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第一个单飞的大黄蜂,到底是什么来历?

新上映的《大黄蜂》,两天斩获近3亿,排片占比近50%,票房贡献近大盘的7成。

想来真人电影版《变形金刚》也是个年轻的IP,2007年上映第一部,当时刚上高中的西叔,偶然在每周末都会放一部电影的县电视台发现了这部电影,看的热血沸腾。
直到多年以后,才知道这部片的导演是迈克尔·贝,监制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唱主题曲的是林肯公园,作曲的是斯蒂夫·贾布隆斯基。
虽然这些都是大神,但今天还是先聊主角,大黄蜂。
西叔恰巧也姓黄,一度QQ名字就是“大黄蜂”,有多喜欢大黄蜂?今年提的人生第一部车,就是选的雪佛兰,只是科迈罗太贵,含泪买不起。当然能开着和大黄蜂同样金领结车标的车已经很幸福。

但是昨天首映的《大黄蜂》,上来竟然是大众甲壳虫!这让对《变形金刚》系列半生不熟的影迷吃惊和不解。因为不熟的人从来不知道大黄蜂是科迈罗,很熟的影迷自然就知道大黄蜂本来就是甲壳虫。唯独中间部分只是从迈克尔·贝手里了解大黄蜂的人有些疑惑。

大黄蜂为什么是甲壳虫,要从“变形金刚”最初的诞生讲起。
严格意义来说,“变形金刚”的出生地是日本。
看过《机动战士高达》《攻壳机动队》《铁胆火车侠》的高龄读者可能有所了解,对机械有着信仰般的崇拜,是日本人从骨子里渗出的特质,“变形金刚”系列玩具也是日本人在80年代推出的玩具系列变身而来。
1970年,日本TAKARA(一家日本老牌玩具生产厂家)公司从美国孩之宝买下了孩之宝当家产品“Combat Joe”人形的使用权,大致就是下面这种大兵的样子。

但是由于当时日本的孩子不喜欢军人士兵一类的玩具,TAKARA公司把Combat Joe改头换面变成了“变身生化人”系列。1974年,TAKARA公司原本打算推出一个微缩版的“变身生化人”,但最终把名字定为“微星小超人”。

“微星小超人”只是一批透明身体,镀银头部,高约10厘米的可动小人形,这时候的微星小超人还与变形以及机器人没有任何关系。
直到1982年,“微星变形”系列开始加入机器人的角色,将以前的人形技术以机器人的形态表现出来,推出了“微星机器人”系列。其中一些机器人已经可以简单的变形为飞行器之类的交通工具。

TAKARA研发新的玩具系列,欲将机器人与变形的概念独立出来,推出了名为“戴亚克隆”的系列。“戴亚克隆”系列分为非常多的小系列,包括了可以变成汽车的“汽车机器人”,或是变成恐龙的“恐龙机器人”。

虽然“戴亚克隆”系列仅是在当时的电视杂志上连载一些故事,而没有动画或是漫画的帮助,但还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当年的东京玩具展上,孩之宝开始与TAKARA洽谈合作的事情。
在欧洲方面,意大利的GiG公司于1983年开始以“Trasformer”的名字开始引进“戴亚克隆”及“微星变形”两个系列著产品。
TAKARA为了更加开拓市场,于是与在美国有广大通路的孩之宝合作:TAKARA负责玩具提供,孩之宝负责销售策略。
在1984年,孩之宝选出“微星变形”与“戴亚克隆”两个系列中的部分商品,以“微星变形”之名称引进美国,并由漫威漫画(就是那个创造“复仇者联盟”的漫威)创作相关的漫画。
除了漫画系列之外,为了更好的推广该玩具系列,由Sunbow Productions制作了卡通影集《变形金刚》于电视台播出。
然后,“Trasformer”这个名字在美国变得家喻户晓。
而那是卡通中的大黄蜂角色,就是脱胎与玩具的黄色甲壳虫。

而大众甲壳虫的出世和在美国推广的故事,也颇为经典。
甲壳虫之父,或者说甲壳虫概念车之父,是阿道夫·希特勒,并不是重名,真的就是20世纪最臭名昭著的疯子,阿道夫·希特勒。

疯子与天才总是一线之隔,纳粹也有很多颇有天份的艺术家,同样在唾弃希特勒的时候,也不可否认他的政治天份和创造力。
1933年1月,希特勒当上了德国总理的时候,他就发现了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他当选第10天的时候,他就安排要造一个国民汽车。
既然是冲着“国民汽车”的目标,就必然要有一些硬性的要求,希特勒定了5个标准:时速可达到100km;每1加仑汽车能行驶32英里;发动机是风冷;能够乘坐一家两个成人三个儿童;价格不能超过1000马克。
经过一年半的时间,大众把汽车做了出来,希特勒亲自试驾后,提出将车的外形改得像甲壳虫。

二战之后,凭借特殊的外形和靠谱的性能,甲壳虫几乎称为整个欧洲的“国民车”。
但在美国不行,发了战争财,又地大物博的美国人一向偏爱豪华或肌肉类型的“大”车,早在1939年的柏林国际汽车展会,美国《时代周刊》就嘲讽过甲壳虫的“丑陋”和矮小。
这时大众就找到了一个开广告公司的犹太人,威廉·伯恩巴克。

这个人有多厉害?不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基本没资格说自己是广告人。伯恩巴克是美国广告“创意革命”三大旗手之一,另外两个是大卫·奥格威和李奥·贝纳。
甲壳虫的广告,也是伯恩巴克代表作品之一。
他们包下了报纸的整版版面,却把广告的主角,放在了版面的角落里。文字则是:想想小的好。

一系列的广告创意投放,甚至改变了美国人对汽车的审美。70年代,甲壳虫攻下了美洲大陆。
直到现在,甲壳虫依然没怎么改变外形。越是经典,越是永恒。

但是迈克尔·贝真人电影版的大黄蜂怎么就成了科迈罗?
传闻不是通用给的赞助费用更高,而是大众不给电影版权,所以电影里大黄蜂首次出场,还打了大众甲壳虫~

如果按照大黄蜂的角色属性,大众甲壳虫和雪佛兰科迈罗的特性,就各有优势了。
在擎天柱战营,大黄蜂是密探和间谍的角色定位,多见又小巧的甲壳虫似乎更适合。
但后期大黄蜂被赋与了越来越多的战斗责任,显然不能只靠小巧和卖萌来混饭吃,这时候雪佛兰科迈罗强壮的肌肉感反而更合适。
科迈罗也是一款神车。

《变形金刚》第一次出现的1967款科迈罗
虽然雪佛兰在中国混的很惨,西叔买雪佛兰还遭到一众人的反对。但雪佛兰之于美国,就如近两年的哈弗之于大陆吧。
科迈罗便是雪佛兰的顶级代表作。但严格来说,科迈罗并不能称为一款跑车,而应该叫做PonyCar(小号肌肉车)。
所谓“PonyCar”,就是二战后的美国汽车市场,人们已经不再满足普通动力的汽车。但碍于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又不足以发展如今现代科技性能十足的跑车,于是汽车生产商便想了变通的方法。
就是在原来汽车底盘基本性能不变的基础上,定制“跑车”外形,升级发动机动力。福特野马便是当时的代表作。
福特公司大张旗鼓研制野马之时,通用则悄悄的在搞科迈罗。1966年,野马推出3年后科迈罗进入市场,成为唯一能和野马竞争的“跑车”。
至今在美国历史上最经典肌肉车的收藏排行榜上,科迈罗位列第三,可见其历史地位有多重要。

所以无论大众甲壳虫,还是雪佛兰科迈罗,都足够“大众”和“经典”,与大黄蜂“热爱且忠于人类”的形象十分相符。
正是因为大黄蜂是《变形金刚》系列里与人类最为亲近,且最为有趣的角色,孩之宝和梦工厂才选了他第一个出来单飞。
虽然在美国叫好不叫座,但至少在大陆还是很叫座!
这部片的导演当然也是大有来头!
当然前导演迈克尔·贝也是很牛,2018年以64亿美元票房位列影史票房最高导演前三。

29岁便通过《绝地战警》一战成名,再到《珍珠港》7秒钟内350次爆炸镜头被称为“爆炸贝”,一个妥妥的商业片大佬级导演。
《大黄蜂》的导演特拉维斯·奈特不及迈克尔·贝的在电影行业的商业地位,但其前几部作品都是口碑极佳,《魔弦传说》也是近两年国内国中比较熟悉的佳作。

至于商业,远超迈克尔·贝的是,奈特他爸是耐克公司的总裁。

但是坚守自己艺术理想的奈特,一直在努力拒绝继承他爸百亿美元的家业。
所以《大黄蜂》上映之前,大家就已经形成了自来水,誓要帮助导演,坚持艺术创作,避免落入腐朽资本的深渊!
