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外星人》作为一部荒诞喜剧有什么亮点?
查看话题 >黄渤和他的“耿浩宇宙”
对《疯狂的外星人》的期待,完全出于对两个人:黄渤、宁浩的好感。
他们二人的过往合作,从《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到《无人区》、《心花路放》,再到今年的这部《疯狂的外星人》,大大小小共有九次。
十多年来,两个人都各自走上了“人生巅峰”:一个成为了“中国最具号召力演员”,一个成了“中国当代最好的喜剧导演之一”。黄渤,无疑是与宁浩电影在节奏和气质上都最为契合的演员;而宁浩,也无疑就是最适合黄渤的那个导演。
《疯狂的外星人》作为他们再度合作的“疯狂”IP3.0,表现的确还算不错。灵感来自于刘慈欣的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便在于做到科幻与喜剧之间的平衡。而面对着春节档的观众,宁浩成功地把喜剧和科幻的类型元素糅合得很溜,让全场从头笑到尾。
影片一开场,黄渤就以我们熟悉的角色名称“耿浩”登场。电影讲的,就是耿浩(黄渤)与好兄弟沈腾飞(沈腾)遇上外星人的故事。他们二人经营着各自惨淡的“事业”,然而“天外来客”意外降临,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宁浩的野心显然不是随便做一出贺岁档的商业喜剧,《疯狂的外星人》在简单的外星人降临地球的故事里,做了很多加法。影史上有很多经典的关于外星人入侵的喜剧电影,《疯狂的外星人》则完全没有陷入以往的老套路,而是以此为设定,通过黑色幽默、荒诞的表现手法,把很多中国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并通过聚焦小人物的方式来获得故事背后的寓言色彩。
如果说“疯狂系列”的前两部还是围绕在国内某城市,那这次的《疯狂的外星人》则堪称是宁浩的《世界》+《火星人玩转地球》,甚至突破国界跑到了宇宙——“犯我地球者,虽远必诛”。
黄渤的角色能让人联想到他在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里的孙悟空,再加上电影中对《2001太空漫游》、《邪不压正》等电影的化用和大量中国文化、民俗符号的重新解构,这次的宁浩算是玩嗨了。
《疯狂的外星人》里有一个反复使用了多次的梗,令我非常印象深刻,就是巴甫洛夫定律(条件反射定律)。耿浩赖以生存的“国粹”猴戏其实就是以此为基础进行的,即猴对人命令的条件反射,而电影则想要进一步讨论的是人的行为和心理处于社会的位置。
从外星人的高等文明到人类中的不同阶层再到猴,耍猴表演的概念被几队人马层层之间进行倒转,不断衍变出新的花式。
在电影结束之时,美国人用锣作为武器来一段“天兵神降”,这是最后一处因这个定律而来的关键戏点。在这场设计感非常明显的戏里,除了用经典的反差梗来营造辛辣的讽刺笑料,背后的意义还在于揭晓——文化与社会的错位、中美之间权力关系的转换。
一直在看“黄渤×宁浩”电影的观众,想必看出来了:这一次,黄渤在《疯狂的外星人》中扮演的“耿浩”,已经是他的第三版了。
《疯狂的赛车》里的职业自行车运动员耿浩,错失金牌后又被坑终生禁赛,生活潦倒到去送海鲜。
《心花路放》里的二手音响商耿浩自暴自弃,走不出失败婚姻带来的阴影,随即开启了段“治愈之旅”。
而《疯狂的外星人》中的耿浩,是那个想要和命运做抗争的“耍猴人”。
是不是堪称“中年危机”魔咒三连?甚至可以说,他们是一个混得不如一个,到第三任这,已经到了生活的底线。
如果让观众进行票选,那么21世纪最会演小人物的男演员,黄渤必然名列前茅。他仿佛一直都在关注并出演这些让人可怜、惹人发笑又令人发省的角色。而且从未失过手。
这当然离不开他一波三折的生活经历和对阅历的积累,在未成名之前,他就是舞台中心旁边的那个无名之辈。黄渤之所以能在转型之后就一路开挂走红,拿奖到数不胜数,基本都离不开最陈词滥调的那两个字——努力。
从未受过专业的训练,28岁时仍旧名不见经传的黄渤曾经连着考过三年北电,最终考上了配音班。他的条件,其实并不适合当一个演艺明星,但努力弥补了这些,自学成才的跳舞、唱歌和多年的北漂生涯,磨砺出的就是能更好地进入角色的世界进行表演。毕业那年,他甚至获得了唯二的留校名额。但他为了出演一个当时和他一样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的戏,《疯狂的石头》,再度陷入抉择,最后放弃了那条坦途。
2006年,三十多岁的黄渤遇上宁浩,两个人的走红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宁浩的电影所刻画的,永远是一群不同中又带着相似的小人物。
他的幽默是一种对人物和人性深刻理解后表现出的真相,常常设置一个荒诞的情境,将角色们放置其间。他们宛如身处命运的迷宫,阴差阳错地面对生活的玩笑,搞笑之余尽显无奈,随着剧情发展,也在荒腔走板地改变人生的轨迹。
黄渤饰演的耿浩,也一直都是那些当下有代表性的小人物,但他又一直不止步于小人物的所谓辛酸、困顿的塑造,而是在人物中书写宿命感与阶级反抗。在《疯狂的外星人》中,他演的更狂、更疯了,把耿浩骨子里那种执拗和拼命赌一把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上,也许就是宁浩的电影序列里,《疯狂的外星人》与“耿浩宇宙”的意义所在。
*载于《新华日报》201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