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文理分科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不管如何吐槽或者批评,今年的春节档都是有史以来最为热闹也最让人兴奋的一年,即便是《飞驰人生》让韩寒失去本来面目,即便是星爷没能打过《熊出没》,对照以往的春节档电影质量,这不仅是能够让观众记得住情节的一年,并且还能在一些人老去之后,回想起2019,应该有这些电影里的影影绰绰。
在这种鸡冻之情之下,“中国科幻元年”的概念开始在各大公众号确凿,致使我在年初一看《流浪地球》的时候,电影银幕还在放广告,就想感慨祖国伟大。可以说,《流浪地球》确实值得吹来吹去,但应该只是在中国灾难片的范围内。
刘慈欣的小说很短,关于“木星”的段落更短,大概有一页纸,也基本算不上危机,导演也确实聪明的找到了改编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办法,弱水一瓢,只取一瓢把。
但是不能因为电影里面铁多就说它是硬科幻,芹菜含铁还多呢,我们不能把它叫铁菜。就拿男主角开的那个车的方向盘来说,不知道把未来的车里方向盘改成一个球,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科学道理,或许未来人开车都讲求触感,因为摸起来舒服圆润。
其实可以这样说,导演是将原著小说中硬科幻的内容极力缩减,然后扩大带给人类灾难的内容。
这部电影也确实带给我了很多感动,这种感动并不在于人物,你要说这部电影谁演技最好,还真的就是电影里那些无处不在的铁。吴孟达好像在极力扭转之前风格而显得有些木讷,吴京则逃脱不开那种愣头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感觉——虽然这个电影还真就是怼天怼地怼空气,但我可以肯定这个角色不能愣头。另外两位年轻主演,更适合在开场的那段背诵课文的段落中一演到底。
所以相比起看人,在这部电影中我更喜欢看那些发电站、地面上荒芜景象,开场的拉镜头,真的带给我高中时看《生化危机2》结尾时的那种思维在瞬间拓展开来的感觉,而这个镜头也能够让人感慨人之伟大,而在那时我仿佛进入一种“共情时刻”,这是全人类的想象,这是将来全人类的经历,为人的无限创造力而兴奋激动。
不得不说,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个想法,真的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又能够唤起作为人类的自豪感,也感慨中国电影人,还真的能把什么电影都能做成主旋律,也一定能把主旋律做的如此喜闻乐见。
既然说《流浪地球》确实已经开始展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范儿,也好像可以说中国有了真正意义的大片,但是本着中国人谦虚好学的特点,我们再来想想与美国那些经典的电影到底还差在哪。
不管是电影中太空部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的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亦或是《泰坦尼克号》还是《阿甘正传》这些能够名垂青史的作品,除了他们的特效制作,人物情感才是真正的属于艺术核心的部分。
像我这样不懂数学的艺术生大有人在,而没有情趣的理科生关于程序员的段子我们也没少听,文理分科不知道是不是中国特色,但中国电影的文理分科还真是特色之一。
就这么说吧《流浪地球》带给我的感动,中国科技馆也能带给我。
而需要艺术处理的人物和情节部分,则颇为让人尴尬——起码我是猜不透女队员为什么一枪把火种给毙了。
我相信,当过一段时间以后,有人问起你喜欢哪一部电影,即便是《流浪地球》带给你这么大的激动,你可能还是会说一部没有任何特效的《喜剧之王》。
不可否认,《流浪地球》让中国电影有了更大的发展,我们只希望,将来有一天看到,《流浪地球》真的只是起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