推导都不太可能。所以问题来了,同样也是前几天被问的问题,bug那么多的《流浪地球》竟然会被认为是硬科幻代表作,“到底什么样的标准才算硬科幻?”
从初中看科幻到现在,也算有点儿发言权。从分类上,科幻大体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甚至更软的“稀饭科幻”,还有科幻奇幻交融傻傻分不清的),前者代表凡尔纳,后者代表威尔斯,都知道《海底两万里》出版时还没出现潜水艇之后就被发明出来了,而《时间机器》里发生的到现在也没能实现,甚至永远也实现不了。软硬莫非跟能否科学实现有关?好像不是。
如今不看科幻的人也知道《三体》,而《三体》就算硬科幻,但其中有bug么?必须有,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作品不可能没有,作品存在,bug永生。甚至国内有位物理学家因为太喜欢《三体》,还写了本《<三体>中的物理学》,用来解析作品中哪些内容是合理的,哪些不太合理,以如今的科学层面来看应该如何如何。这算不算挑刺?算,却属于理性的“挑刺”,阐明了如何正确看待科学与幻想间的区别。
而想象力本身就是科学之母,科学研究若缺乏了想象力来构想崭新的可能性就会停滞不前,更不用说发展了,爱因斯坦也有名言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会由于时间推移而更新,旧的知识会被新的知识替换掉,而无穷的想象力则是最佳助力。
回到电影《流浪地球》,是为了呈现一个具有想象力美感的意象而努力进行构架的思想实验,列举bug随口就能说出不少,地壳那么薄怎么推?木星磁场干扰怎么破?行星发动机黑科技原理如何?…这个思想实验之所以能继续下去,就是假定这些成立为前提,接下来才能用顺水推舟的逻辑讲圆整个故事,很多硬科幻都是同理。
有人会说直接来个“黑科技”也太狡猾了吧?伟大的“科幻三巨头”之一阿瑟·克拉克也有名言曰“最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这句话曾被漫威电影《雷神》引用,就像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放回到古代,也都跟不可思议的魔法一样的。所谓的“黑科技”哪天就能实现也不一定啊?比如纳米机器人技术突破了“奇点”有了极大飞跃性的进步,真的有可能实现短时间内建造巨型设施的能力。
当然,不能否认演员演技故事构成等确实有所欠缺。如导演郭帆所说,科幻作品很大作用是给大众“播下勇于想象崇尚科学的种子”,而不是为了找茬而抨击,为了辱骂而狂喷,这一系列行为的本质其实是非理性反科学的,是狭隘的,而狭隘本身就与科幻宏大的主题极不搭调。愿每个人早日都能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狭隘。 P.S.愿包容新世纪首部硬科幻电影的人,也能包容这世上不完美的美好,祝好。
201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