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之王》二十年:周星驰的恍惚

1999年的夏天,我家买了第一台DVD机,随机器附赠一张《喜剧之王》影碟。我记得那张碟片的封面,周星驰饰演的尹天仇45°仰望星空状,嘴角上扬,有晶莹的鼻涕和泪流过,学生妹打扮的张柏芝从远方奔向镜头,露出惊慌的神色。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既没钱买新碟,也不敢私下去租碟店去租,这部《喜剧之王》就被我从小学看到了初中。当我追动画片感到无聊时,就放一遍《喜剧之王》;当我在打游戏时,听见我妈上楼的声音,就迅速把它切换成《喜剧之王》;当我在写暑假作业时,就放它作伴奏;小伙伴来我家做客,我会发出邀请:要不我们看一会《喜剧之王》吧。《喜剧之王》几乎成为我童年走向少年的大型无厘头背景乐。
作为一个用人生去看《喜剧之王》的少年,如果有人问我,真有那么好看吗?我二十年前的答案是:完全没有。那是我看过唯一一部不怎么搞笑的周星驰电影。
一个小学生,看尹天仇面朝大海高喊努力奋斗,你能指望他为当科学家的梦想奋斗点什么呢?当周星驰对张柏芝喊出那句“我养你”时,我甚至和张柏芝一块喊出那句“白痴”。如果有可能,我希望随机附送的是《唐伯虎点秋香》、《逃学威龙》之类的。
在我的记忆中,当年令我印象深刻的镜头只有两个:张柏芝如天仙下凡一般,从台阶上小鹿般跳到镜头前,周星驰每一次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喜剧之王》上映20周年后,当周星驰早已成为满头银发的大导演,张柏芝被充满好奇心的世人拖入凡间,一部《新喜剧之王》出现在春节档。当前者早已被奉为经典,后者则口碑全面扑街。用主流影评的话说,周氏鸡汤和无厘头已经落伍了。
这就是周星驰电影最有趣的地方,世上本没有无厘头,也没有鸡汤,那些人们最经意的标签,都是作为旁观者贴上去的,也是旁观者撕扯下来的。炒冷饭则是有意思的比喻,一碗冷饭超了20年,不好吃了,是冷饭的错,厨师的错,还是食客的错? 人生如戏,其实谁都没有错,是经意与经历的错过。有些你经意的东西,会渐行渐远,有些你经历的日常,会融入人生。 20年前,世上有无数尹天仇,他们意气风发,忠于理想,怀才不遇,他们坚信努力和奋斗,会换来成功,这碗鸡汤就被奉为经典。20年后,世上不再有如梦,他们对一切励志的东西天然警觉,暗暗有模糊的目标,却不再高调地去追求什么,只用“丧”和“佛”去小心翼翼地藏起来,没人相信跑龙套能成为大明星,这碗冷饭就显得无比尴尬。 机智的人生,最怕励志。尹天仇和如梦,从来就是一个人,只是新旧之分。如梦在戏中头上插着刀厚着脸,见谁和谁表白理想,跟尹天仇打鸡血般高喊努力奋斗相比,在艺术形式上,甚至是一种进步。为什么《新喜剧之王》却成了嘲讽的对象?因为对如今的我们来说,励志太危险了,对理想的勇敢和坦诚一旦失败,可能就再难爬起来了。周星驰从来都不是天才,但不妨碍他的伟大,他做到了人戏合一,大家对他的喜爱也正源于此。世界上有一种独特的创作,需要把作品和作者合一去欣赏。比如励志这种题材,周星驰去拍,它是令人向往的童话,换一个导演去拍,那才是真正的毒鸡汤。从这一点上,如果旧版《喜剧之王》是经典,《新喜剧之王》必然不是烂片。 周星驰的经历有令人信服的真诚,而作者的真诚和他的作品,会形成一种互文的力量。试想如果老版的《喜剧之王》是如日中天的杜琪峰拍的,口碑该如何?杜琪峰正是当年对周星驰说“龙套哪来那么多戏”的人啊。出身演艺世家的尔冬升拍了同样题材的《我要成名》和《我是路人甲》,你会发现作品质量是合格的,但作者与作品是分裂的,那完全是一种俯视和窥视视角。就像你把鲁迅的经历,换成了郭沫若,在去看他的作品,那又是一种错位的尴尬。 周星驰电影的最大弱点,是他退出了表演,再没有一个人能和他的电影,达成那种人戏合一的巨大震撼。星女郎们没有,流量明星或演技派们没有,同样草根出身的王宝强和新喜女主也没有。从此他的作品就像削掉了钩的鱼竿,真诚犹在,却再难泛起涟漪。 二十年后,再看《喜剧之王》,很多细节都没那么在意了,只有当年那张笑着哭的DVD封面依然令我感到震撼,猛然发觉,在每一部周星驰电影里,他的笑都意味深长,在一串“哈哈哈哈”后的戛然而止和短暂的僵持,那完全不是喜剧,也算不上悲凉,那仿佛是一种恍惚,内心戏写满了“我真的成功了吗?” 他在《喜剧之王》里恍惚,在《功夫》里恍惚,在《大话西游》里恍惚….在《射雕英雄传》里那个死跑龙套,是这种恍惚的开始,如影随形,终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