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诗意且疯狂

宇宙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句十分的简单直白,但这个问题大概只会从孩童天真懵懂口中问出来吧 当我们长大 自以为变得成熟多知,在网络上看见某张浩瀚星河的照片,在惊叹宇宙之美后,便以为了解了宇宙的全貌。殊不知正如盲人摸象,难见其冰山一角。 人类从未停止对宇宙的探索,从千百年前玛雅人用肉眼仰望星空到前苏联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梦幻星空的大门向我们打开,狂热的科学怪徒们仿佛进入华胥梦境中,难以自拔。 在基于对宇宙的探索科学历程上,宇宙科幻出现在文字、剧场、影像中。科幻从未拘泥于科技的发展,它独立于数学算法,超前于科技水平,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2019.2.05,由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原作,郭帆执导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影院上映。故事背景在2071年后,人类在面临地球毁灭性危机时,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这无疑是一个疯狂至极的逃亡计划,疯子文明?无稽之谈?关于这部电影中的科学设定是否成立的讨论在相关论坛中热火朝天,各路专业级影评人们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中国科幻电影毕竟还只是一个孩童 抛开这些严肃的技术诉求,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在影片中我看到的是末日来临时人类对生存的变态式渴望。 在天圆地方说时期,如果你跟当时最博学的人说:知道吗,有一天我们可以在宇宙中移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他会先问你,宇宙为何物,接着思考着说,你是想在地上挖个坑吗,最后你坚持,他远离你。带着地球流浪,在科学技术层面,对于今天的我们亦是如此,但谁又知道呢,再过几百年我们的后代会做出什么样疯狂的举动。 影片的许多细节已经不太记得,但它想呈现出来的末日来临时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仍令我十分动容。在电影中,导演选择不去呈现原著中民众与联合政府之间的猜忌和争斗,以绝大多数人心甘情愿的自我牺牲为情感基调(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不现实),这无疑是为了迎合大众的情感需求,大家也很吃这一套,譬如我自己。无论是在城市汪洋中,众人将婴幼儿韩朵朵推向韩老爹的身边,还是救援队一行人的点滴以及刘培强和俄罗斯航天员贝加尔湖畔的约定、主人公间无私的父子情,都让观众一次又一次泪目。 总之,从最初被流浪地球名字中的诗意感所吸引,到后来观影时被一幕幕庞大的场景及装甲车、地球推进器、地下城等设施的细节所震撼,《流浪地球》无疑是迄今为止最优秀的中国科幻电影。读书不多,不能算科幻迷,但很喜欢相关的书籍或影视,当看到影片中杭州等中国城市成为拯救地球的地标之一时很振奋,想说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可期! 最后,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