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残忍,一半是荒梦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没看懂可能是令人羡慕的事情吧。
《新喜剧之王》,这根本不是一部喜剧片。
春节档笔者只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流浪地球》,一部《新喜剧之王》。从小眼窝子浅,《流浪地球》从开场说“再见地球”开始,眼泪一直掉到片尾歌曲结束。但是在看《新喜》的时候只有到了最后才被感动了一下,剩下其余都是无与伦比的沉重。不过沉重归沉重,在我心里,《新喜》的评价还是稍高于《流浪地球》的。
《流浪地球》毫无疑问确实是一部非常棒的商业片,在国内几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虽然原著只有区区两万多字看似难以改编,电影剧本却只是大胆运用了原著的架构设定,在此之上重新创作了血与肉,让整部电影里面的转折丰富角色丰满,节奏紧凑,而且深化原著中大刘想要传达的主题。对于商业片来说,《流浪地球》非常成功,也制造了很多的话题,这点从票房数据也看得出来;对于整个行业来讲,《流浪地球》无疑开创了一个信心与希望的时代,让以后的人能拍想拍,让投资方敢投愿投,让“科幻元年”成为了现实。
但是其实还是那句话,什么才能算作是一部真正的好电影呢?简单的感动或牺牲显然是不够的,有笑有泪,有欢喜有沉重,能够给人带来思考才算是一部真正的好电影吧。平心而论,其实在“笑”这一点上《新喜》做的并不好,至少对于笔者来说,几个笑点确实能够get到,但是真的笑不出来,对于周围的观众来说,虽然影院中的人并不多,几乎没有笑声传来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流媒体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观众的幽默阈值已经被提升的越来越高,周星驰所擅长的港式无厘头已经式微的缘故吧。
(以下可能含有严重剧透)
如果简单看来,现在先抑后扬的简单流程就是前半部分屌丝末路,后半部分咸鱼逆袭。其实这部电影也是一样,前半部分几乎可以看作是《我是路人甲》的翻版,脸谱化的小人物,脸谱化的明星,各种强扭而生硬的吐槽,权且当作这些都是为了烘托气愤的铺垫,就连富土康3号流水线质检员用力过猛的表现方式如果看作是舞台剧也就能接受,反正前半部分都透出了一股浓烈的舞台剧的味道。小人物的四处碰壁让人绝望,现实世界真实而残酷的让人喘不上气来,随后剧情也正按照想象一般的发展,渣男,隐藏的富二代,从云端坠落的神灵,小人物似乎走进了穷途末路。
剧情发展到这里已经完全进入了低谷期,急需一个转折,其实到这个时候我身后的一对中年夫妻已经吃完了爆米花站起来退场了。记得笔者当时扫了一圈,周围的人也差不多都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然后电影的转折就来了,依然是俗套无比的转折方式:因流量爆红的明星,认命之后莫名而来的珍贵机会,和突然温馨刻意的父母。稻盛和夫曾经说过的:“只要还没放弃就不算是失败。”到这里变成了“只要还没认输,就算是成功。”整部片子都在往低级励志片的方向发展,女主角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从选角中晋级,本以为自己失败而悻悻的时候却被人叫了回去,然后推开了一扇光之大门。等一下,光之大门?电影中的“光之大门”可从来不是什么好的意象,笔者到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原来女主已经死了。
可能之前有无数的隐喻,但是在观影过程中感觉电影进程太容易预测而错过了,直到这时开始回想,女主是什么时候过世的呢?是在雨夜逆行的时候就已经因为车祸死亡了么?所以接下来的一切其实都是讲故事的人美好的愿望?当想到这层的时候,故事里面人物越开心越感动,在下面看的人就会觉得越沉重。小人物的逆袭毕竟只能算是个美好的愿望,或者作为一个念想,电影中的富二代说的:“我羡慕你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就变得无比讽刺,其实最有可能的结果也只能是相忘于江湖了吧。
如同二十年后重读《围城》一般,令人手足无措的不适感就会一下子涌上来,情感和经历的带入使人看的痛苦读的也痛苦,感觉钱钟书在书中困惑着人生的意义的,周星驰在电影中也一直在诘问着人生的意义,但他们却并没有告诉读者和观众这个意义该去哪找,也没说该怎么找,只告诉你,这个要自己去找,只有你自己找到了,你才会安心。孔老夫子说:“四十而不惑。”到那个时候恐怕更多的是认命而非不惑吧。就像书和电影中表现出来的一样,人生如同荒梦一场,或许多年以后我们会突然醒来然后发现真的只是活在梦境之中?
当然笔者在走进电影院之前完全没想到会看到一部这样的电影,那时的我心中充满了轻松愉悦,今天的帝都也阳光灿烂,春风温和。结果看完电影之后被塞了一嘴的这种终极问题,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连蓝天都变灰了。
但是能怎么办呢,周星驰其实非常善良隐晦的表达了这个转折,并没有直说,但是看懂了又能怎样,除了继续坚持不认输又有谁还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